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度人是先自度还是先度人?

自度度人是先自度还是先度人?

“自度度人”这个话题,几乎是每个学佛人都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听到的是菩萨要发大愿,普度众生;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烦恼都断不了,一身的毛病,拿什么去度别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是应该先把自己修好了,再去帮助别人?还是应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同时修行自己?

这个问题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之所以会觉得矛盾,是因为我们对“度”这个字的理解,卡在了单一的层面上。只要把“度”的含义拆开来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层含义:“度”是究竟的解脱

佛教里“度”这个字,最根本、最究竟的含义,是“解脱”。具体点说,就是从充满生老病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或者说,从充满贪嗔痴的烦恼此岸,渡到清净自在的彼岸。

这个定义非常严格,它指向的是最终的成果 —— 烦恼的断尽。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答案是唯一的:必须先自度,才能度人。

这个逻辑非常简单,就像一个自己都不会游泳的人,怎么可能跳到水里去救一个溺水的人?结果只能是两个人一起淹死。一个医生如果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他又如何能给别人开药方治病呢?

对于这一点,佛经里有非常明确的论述。比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論》里就说:

「菩薩自未得度,不能度人,無有是處。」

意思是,一个菩萨如果自己还没有得到解脱,却说能解脱别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里也有几乎一模一样的话:

「若自未得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

这两部重要的论典都指出了一个事实:在“究竟解脱”这个层面上,自己没到岸,就不可能把别人拉到岸上。这是能力问题,是硬性条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第二层含义:“度”是过程中的帮助与接引

但是,如果我们把“度”的含义放宽一点,理解为“帮助”、“接引”、“扶持”,那么整个问题的视角就完全不同了。

这里的“度”,不再是那个遥远的终点,而是此时此刻,在走向终点的这条路上的每一步。它体现的是一种发心,一种愿力,一种利他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看,“自未得度,先度於人”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这是大乘佛教里菩萨道的根本精神。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里说:

「自未得度,先度於人,是菩薩發心。」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发心”二字。也就是说,一个修行者,从一开始立下志向的时候,就要把“帮助他人”放在心里,甚至放在“帮助自己”之前。

这和前面说的矛盾吗?不矛盾。

我们可以再用游泳的例子来理解。你虽然还不是专业的救生员(未究竟解脱),但你已经学会了一点游泳技巧。这时,你看到一个小孩在浅水区摔倒了,挣扎着站不起来,你伸手把他扶起来,算不算“度”他?当然算。这时的“度”,就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你在扶起这个小孩的过程中,自己对水的适应性也可能更强了一点,胆量也更大了一点。这个“帮助他人”的行为,本身也成了你“自我修行”的一部分。

结论:并行不悖,量力而行

所以,“先自度还是先度人”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于修行层次和当下实践的问题。

  1. 从终极目标来说:必须先完成自我解脱(自度),才能让别人也达到究竟的解脱(度人)。这是指佛菩萨的境界。
  2. 从修行过程来说:必须在发心之初就立下帮助他人的愿望,并在修行路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实践利他之事。自度的过程和度人的过程是同步发生的,互为增上。

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修行人而言,后者的意义更加实际。我们没法等到自己成了佛再去做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习佛法的路上,把自己理解的一点道理,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在生活中,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处在困境中的人。

你多懂一分道理,就可以把这一分道理讲给不懂的人听;你有一分力量,就可以拿这一分力量去扶持需要的人。这就是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度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你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更精进地修行,这就是“自度”。

所以,不要再纠结了。一方面要老老实实地修正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是“自度”的根本;另一方面,要以开放和慈悲的心,去做力所能及的善行,这就是“度人”的实践。

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自度与度人,就在当下。

写于 August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