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八万四千烦恼 —— 另一个冷门的解释

八万四千 —— 是佛教中一个非常常见的量词,一般的解释都是说,代表了数量之多,并不是真的有84000个这么多。又或者说比84000还多很多,但也用八万四千表示了。总之就是表示很多。

以八万四千开头的名词也有很多,如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蕴,八万四千人,八万四千国,八万四千三昧等。

我在CBeta上以“八萬四千”为关键字搜索(要用繁体才能更好地在Cbeta佛经中搜索),显示共 10064 次“引用”,出自于 3647 卷三藏(包括经、律、论)。

那么,这个八万四千一定是个形容词,仅仅表示数量多吗?接下来就要介绍一个针对“八万四千烦恼”相对冷门的解释了。在这个解释里面,84000不是形容词,而是一个准确的数字。

《俱舍论颂疏》卷1:“如实行对治者,是第三解。就行定量,是《婆沙》中正义家释,故云如实行,谓贪瞋痴等八万行别。对治者,是不净观等能对治门,所对治贪等有八万故,能对治教亦有八万。言八万者,谓贪瞋等十种随眠,[6]此十随眠一一皆以九随眠为方便,足成一百。此有前分一百、后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以九随眠为方便,成一千;后分一百,亦以九随眠为方便,复成一千;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已起有二千一百,未起有二千一百,足满四千二百。约多贪、多瞋、多痴、着我、思觉此之五人,一一有四千二百,合成二万一千。更就三毒等分四人以配,一一有二万一千,遂成八万四千。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若声为体,是色蕴[7]所摄;若名为体,是行蕴摄。” (CBETA 2023.Q4, T41, no. 1823, p. 825c3-21)[6] 此十随眠【大】,〔-〕【甲】 [7] 所【大】,〔-〕【甲】 

智敏上师在《俱舍论颂疏讲记-界品》中的解释为:这个八万四千是怎么出来的,解释一下。贪瞋痴等十个随眠,即: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十个根本烦恼,“一一皆以九随眠为方便”,每一个烦恼,都可以与其他的九个作方便,因为贪可引起瞋,痴也可引起瞋⋯⋯一个有九个助伴。根本的是十个,每一个有九个,那么九十,再加上根本的,共是一百。

那么前分一百,后分一百,变成三百。前分的一百,都有其他九个烦恼做助伴,那么就成了一千。后分的也是一样,自己的一百加上九个随眠的一百成了一千。这个两千,加上原来的一百,成二千一百。已经起来的有二千一百,还没有起的,也有二千一百,这样成四千二百。四千二百之后,依众生的根机,多贪、多瞋、多痴、执我、“思觉”(思觉就是寻伺,是五停心观所对治的烦恼),每一个都有四千二。这五种人,一共二万一。这二万一里边,又分贪、瞋、痴、等分四类。贪、瞋、痴某一类特别厉害的:贪行者、瞋行者、痴行者。等分是贪、瞋、痴一样的。这一共四类,每一类是二万一,一共是八万四千。

首先是10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
其中每个烦恼都可以引起其他9个烦恼,再加上其本身。10x10=100
这100个烦恼,又有前分100个,每100个又以其他9个助伴,再加上前分本身,所有前分共有100x10=1000个烦恼。
后分同理也有1000个烦恼。
前分,本分,后分合起来1000+100+1000=2100个烦恼。
这2100个是已经生起来的,还没有生起的烦恼也有2100个。这样2100x2=4200个烦恼。
众生的根器共有5种(多贪、多瞋、多痴、执我、“思觉”),所以每个又分4200x5=21000种烦恼。
每个根器里面又分4种人(贪行者、瞋行者、痴行者,等分行者),这样21000x4=84000。

把这个等式重新写一遍:

(10x10x10+100+10x10x10)x 2 x 5 x 4 = 84000

终于凑齐了这84000烦恼了。既然有了84000烦恼,那么就有84000个法门一一进行对治,所以84000法门也是一个准确的数字了。

这个解释够冷门吧,不过我在好多年前见过别人解释一次,后来就再也没再见到了。碰巧今天在阅读智敏上师的《俱舍论颂疏讲记》又见到了,就想把它重新记录一下。

或许有人该质疑了,为何搞这么繁琐,计算出来又有什么意义?或许有人会反驳说 —— 佛经,佛教三藏里面每个字都是无比圆满,无比殊胜 —— 怎么可以质疑,怎么可以怀疑呢。 于我来说,也不会去记忆这么复杂的计算过程,我只会当做一个读经典的一种乐趣,用来调节阅读法相、法义时的“疲劳”,增加一些阅读的趣味性,这样就可以阅读更多的经典了。

所以,读经典也可以很好玩的,对吧。

千一合十。

补充

这段在微信公众号上没有,因为微信公众号上文章修改有很多限制。

84000烦恼虽然听起来很多,但如何对应到五蕴里面,不过仅仅是对应色蕴,或行蕴。有时都无法直接对应到全部的五蕴,所以,从法相的学习角度来说,学习五蕴,比了解84000个烦恼更为重要了。

写于 May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