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法身,尤其是不同體系(宗派)對法身的看法

談談法身,尤其是不同體系(宗派)對法身的看法

在佛教裡,“法身”是一個非常“高級”的詞彙。所謂“高級”,不是說它有多麼尊貴,而是說關於它的說法非常多,有些說法甚至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這就好比我們討論“能量”,在物理學的不同分支裡,它會有不同的表述和公式,但又都指向某種根本性的存在。

對於這類複雜的概念,如果只是零散地看各種解釋,很容易陷入迷茫,甚至覺得佛法怎麼自相矛盾。想要真正地、全面地理解它,就必須把它放回到它所屬的體系(宗派)框架中去。只有在特定的理論體系內,一個概念的精確含義才能被固定下來。

按照我之前多次提過的思路,我們可以將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大致分為根本佛教、般若、唯識和如來藏四個主要體系。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四個體系的視角,來看看“法身”到底是什麼。

根本佛教(聲聞乘)的法身 —— 五分法身

在最早期的佛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根本佛教或聲聞乘中,佛陀就是指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他有父母,有血有肉,和我們一樣會生老病死,最終也會“入滅”(涅槃)。

那麼佛陀入滅後,弟子們還能依靠誰呢?佛陀曾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我”。意思是,誰理解了他所說的緣起之法,就等於見到了他。在這裡,“法”成了佛陀的延續。

因此,在根本佛教的語境裡,“法身”並不是一個神秘的、形而上的身體,它更多指的是聖者所成就的內在功德的總和。具體來說,就是 “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1. 戒法身:指身口意行為的清淨無染。
  2. 定法身:指內心的寧靜與專注,不被外境動搖。
  3. 慧法身:指對四聖諦正確認識的智慧。
  4. 解脫法身:指斷盡一切煩惱束縛,獲得自在的狀態。
  5. 解脫知見法身:指確知自己已經解脫,不會再退轉的智慧。

這五種功德構成了聖者的內在品質。無論是佛陀還是阿羅漢,當他們斷盡煩惱時,也就成就了這“五分法身”。所以,在這個階段,“法身”是一個相對樸素、具體、可實踐的概念,是修行者通過自身努力可以達成的功德成就。

般若(中觀)體系的法身 —— 空性即法身

到了大乘般若體系,佛的觀念被極大地提升和深化了。般若經的核心思想是“空性”,認為一切現象(包括佛本身)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獨立存在的實體,其本性是“空”的。

那麼,什麼是佛的“法身”呢?

《金剛經》裡有句名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直接否定了從外在的形象和聲音去認識真正的佛。真正的佛,即是法身,是超越一切名相、概念和形式的。

所以,在般若體系中,法身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空性”本身

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無”,而是指超越了有/無、生/滅、來/去等二元對立的終極實在。它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你不能說它“是”什麼,也不能說它“不是”什麼。任何試圖描述它的語言都會失效。

從一個“功德的集合體”,到“畢竟空的實相”,這是“法身”概念的一次巨大飛躍。它從一個可以描述的“有”,變成了一個不可描述的“空”,變得更加形而上,也更加究竟。

唯識(法相)體系的法身 —— 真如即法身

般若講“空”,講得非常究竟,但也容易讓人誤解為“虛無主義”。為了彌補這個理論上的“空白”,唯識體系應運而生。唯識學派用一套非常精密複雜的心理學模型,來解釋世界和心識是如何運作的。

唯識宗提出了著名的“三身說”,即法身、報身、化身,並將這三者做了系統性的闡述。在這個體系裡,法身是三身的根本。

在唯識體系中,法身的本質被定義為 “真如”。所謂“真如”,就是“真實如此”,指所有現象背後那個永恆不變的、真實的體性。它就是萬法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法性。

這個“真如法身”是如何顯現的呢?唯識宗的答案是“轉識成智”。通過修行,將我們染汙的心識(特別是第八阿賴耶識)徹底轉變,清空裡面的染汙種子,那麼清淨的“真如”本性就會完全顯露。

所以,唯識體系的法身,一方面繼承了般若“諸法實相”的內涵,另一方面又給出了一個具體的實現路徑,即通過轉化我們自己的心識來證得。它雖然無形無相,但並非虛無,而是真實不虛的、萬法的依靠。

如來藏體系的法身 —— 佛性即法身

如來藏體系的出現,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又一次重要發展。如果說般若強調“空”,唯識強調“識”,那麼如來藏就強調“心”的本淨。

如來藏思想提出了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觀點: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也叫“如來藏”,意思就是眾生內心深處都“儲藏”著一位如來。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清淨、光明、圓滿的,和佛的法身無二無別,只是暫時被客塵煩惱遮蔽了而已。

因此,在如來藏體系中,法身就是我們眾生本自具足的那個佛性

這個體系下的法身,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功德。這和早期佛教講“無常、苦、無我、不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此處的“我”並非凡夫執著的“小我”,而是指法身的真我,是絕對自由、永恆不變的。

如來藏的法身觀,是一種“本有說”。它告訴你,你不需要去外面尋找什麼,也不需要從零開始創造什麼。解脫成佛,本質上是一個“發現”和“迴歸”的過程,就像擦掉鏡子上的灰塵,讓鏡子本身的光明顯露出來一樣。修行就是去除煩惱,顯發這個本有的法身。

對比與總結

為了更清晰地看出這四個體系的異同,我們可以用一個表格來總結:

體系框架 法身是 關鍵詞 特點
根本佛教 五分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樸素具體,是後天修成的功德相
般若體系 空性 畢竟空、無相、不可說、諸法實相 究竟破執,是畢竟空相,掃蕩一切。
唯識體系 真如 法性、轉識成智、阿賴耶識、百法 系統縝密,是萬法所依的真實性
如來藏體系 佛性 本覺、真心、常樂我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積極正面,是眾生本具的清淨體

結語

通過上面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法身”這個概念在佛教內部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演變的過程。從最初的“五分法身”,到般若的“空性”,再到唯識的“真如”,最後到如來藏的“佛性”。

這些說法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它們更像是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根基的眾生,對同一個終極真實的不同描述。就像我們用不同的地圖來描繪同一座山:

  • 根本佛教的地圖,清晰地標出了登山的裝備和身體素質要求(五分法身)。
  • 般若的地圖,直接告訴你山頂之上是萬里無雲的“空”(空性)。
  • 唯識的地圖,詳細繪製了每一條上山的路以及沿途的地形地貌(真如)。
  • 如來藏的地圖,則告訴你,你腳下的土地本身就和山頂是同一塊基石(佛性)。

瞭解這些體系的差異,我們才能在閱讀不同經典時,不至於感到困惑。也能明白,為什麼有的祖師大談“空”,有的祖師卻說“人人皆有佛性”。他們並沒有矛盾,只是站立的理論體系不同而已。對於我們修行者來說,重要的是找到那個最適合自己、最能啟迪自己的“指月之指”,然後循著它,最終親眼看到那個皎潔的“月亮”。

写于 July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