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迦族的事情是如何被谬传的| 多读佛经原文的重要性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佛教释迦族的事情是如何被谬传的| 多读佛经原文的重要性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学佛的人,大都听过一个著名的故事,很多地方在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标题都起的很惊悚——“释迦族被灭”。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心里咯噔一下。故事的主旨很明确:神通不敌业力,即使是佛陀,也无法阻止定业的发生。除了这个教训,心中不免感叹,佛陀的亲族就这么没了,实在是太遗憾了。
但后来,偶然看到一些资料,说印度的释迦族其实一直有延续,直到今天,他们依然生活在那里,曾经很多人改变了信仰,但在佛教印度复兴后,已经有很多人成了佛教徒,而且成为了是佛教坚定的信奉者。这个理由显而易见,认识到自己的祖先是佛陀的释迦族后,这是何等的荣耀。
(图片:1992年,北方邦舍卫城的比丘 G. Pragyanand Mahasthivir 为第一批释迦僧人授戒。出自比丘乌帕南)
这个信息让我产生了巨大的疑惑。如果释迦族一直存在,那“被灭”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
在最近读《阿含经》的过程,在《增壹阿含经》里找到了这个故事的完整记录。这让我有兴趣认真研究一下,一桩“惨案”是如何在流传中变了味的。
佛经原文是怎么说的?
我们先看佛经的原始记载。故事出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等见品第三十四〉之二。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经文的内容:
波斯匿王的儿子流离王,集结军队攻打释迦族,导致释迦族人大量被杀。在关键时刻,释迦族的摩诃男为了救助族人,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为许多人争取了逃跑的时间,使他们避免了被杀的命运。
这就是经文记录的核心事实:大量被杀,但有许多人逃脱了。
在《增壹阿含经》的这个版本里,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 经文中没有提到“目犍连用钵救人,结果人化为血水”这个极具“不可思议”的桥段。当然,必须承认,其他佛经,比如不同部派传承的律藏或论藏里,确实有类似的情节。但至少在《增壹阿含》这部经的记载中是没有的。
-
经文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确实想用神通救人,但被佛陀劝阻了。佛陀说得很直接,大意是:你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吧,释迦族人往昔的宿缘已经成熟,今天应当承受这个果报了。
经文原文是:“汝今还就本位,释种今日宿缘已熟,今当受报。”
谬传是如何发生的?
从现在印度依然有释迦族后裔这个事实来看,释迦族显然是没有被“灭族”的。佛经原始记录也证实了,有很多人成功逃脱。
那么,一个“死伤惨重”的事件,是怎么一步步被传成“满族被灭”的呢?
我们来做个对比。
佛经原始的记录是:流离王攻打释迦族,释迦族大量被杀。 这是一个描述过程和程度的句子。“大量”,说明损失惨重,但不是全部。
后来流行的标题却都是这样的:
- 琉璃王灭释迦族
- 释迦族的覆灭
- 释迦族被灭
看到区别了吗?“灭”、“覆灭”,这些词的含义是终结,是彻底消失,是一个不剩。
这种传播上的偏差,很可能是为了强化故事的戏剧性和警示意义。一个“死伤惨重”的故事,远不如一个“全族覆灭”的故事来得震撼。后者能更极端、更鲜明地凸显“业力不可违”这个主题。为了把这个道理讲得更透彻,故事的细节在流传中被无意或有意地“优化”了。
就好比我们常说的“三人成虎”,一件事经过不同人的转述,很容易偏离其本来面貌。尤其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更多依赖口头讲述和摘要性的文字记录,这种信息的失真就更加普遍。
为什么要去读原始佛经?
释迦族的故事,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它暴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听到的很多佛法故事,甚至是一些“常识”,可能都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提炼,甚至存在误读。
这并不是说后来的祖师大德们在故意骗人。他们讲述这些故事,往往是为了方便教化,用最通俗、最震撼人心的方式,让听众明白某个核心教理。这种“方便说法”在特定环境下有其积极作用。
但作为现代的学佛人,我们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轻易地访问到《大正藏》这样的经文宝库(例如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网站),动动手指就能查到佛经的原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满足于那些转述了无数遍的“故事会”版本呢?
直接去读原始佛经,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 正本清源: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佛陀说法的原貌,避免被后世的演绎和误解所迷惑。
- 培养思辨能力:当你发现经文的原始记录和流行的说法有出入时,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什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修行。
- 建立正信:佛法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了解其朴素、理性的本来面目,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稳固、经得起考验的信仰,而不是建立在各种神奇、夸张的故事之上。
总而言之,释迦族的故事并没有说谎,业力确实可畏。但是,这个故事在传播中的“添油加醋”,最终导致了事实层面的偏差。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学佛要有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多问一个为什么,多去查一查原文,很多困惑和误解自然就会烟消云散。这远比囫囵吞枣地接受所有信息,要来得更加踏实和有力。
思考题
如果逃跑的释迦族没有化为血水,而其他记录中却记载,目犍连用钵救的族人却化为了血水,这合理吗?合理性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