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八萬四千煩惱 —— 另一個冷門的解釋

八萬四千 —— 是佛教中一個非常常見的量詞,一般的解釋都是說,代表了數量之多,並不是真的有84000個這麼多。又或者說比84000還多很多,但也用八萬四千表示了。總之就是表示很多。

以八萬四千開頭的名詞也有很多,如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蘊,八萬四千人,八萬四千國,八萬四千三昧等。

我在CBeta上以“八萬四千”為關鍵字搜索(要用繁體才能更好地在Cbeta佛經中搜索),顯示共 10064 次“引用”,出自於 3647 卷三藏(包括經、律、論)。

那麼,這個八萬四千一定是個形容詞,僅僅表示數量多嗎?接下來就要介紹一個針對“八萬四千煩惱”相對冷門的解釋了。在這個解釋裡面,84000不是形容詞,而是一個準確的數字。

《俱舍論頌疏》卷1:“如實行對治者,是第三解。就行定量,是《婆沙》中正義家釋,故云如實行,謂貪瞋痴等八萬行別。對治者,是不淨觀等能對治門,所對治貪等有八萬故,能對治教亦有八萬。言八萬者,謂貪瞋等十種隨眠,[6]此十隨眠一一皆以九隨眠為方便,足成一百。此有前分一百、後分一百,合成三百。置本一百,就前分一百,一一皆以九隨眠為方便,成一千;後分一百,亦以九隨眠為方便,覆成一千;兼本一百,成二千一百。已起有二千一百,未起有二千一百,足滿四千二百。約多貪、多瞋、多痴、著我、思覺此之五人,一一有四千二百,合成二萬一千。更就三毒等分四人以配,一一有二萬一千,遂成八萬四千。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若聲為體,是色蘊[7]所攝;若名為體,是行蘊攝。” (CBETA 2023.Q4, T41, no. 1823, p. 825c3-21)[6] 此十隨眠【大】,〔-〕【甲】 [7] 所【大】,〔-〕【甲】 

智敏上師在《俱舍論頌疏講記-界品》中的解釋為:這個八萬四千是怎麼出來的,解釋一下。貪瞋痴等十個隨眠,即: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這十個根本煩惱,“一一皆以九隨眠為方便”,每一個煩惱,都可以與其他的九個作方便,因為貪可引起瞋,痴也可引起瞋⋯⋯一個有九個助伴。根本的是十個,每一個有九個,那麼九十,再加上根本的,共是一百。

那麼前分一百,後分一百,變成三百。前分的一百,都有其他九個煩惱做助伴,那麼就成了一千。後分的也是一樣,自己的一百加上九個隨眠的一百成了一千。這個兩千,加上原來的一百,成二千一百。已經起來的有二千一百,還沒有起的,也有二千一百,這樣成四千二百。四千二百之後,依眾生的根機,多貪、多瞋、多痴、執我、“思覺”(思覺就是尋伺,是五停心觀所對治的煩惱),每一個都有四千二。這五種人,一共二萬一。這二萬一裡邊,又分貪、瞋、痴、等分四類。貪、瞋、痴某一類特別厲害的:貪行者、瞋行者、痴行者。等分是貪、瞋、痴一樣的。這一共四類,每一類是二萬一,一共是八萬四千。

首先是10個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其中每個煩惱都可以引起其他9個煩惱,再加上其本身。10x10=100
這100個煩惱,又有前分100個,每100個又以其他9個助伴,再加上前分本身,所有前分共有100x10=1000個煩惱。
後分同理也有1000個煩惱。
前分,本分,後分合起來1000+100+1000=2100個煩惱。
這2100個是已經生起來的,還沒有生起的煩惱也有2100個。這樣2100x2=4200個煩惱。
眾生的根器共有5種(多貪、多瞋、多痴、執我、“思覺”),所以每個又分4200x5=21000種煩惱。
每個根器裡面又分4種人(貪行者、瞋行者、痴行者,等分行者),這樣21000x4=84000。

把這個等式重新寫一遍:

(10x10x10+100+10x10x10)x 2 x 5 x 4 = 84000

終於湊齊了這84000煩惱了。既然有了84000煩惱,那麼就有84000個法門一一進行對治,所以84000法門也是一個準確的數字了。

這個解釋夠冷門吧,不過我在好多年前見過別人解釋一次,後來就再也沒再見到了。碰巧今天在閱讀智敏上師的《俱舍論頌疏講記》又見到了,就想把它重新記錄一下。

或許有人該質疑了,為何搞這麼繁瑣,計算出來又有什麼意義?或許有人會反駁說 —— 佛經,佛教三藏裡面每個字都是無比圓滿,無比殊勝 —— 怎麼可以質疑,怎麼可以懷疑呢。 於我來說,也不會去記憶這麼複雜的計算過程,我只會當做一個讀經典的一種樂趣,用來調節閱讀法相、法義時的“疲勞”,增加一些閱讀的趣味性,這樣就可以閱讀更多的經典了。

所以,讀經典也可以很好玩的,對吧。

千一合十。

補充

這段在微信公眾號上沒有,因為微信公眾號上文章修改有很多限制。

84000煩惱雖然聽起來很多,但如何對應到五蘊裡面,不過僅僅是對應色蘊,或行蘊。有時都無法直接對應到全部的五蘊,所以,從法相的學習角度來說,學習五蘊,比了解84000個煩惱更為重要了。

写于 May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