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略解十八界 | 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对照
七十五法是前提条件
这篇文章假设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七十五法,以及七十五法都有哪些分类和心所下的子分类,并且应该了解下这七十五法具体的内容。如果你对此不太了解,那么也可以先阅读下我之前的文章 —— 《五位七十五法(基础部分)》
最少的要求,也应该是在看到下面这张图后,能够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十八界
什么是十八界?分别是:
-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
-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前面五个比较简单,它们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分别对应我们非常熟悉的五根。
- 眼界,即眼根:视觉机制,包括眼球(器官)和视觉神经系统。
- 耳界,即耳根:听觉机制,包括耳朵(器官)和听觉神经系统。
- 鼻界,即鼻根:嗅觉机制,包括鼻子(器官)和嗅觉神经系统。
- 舌界,即舌根:味觉机制,包括舌头(器官)和味觉神经系统。
- 身界,即身根:触觉机制,包括身体(器官)和触觉神经系统。
和五根分别对应的也有五界,是五尘(或叫五境):
- 色界,即色尘:眼睛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注意,色法和色尘不一样,色法是大类,色尘是具体的一个法。看经典时,要依据上下文仔细分辨,到底是色法还是色尘。
- 声界,即声尘:声音。
- 香界,即香尘:嗅觉可以闻到的气味,包括普通情况下无色无味的东西,大概只是人闻不到,嗅觉灵敏如狗,可能就可以闻到了。古印度用“香”表示“气味”,所以臭味也是“香”的一种。
- 味界,即味尘:有味道的东西,包括无色无味的东西。
- 触界,即触尘:触觉系统所识别的对象,如柔软,硬朗等。
五根对五尘(或五境)产生识:
- 眼识界:视觉上的认识作用(了别,下同)。
- 耳识界:听觉上的认识作用。
- 鼻识界:嗅觉上的认识作用。
- 舌识界:味觉上的认识作用。
- 身识界:触觉上的认识作用。
稍难的地方是意界、法界、意识界。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意界、法界、意识界,可以用到七十五法。
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对比
下图就是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对比。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的对比关系,以下略作说明。
- 前五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对应七十五法中,色法中的五根。图中淡蓝色的第一行。
- 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对应七十五法中,色法中的五尘(五境)。图中淡蓝色的第二行。
- 意界:或叫意根。对应七十五法中的心法,或说心王。图中的淡绿色部分。
- 六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也对应七十五法中的心法,或说心王。图中的淡绿色部分。
- 法界: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别包括七十五法中的4个种类,共64个法。图中的淡橙色部分。
- 色法中的无表色。
- 全部的心所法,包括所有的46心所。
- 全部的不相应行法,包括所有的14个法。
- 全部的无为法,包括3个无为法。
因为法界包括的内容较多,不再重复了,请有兴趣的朋友在这里查看它们的解释 —— 《五位七十五法(基础部分)》
心、意、识
前面提到,意根和六识,都是对应七十五法中的心王。心王在七十五法中反而只有一个法。而心王在十八界中,反而有7个法(意界和六识界)。
这里的意界,也叫意根。先梳理下心、意、识的关系。从前面介绍七十五法的文章中摘录如下:
在小乘(声闻乘)里面,以及俱舍论里面,心、意、识三者经常可以通用、互通,因为它们的“体”都“心”。当然,严格的地方,也还是会区分使用的。当区别使用的时候,就是强调了它们某个特性的意思。
- 用“心”的时候,强调“集起”的功能,或心、意、识三者的综合功能。
- 用“意”的时候,强调“思量”的功能,“思”就是思考的意思,“量”就是计量、测量、打量的意思。
- 用“识”的时候,强调“了别”的功能。
再补充下 —— 六识:即是从六根的角度把“识”再细分了一下,便形成了六识,用来区分“识”在六尘下的作用。从这里来说,十八界在“心”上的分类,比七十五法还更细致了。
不过,如果对应《百法》,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百法里面,心王下面是包括八个识的。这样十八界的六识,就可以和八识中的前六识一一对应了。
意界和意识界
意界,也叫意根。意根和意识界的关系是什么呢?根据智敏上师在《俱舍论颂疏讲记》的解释说,意识是了别法尘的。包括一般所说的概念,观念、想法,念头等等。
意识了别之后的下一个刹那,就变成了意根。这样意识就可以继续了别下一个刹那的法尘了。
这和《百法》是不同的,在百法中,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根。而在俱舍七十五法的介绍中,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当前意识的意根。
如何看待两者的不同? —— 把这当个知识点就行,别说对于一般人了,就是阿罗汉,如果不是听佛说法,也不会知道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存在。换句话说,就是阿罗汉,如果不是听佛说法,也无法区分第六意识的根是哪个,是第七识还是前一刹那的意识。既然如此,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把这当个知识点记住就行。
参考材料
- 《俱舍论》
-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 为何要学习法相(俱舍、唯识)? —— 《佛学中的理科和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