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面说的,你都相信吗?
佛经里面说的,你都相信吗?
我们读佛经,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里面说的事情,有些听起来很有道理,有些却让人难以置信。那么,佛经里面说的,我们应该怎么看?是不是都要全盘接受?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可以把佛经里的内容,简单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事项”,另一类是“理论”。
事项:有可信的,也有难信的
“事项”,指的是佛经里描述的具体事情、现象或者故事。这部分内容,我们得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
比较容易印证的事项
有些描述,是经得起观察和验证的,甚至和现代科学的发现不谋而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经里关于胎儿在母体中发育过程的描述。
在唐代翻译的《佛说入胎经》里,佛陀详细描述了生命从受孕到出生的整个过程。比如,经中提到:
“第一七日,处母胎中,……状如粥汁……;第二七日,状如凝酥……名遏部昙;第三七日,状如铁箸,亦如蚯蚓,名曰闭尸;第四七日,其状稍厚……名曰健南;第五七日……有五相现……两臂、两髀及头,是为五位。” ——《佛说入胎经》卷第一
这里用“粥汁” (迦罗逻,Kalala) 、“凝酥” (遏部昙,Arbuda)、“铁箸” (闭尸,Peśī) 、“稍厚” (健南,Ghana) 等比喻,来形容胚胎在第一个月里从受精卵逐步成形、分化的过程,甚至在第五周就指出了头和四肢的出现。这个观察,和现代胚胎学的发现是相当吻合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没有显微镜,能有如此细致的观察,确实令人惊叹。
很难让人相信的事项
当然,佛经里也有一些“事项”,用今天的眼光看,就很难相信了。比如,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解释。
佛经里说,日食月食的发生,是因为一个叫“罗睺”的阿修罗王,因为嫉妒日月天子的光明,就用自己的手去遮挡太阳和月亮,导致天地昏暗。
“时,有罗睺阿修罗王,见日月天子威德光明,心生嫉妒,便以手障,令世间闇。” ——《杂阿含经》卷二十四(六〇五)
今天我们都知道,日食月食是地球、月亮、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产生的天文现象。阿修罗用手挡住太阳,这显然属于古代神话的范畴。
可以类比的宇宙观
还有一些,比如佛教的宇宙观,像须弥山的说法。经中说,一个“小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这个世界的范围,是一日一月所能照临的地方。
这种说法当然和现代天文学所描述的宇宙模型不同。但我们也可以做个类比:佛经里的一个“小世界”,可以看作是一个恒星系,比如我们的太阳系。须弥山是这个系统的中心,一日一月围绕它旋转。虽然细节对不上,但这种“世界”或“星系”是宇宙中无数个单位之一的思想,和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中有无数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在概念上,有那么一点共通之处。
对于这些“事项”,我的看法是:可验证的,我们可以学习和赞叹;难以置信的,我们不必执着,可以把它看作是那个时代的认知局限,或是为了向当时的人们解释某种道理而采用的一种“方便说法”;可以类比的,就当是古人的一种宇宙模型,取其思想内核即可。
理论:这才是学佛的重点
纠结于“事项”的真伪,其实意义不大。学佛,真正的重点在于“理论”部分。这些理论,是关于宇宙人生根本规律的洞见,是指导我们如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的方法。
佛教最核心的理论是什么?就是“因缘法”,也叫“缘起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各种条件(因缘)的和合下才产生和存在的。当这些条件改变或消失,事物本身也就会随之改变或消失。
这个根本理论,可以展开为我们熟悉的一些教法:
- 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是佛法诊断人生问题的总纲。“苦”是症状,“集”是病因(因缘),“灭”是康复的目标,“道”是治疗方案。
-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对生命轮回现象更细致的因缘分析,解释了我们是如何被烦恼推动,不断在生死中轮回的。
-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具体的修行方法,指导我们如何通过正确的行为和观念,来斩断烦恼的因缘。
这些理论,尤其是因缘法,我们是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验证的。你升职加薪,是因为你工作努力、能力足够、公司有机会等等“因缘”聚合;你跟人吵架,是因为观点不合、情绪上头、言语不当等等“因缘”导致。万事万物,无一例外。
到了大乘佛法,这个理论被进一步深化为“缘起性空”。意思是,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起有),所以它们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独立存在的“自性”(自性空)。“有”和“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的两面。
当然,佛教理论里也有一些凡夫难以直接观察的,比如唯识学里讲的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据说,这些深层的心理结构,连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在佛陀开示之前都不知道。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先作为一种知识来了解,不必强求现在就要亲身验证,随着修行的深入,或许有一天能够体会到。
事项上的重点:烦恼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把焦点拉回到一个非常具体、非常重要的“事项”上——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烦恼”。
佛法理论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烦恼的。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学会观察和处理自己的烦恼。
怎么做呢?
- 学习和定义: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烦恼。佛法对烦恼有非常详细的定义、分类和特征描述。推荐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大乘百法明门论》里的“心所有法”,特别是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和二十个“随烦恼”,看看它们具体是怎么定义的。
- 观察和觉察:了解了定义之后,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自己。当情绪起来的时候,问问自己:这是“贪”吗?是“嗔”吗?还是“慢”(傲慢)心在作祟?这个过程就是“觉察”。
- 禅修辅助:禅修(打坐)是一个能帮助我们更快、更敏锐地观察到烦恼生起的方法。当心静下来,念头的来去会变得非常清晰,我们对烦恼的“灵敏度”会大大提高。
- 学习断除:观察到烦恼之后,最终的目标是断除它。佛法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来对治不同的烦恼,比如用“不净观”对治贪欲,用“慈悲观”对治嗔恨。
把佛法当成一面镜子,用来照见自己的烦恼,这才是最实际、最核心的修行。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佛经里面说的,你都相信吗?
我的答案是:不需要“盲信”,但可以“智信”。
对于佛经中的“事项”,我们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对于那些符合现实、可以验证的,欣然接受;对于那些神话色彩浓厚、难以置信的,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时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不必执着。
我们真正的学习重点,应该是佛法中关于宇宙人生规律的“理论”,特别是“因缘法”。然后,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观察和断除我们自身的“烦恼”这个最关键的“事项”上来。
这样学佛,才能把佛陀的智慧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