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解十八界 | 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對照

七十五法是前提條件

這篇文章假設你已經瞭解了什麼是七十五法,以及七十五法都有哪些分類和心所下的子分類,並且應該瞭解下這七十五法具體的內容。如果你對此不太瞭解,那麼也可以先閱讀下我之前的文章 —— 《五位七十五法(基礎部分)》

最少的要求,也應該是在看到下面這張圖後,能夠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內容。 俱舍七十五法

十八界

什麼是十八界?分別是:

  •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前面五個比較簡單,它們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分別對應我們非常熟悉的五根。

  • 眼界,即眼根:視覺機制,包括眼球(器官)和視覺神經系統。
  • 耳界,即耳根:聽覺機制,包括耳朵(器官)和聽覺神經系統。
  • 鼻界,即鼻根:嗅覺機制,包括鼻子(器官)和嗅覺神經系統。
  • 舌界,即舌根:味覺機制,包括舌頭(器官)和味覺神經系統。
  • 身界,即身根:觸覺機制,包括身體(器官)和觸覺神經系統。

和五根分別對應的也有五界,是五塵(或叫五境):

  • 色界,即色塵:眼睛可以看得見的物質。注意,色法和色塵不一樣,色法是大類,色塵是具體的一個法。看經典時,要依據上下文仔細分辨,到底是色法還是色塵。
  • 聲界,即聲塵:聲音。
  • 香界,即香塵:嗅覺可以聞到的氣味,包括普通情況下無色無味的東西,大概只是人聞不到,嗅覺靈敏如狗,可能就可以聞到了。古印度用“香”表示“氣味”,所以臭味也是“香”的一種。
  • 味界,即味塵:有味道的東西,包括無色無味的東西。
  • 觸界,即觸塵:觸覺系統所識別的對象,如柔軟,硬朗等。

五根對五塵(或五境)產生識:

  • 眼識界:視覺上的認識作用(了別,下同)。
  • 耳識界:聽覺上的認識作用。
  • 鼻識界:嗅覺上的認識作用。
  • 舌識界:味覺上的認識作用。
  • 身識界:觸覺上的認識作用。

稍難的地方是意界、法界、意識界。爲了更好地瞭解這個意界、法界、意識界,可以用到七十五法。

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對比

下圖就是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對比。

七十五法和十八界的對比

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兩者的對比關係,以下略作說明。

  • 前五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對應七十五法中,色法中的五根。圖中淡藍色的第一行。
  • 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對應七十五法中,色法中的五塵(五境)。圖中淡藍色的第二行。
  • 意界:或叫意根。對應七十五法中的心法,或說心王。圖中的淡綠色部分。
  • 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也對應七十五法中的心法,或說心王。圖中的淡綠色部分。
  • 法界:包括的內容比較多,分別包括七十五法中的4個種類,共64個法。圖中的淡橙色部分。
    • 色法中的無表色。
    • 全部的心所法,包括所有的46心所。
    • 全部的不相應行法,包括所有的14個法。
    • 全部的無爲法,包括3個無爲法。

因爲法界包括的內容較多,不再重複了,請有興趣的朋友在這裏查看它們的解釋 —— 《五位七十五法(基礎部分)》

心、意、識

前面提到,意根和六識,都是對應七十五法中的心王。心王在七十五法中反而只有一個法。而心王在十八界中,反而有7個法(意界和六識界)。

這裏的意界,也叫意根。先梳理下心、意、識的關係。從前面介紹七十五法的文章中摘錄如下:

在小乘(聲聞乘)裏面,以及俱舍論裏面,心、意、識三者經常可以通用、互通,因爲它們的“體”都“心”。當然,嚴格的地方,也還是會區分使用的。當區別使用的時候,就是強調了它們某個特性的意思。

  • 用“心”的時候,強調“集起”的功能,或心、意、識三者的綜合功能。
  • 用“意”的時候,強調“思量”的功能,“思”就是思考的意思,“量”就是計量、測量、打量的意思。
  • 用“識”的時候,強調“了別”的功能。

再補充下 —— 六識:即是從六根的角度把“識”再細分了一下,便形成了六識,用來區分“識”在六塵下的作用。從這裏來說,十八界在“心”上的分類,比七十五法還更細緻了。

不過,如果對應《百法》,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因爲百法裏面,心王下面是包括八個識的。這樣十八界的六識,就可以和八識中的前六識一一對應了。

意界和意識界

意界,也叫意根。意根和意識界的關係是什麼呢?根據智敏上師在《俱舍論頌疏講記》的解釋說,意識是了別法塵的。包括一般所說的概念,觀念、想法,念頭等等。

意識了別之後的下一個剎那,就變成了意根。這樣意識就可以繼續了別下一個剎那的法塵了。

這和《百法》是不同的,在百法中,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根。而在俱舍七十五法的介紹中,前一剎那的意識是當前意識的意根。

如何看待兩者的不同? —— 把這當個知識點就行,別說對於一般人了,就是阿羅漢,如果不是聽佛說法,也不會知道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阿羅漢,如果不是聽佛說法,也無法區分第六意識的根是哪個,是第七識還是前一剎那的意識。既然如此,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把這當個知識點記住就行。

參考材料

写于 June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