经典结集:第一次至第 N 次结集
经典结集:第一次至第 N 次结集
一、什么是“结集”?
“结集” 本义是“共同诵念”。在佛教早期完全依靠口耳相传的时代,僧团为了防止教法失真或走样,会由一位长老诵出佛陀所说的经律,其他人共同背诵确认,统一后形成“定本”,这就是“结集”。
因此,结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写书”,而是 口传定型化 的过程。这是最早的结集。而近代的第五、第六次结集,则是一个类似编辑审定的过程了。
二、历次结集(历史性)
下表对第一次至第四次(含两种“第四次”叙述)进行对照,适合电脑或大屏幕阅读,手机阅读请看后面。
次别 | 时间地点 | 背景(为何结集) | 主导与参与 | 直接成果 | 争议与历史定位 |
---|---|---|---|---|---|
第一次结集 | 佛灭后不久;王舍城·七叶窟 | 佛灭后跋难陀比丘称“老头死了,可随心所欲”,大迦叶忧僧团堕落,决定合诵佛法 | 大迦叶主持;阿难诵经藏;优波离诵律藏;五百阿罗汉共诵 | 确立经藏与律藏的口传定本 | 可信度较高。争点:①阿难资格(结集前夜证果方入会);②“小小戒”是否可舍(未界定,终保留全戒);③当时是否已有“论藏”(传说提“摩呾理迦”) |
第二次结集 | 佛灭约百年;毗舍离 | 当地比丘行“十事”(过午食、储盐、收金银等)违背戒律 | 耶舍长老等七百比丘 | 判定“十事”为非法,维持旧律 | 引发根本分裂:大众部不服裁决,上座部坚持旧律;通常被视为分裂标志,可信度高 |
第三次结集 | 阿育王时;华氏城 | 僧团混入“附佛外道”,教义纷杂 | 目犍连子帝须主持,阿育王护持 | 编纂《论事》(Kathāvatthu),系统驳斥异见,奠定上座部分析说体系 | 仅见于南传传统,北传少见;常被视为上座部自我正统化叙事,历史性存争议 |
第四次结集 A(说一切有部) | 迦腻色迦王时;克什米尔 | 有部势力强盛,需统一阿毗达磨教义 | 世友等论师;迦腻色迦王护持;传一千比丘 | 编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确立有部正统 | 见北传论书与玄奘《大唐西域记》;属学术定型性质,细节含传说成分,历史性有限 |
第四次结集 B(上座部·锡兰) | 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阿卢寺 | 战乱饥馑,口传三藏濒于失传,急需保存 | 锡兰长老群(传五百比丘) | 首次将巴利三藏写成贝叶,文本定型 | 见《大史》等锡兰僧史。关键转折:由口传改为书面,历史意义重大 |
适合手机阅读版如下:
第一次结集
- 时间地点:佛灭后不久;王舍城·七叶窟
- 背景:跋难陀比丘称“老头死了,可随心所欲”,大迦叶担心僧团堕落,决定合诵佛法
- 主导与参与:大迦叶主持;阿难诵经藏;优波离诵律藏;五百阿罗汉共诵
- 成果:确立经藏与律藏的口传定本
-
争议与定位:可信度较高。争点:
- 阿难资格(结集前夜证果方能入会)
- “小小戒”是否可舍(因未界定,终保留全部戒)
- 当时是否已有“论藏”(传说提“摩呾理迦”)
第二次结集
- 时间地点:佛灭约百年;毗舍离
- 背景:毗舍离比丘实行“十事”(过午食、储盐、收金银等),违背戒律
- 主导与参与:耶舍长老等七百比丘
- 成果:判定“十事”为非法,维持传统律制
- 争议与定位:引发佛教根本分裂:大众部不服裁决,上座部坚持旧律。可信度高
第三次结集
- 时间地点:阿育王时期;华氏城
- 背景:僧团混入“附佛外道”,教义纷杂
- 主导与参与:目犍连子帝须主持,阿育王护持
- 成果:编纂《论事》(Kathāvatthu),系统驳斥异见,奠定上座部阿毗达磨体系
- 争议与定位:仅见于南传传统,北传不载。多被视为上座部正统化叙事,历史性存争议
第四次结集 A(说一切有部)
- 时间地点:迦腻色迦王时期;克什米尔
- 背景:有部势力强盛,需统一阿毗达磨教义
- 主导与参与:世友等论师;迦腻色迦王护持;传一千比丘
- 成果:编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确立有部正统
- 争议与定位:见于北传论书及玄奘《大唐西域记》。学术定型,但含传说成分,历史性有限
第四次结集 B(上座部·锡兰)
- 时间地点: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阿卢寺
- 背景:战乱饥馑,口传三藏濒于失传,急需保存
- 主导与参与:锡兰长老群(传五百比丘)
- 成果:首次将巴利三藏写成贝叶,文本定型
- 争议与定位:记载见于《大史》。关键转折:由口传改为书面,历史意义极大
三、近代结集(整理/校勘与出版工程)
表格对比(适合电脑或大屏幕阅读):
次别 | 时间地点 | 主导者 / 参与 | 主要内容 | 性质 | 争议点 |
---|---|---|---|---|---|
第五次结集 | 1871年;缅甸·曼德勒 | 缅王敏东护持;约 2400 僧参与 | 对巴利三藏进行校勘与统一;将三藏刻于 729 块大石碑(高约2米),今存 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 | 强调三藏不可更动、永久保存;象征“护法” | 未产生新经典;常被批评为王权护法与宗教仪式性的政治工程 |
第六次结集 | 1954–1956年;缅甸·仰光 | 缅甸政府与僧团联合;为佛灭 2500 年纪念;并有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上座部国家高僧参与 | 全面复诵、校勘巴利三藏;出版标准的《第六次结集巴利大藏经》版本(现代多据此为底本) | 国际性佛教结集;近似现代学术式整理(比对/校正) | 不涉及“新增经典”,主要为文本统一与版本定型 |
近代结集(适合手机阅读版):
第五次结集
- 时间地点:1871 年;缅甸·曼德勒
- 主导与参与:缅王敏东护持;约 2400 位僧侣参与
-
主要内容:
- 对巴利三藏进行校勘与统一
- 将三藏刻在 729 块大石碑(每块约 2 米高)
- 至今保存于 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goda)
- 性质:强调三藏不可更动、永久保存,象征护法大工程
- 争议与定位:未产生新经典;更多是王权护法与宗教仪式性的政治工程
第六次结集
- 时间地点:1954–1956 年;缅甸·仰光
- 主导与参与:缅甸政府与僧团;佛灭 2500 年纪念;并有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等上座部国家高僧参与
-
主要内容:
- 对巴利三藏全面复诵、校勘
- 最终出版标准的 《第六次结集巴利大藏经》(印刷本,现代常依此为底本)
- 性质: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国际性佛教结集
- 争议与定位:不涉及新增经典,而是整理与比对。性质更像现代学术整理
四、佛教传说中的结集
表格对比版本(适合电脑或大屏幕阅读):
类型 | 内容 | 意义 |
---|---|---|
窟外结集 | 传说第一次结集时,七叶窟内五百阿罗汉合诵,同时“余众”在窟外另行结集;后被视为大众部渊源 | 象征上座部与大众部同时正统的叙事,反映宗派竞争 |
天界结集 | 人间七叶窟结集之际,三十三天等天界亦同时结集,由天众合诵佛法 | 表明佛法人天两界同时流通,强化神圣性 |
龙宫结集 | 传说龙王以佛说藏于龙宫,至适时(如《法华经》《涅槃经》流布)“从龙宫再现” | 用以解释大乘经典来源,强调“佛法不灭、龙神守藏” |
佛教传说中的结集(适合手机阅读版)
窟外结集
- 内容:传说第一次结集时,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合诵;同时“余众”在窟外另行结集
- 意义:象征上座部与大众部“同时正统”,反映宗派竞争
天界结集
- 内容:人间七叶窟结集之际,三十三天等天界也同时结集,由天众合诵佛法
- 意义:表明佛法在人天两界同时流通,强化神圣性
龙宫结集
- 内容:传说龙王将佛陀所说经典藏于龙宫;后在适当时机(如《法华经》《涅槃经》流布时)“从龙宫再现”
- 意义:用来解释大乘经典的来源,强调“佛法不灭,龙神守藏”
五、小结
- 历史与传说并存
- 前四次结集奠定佛教经律定型与部派分裂的格局。
- 第五、第六次结集进入近现代,更像校勘与出版工程。
- “窟外、天界、龙宫、须弥山”等结集,主要是为解释经典来源、强化正统性而形成的宗教叙事。
- 功能层次
- 历史性结集:确保经典不失传、不乱传。
- 传说性结集:解释大乘经典来源,彰显佛法神圣不可毁灭,并给予信众对未来的希冀。
写于 September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