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五位七十五法(基礎部分)

參考材料

  • 《俱舍論》
  • 《成唯識論》
  • 智敏上師《俱舍論頌疏講記》
  • 林國良教授《成唯識論直解》
  •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七十五法

為什麼先列參考?

上一篇文章佛學中的理科和文科中有介紹為何要學習法相(俱舍、唯識),這裡列出參考材料,表明文章中的依據以上面的材料為主。尤其是涉及到宗派或論師之間不同觀點的取捨時,更是要參考原始經典才行。

基礎部分

什麼是基礎? 只介紹基本概念、基本解釋,瞭解它的基本框架即可。以俱舍七十五法來說,什麼是我認為的基礎呢?那就是要知道它的基本分類(五大類),以及每一個大類的名稱和基本意思。其次是應該瞭解每個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解釋。

對於心所法而言,應該進一步瞭解其子分類,即大地法,大地善法,大煩惱地法,小煩惱地法,不定地法。以及瞭解這裡每個子分類的基本含義。

有些”法“的意涵非常豐富,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這裡只介紹最基礎或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尤其是從我個人覺得容易理解的角度。)

以此作為入門的基礎,遇到感興趣的地方,或者想要再深入理解的地方,則應該繼續學習下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佛學也不例外。

綜合而言,基礎部分就是要知道都有什麼,是什麼意思。整體上先了解它。最好可以背誦它,如果不能背,也要記得它的大多數“法”,否則後面學習會非常不方便。

我本人也不擅長背誦,所以,藉助現代科技的一個辦法,就是把這個圖表打印出來,看書(學習)的時候,時常對照,久而久之,自然就記住了。在對照這個表的情況下,再把基本意思記住,也算是一種方便了吧。其次還可以把圖表設置成手機或電腦壁紙,方便隨時查看。

基本框架

先介紹下基本框架。

五位

俱舍七十五法,一共分成五個大類(五位),分別是:

  • 色法:一切物質,包括有情的身體和外在的器世界,一共有11個法。
  • 心法:即是心。在小乘裡面,心、意、識三者經常可以通用,因為它們的體,都是心,所以這裡只有1個法。
  • 心所法:心的功能和作用。有人說是現代心理學中的心理狀態。包含46個法。心所法是關鍵點,基礎部分應該進一步學習和了解。
  • 心不相應行法:和心、心所都不相應的“法”。不是色法,也不是無為法。這裡包含的內容很多,包括一般的“物理規律”,“客觀規律”,如生住異滅,特殊的禪定等等。
  • 無為法:前面四大類都是有為法,有為法的定義是,因緣和合而有生住異滅的意思。反之,就是無為法,不會有生異滅。無為法有住。

完整的表格在文章末尾。

色法

  • 色法:就是現代物理所說的一切物質(包括可見不可見的),可見的包括一切有情的身體(器官和身體等)和外在的器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不可見包括聲音等。一共有11個法。分別為:五根,五塵和無表色。

色法

(備註:因為佛法的講解對象主要是人,為了解釋的方便,一些地方會直接用人來代指一切有情了。)

五根

  • 眼根:視覺機制,包括眼球(器官)和視覺神經系統。(有人說神經系統是淨色根。可以先暫且一聽,同下。)
  • 耳根:聽覺機制,包括耳朵(器官)和聽覺神經系統。
  • 鼻根:嗅覺機制,包括鼻子(器官)和嗅覺神經系統。
  • 舌根:味覺機制,包括舌頭(器官)和味覺神經系統。
  • 身根:觸覺機制,包括身體(器官)和觸覺神經系統。

注意,這裡沒有意根。俱舍七十五法裡面沒有意根,法塵和意識。以後介紹十二處、十八界時再做解釋。

五塵(或五境)

  • 色塵:眼睛可以看得見的物質。注意,色法和色塵不一樣,色法是大類,色塵是具體的一個法。看經典時,要依據上下文仔細分辨,到底是色法還是色塵。
  • 聲塵:聲音。
  • 香塵:嗅覺可以聞到的氣味,包括普通情況下無色無味的東西,大概只是人聞不到,嗅覺靈敏如狗,可能就可以聞到了。古印度用“香”表示“氣味”,所以臭味也是“香”的一種。
  • 味塵:有味道的東西,包括無色無味的東西。
  • 觸塵:觸覺系統所識別的對象,如柔軟,硬朗等。

無表色

這個概念稍微難一點點,在這裡只要記住它的基本意思和具體內容即可。在基礎階段記不住也沒關係。後面可以再學、再記。

基本含義:看不見,摸不著,也無法感覺到(所以不是色、聲、香、味、觸)。但卻是依附在身體上的一種存在(所以歸在色法裡面)。

無表色可以繼續分為:律儀(善的),非律儀(惡的),處中律儀(不善不惡)。後面兩個很少提到,律儀是比較常見的,律儀裡面又有:

  • 戒律儀:受戒後的戒體。因為念戒、護戒的緣故,不會去造惡業了。
  • 定律儀(定共戒):有了禪定後的“戒”體。初禪及以上就沒有嗔心了。沒有嗔心就不會隨便害人了。
  • 無漏律儀(道共戒):見道位以上的聖者具有的無漏心。不會再去造惡業了。(指引生三惡道的惡業。)

心法

在小乘(聲聞乘)裡面,以及俱舍論裡面,心、意、識三者經常可以通用、互通,因為它們的“體”都“心”。當然,嚴格的地方,也還是會區分使用的。當區別使用的時候,就是強調了它們某個特性的意思。

  • 用“心”的時候,強調“集起”的功能,或心、意、識三者的綜合功能。
  • 用“意”的時候,強調“思量”的功能,“思”就是思考的意思,“量”就是計量、測量、打量的意思。
  • 用“識”的時候,強調“了別”的功能。

在七十五法裡面,只有心和心所。而沒有意識和法塵。等到後面介紹十二處、十八界的時候,再做介紹。七十五法是基礎,學好了之後,再學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會勢如破竹。甚至於比直接學習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要更加清晰。

心所

在基礎階段,心所法是最關鍵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學習之後,還可以用在日常中對於自己的觀察。如果有禪坐的習慣,更可以讓覺察更上一層樓了。

心所包括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煩惱地法、不定地法。

心所

  • 大地法:任何其他心所(非大地法的36個)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十個大地法同時生起。
  • 大善地法:任何“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十個大善地法生起。
  • 大煩惱地法:任何“煩惱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六個大煩惱地法生起。
  • 大不善地法:任何“不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兩個不善心所生起。
  • 小煩惱地法:不會同時生起的“煩惱心”,而且它們的特徵都比較強烈。相對“大煩惱地法”來說。
  • 不定地法:這裡的不定不是善、惡性不定(和唯識百法的不定不同,唯識百法是善惡性不定),而是生起的規律不定,有時可以和其他心所同時生起,有時不可以。

備註:這裡的不善就是惡,惡比煩惱更為嚴重,有的煩惱比較隱蔽,特徵不明顯。比如“不信”,普通人甚至外道,雖然“不信”佛法,但是他們也可能是好人,心平氣和之人。

大地法

大地法: 任何其他心所(非大地法的36個)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十個大地法同時生起。圖片中的文字來源於智敏上師《俱舍論頌疏講記》,下面的解釋,是我個人的註解,或許更容易看懂。下同。

大地法

  • 受:感受,有三受:分為苦、樂、不苦不樂(舍受)。也分為五種(五受):苦(身體上)、憂(心理上)、樂(身體上)、喜(心理上)和舍受。
  • 想:套上名稱。給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嚐到的味道、觸感、想法一個名稱。如看到一個瓶子的形狀,大腦給它立即套個“瓶子”的名稱,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思維了(思心所的作用)。如這個瓶子好看不好看等(思心所的作用)。
  • 思:更底層的思考。但是這裡指更加微細,更底層的思考或大腦神經層次的運動。因為後面還有尋、伺。要注意區分。現代人所說的思考,其實都是尋、伺。後面再說。
  • 觸:根、境、識三者接觸後,心和心所才開始運作。
  • 欲:希望。
  • 慧:區分和取捨事物的判斷力。(這個非常重要!)
  • 念:記憶的功能。
  • 作意:讓心和心所進入準備狀態。如果不作意,就會“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明明在眼前的東西,但是不留意的話,就注意不到,這就是因為沒有“作意”。
  • 勝解:對自我觀點的肯定,覺得一定如此。
  • 三摩地(定):讓心專注。(不要和禪定混淆!)

注意:這十個大地法本身是中性的,可以通一切善法,也可以通一切惡法,也可以通一切無記法(不善不惡)。

舉例1:當人起善心時,大地法也是善的。比如佈施時,需要有智慧判斷如何佈施,佈施給誰,就是“慧心所”的作用。希望去佈施時,就是“欲心所”的作用。記得佈施法,要去佈施時,就是“念心所”的作用,一旦忘記了,佈施就無法完成了。

舉例2:當人起噁心時,道理也是一樣的。例如想要吃魚,於是把魚殺了,燉了吃了。想要吃魚時,就是“欲心所”的作用。怎麼殺魚,需要有“智慧”,就是“慧心所”的作用。記得想要吃魚,如何殺魚,就是“念心所”的作用。如果不記得想要吃魚了,就不會再殺魚了。

舉例3:盜賊電影中經常有一個這樣的場景,盜賊通過種種紅外線、各種監控、各種暗器,最終盜取珍寶。這其中盜賊的“定心所”非常強大,否則,分分鐘就會被監控發現了,或被紅外線掃到,最終無法完成盜取。

大善地法

大善地法: 任何“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十個大善地法生起。

大善地法

  • 信:相信佛法(關鍵是因緣法、四聖諦),信本身就有讓人有依靠、有安定的作用。現代人常說的安全感。
  • 不放逸:不該做的事情不去做(這裡的事情指惡法)。
  • 輕安:身心舒服,能夠去承擔做善法。
  • 舍:讓心處於平靜當中,不會渾渾噩噩,不會太散亂無法專注。
  • 慚:拿自己和聖賢(或有德之人)相比,覺得自己更差,不如他們,會虛心向他們學習。
  • 愧:拿自己和聖賢(或有德之人)相比,覺得他人更強,會虛心向他們學習。第二種解釋:對於聖賢所呵斥的事情(惡法),十分認同,這樣就會去斷惡行善了。
  • 無貪:沒有貪心。
  • 無嗔:沒有嗔心。
  • 不害:不會想要傷害別人(無論是物理傷害還是精神傷害)。
  • 勤(精進):勤快,很努力地做善事。

慚、愧有好幾種解釋,隨便先記得哪種都可以。不僅慚愧如此,很多名詞都有好多種解釋,選擇自己最能理解的開始,再逐步擴展到其他解釋。

大煩惱地法

大煩惱地法: 任何“煩惱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六個大煩惱地法生起。

大煩惱地法

  • 痴:即無明。愚痴、無知的意思。尤其是指不知佛法,不知佛法中的因緣法,四聖諦等。
  • 放逸:不該做的事情,卻去做了。事情主要指惡法和過度的娛樂。比如,不該去打麻將卻去打了;不該長時間看電視,結果看了5個小時。
  • 懈怠:該去做的事情,卻偷懶不去做。事情指善法。比如,很多學佛人都制定了定課,或制定了學習計劃(如誦經,看經書)等,最終卻因為偷懶,找藉口等原因不去做。
  • 不信:信的反面。不信佛法,不信佛法僧,不信因緣法,不信四聖諦等。
  • 昏沉:渾渾噩噩,感覺身體沉重,有心無力,最終做不成事情(善法)。打坐時,指昏昏欲睡,甚至直接睡著了。
  • 掉舉:以打坐來說,就是快要坐不住了。用不上打坐的方法了,總是想東想西。日常來說,心總是在散亂中,無法專注。但是掉舉是在“散亂”之前的一個狀態。

放逸、懈怠、昏沉、掉舉等都有好幾種解釋,隨便先記得哪種都可以。可以選擇自己最能理解的開始,再逐步擴展到其他解釋。

大不善地法

大不善地法: 任何“不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會有這兩個不善心所生起。

備註:這裡的不善就是惡,惡比煩惱更為嚴重,有的煩惱比較隱蔽,特徵不明顯。比如“不信”,普通人甚至外道,雖然“不信”佛法,但是他們也可能是好人,心境平和之人。

大不善地法

無慚無愧就是慚愧的反面。慚愧是善法,而無慚無愧就是惡法,這裡用“不善”表示。

  • 無慚:拿自己和聖賢(或有德之人)相比,覺得自己也不差,不需要向他們學習。不會感到羞恥。
  • 無愧:拿自己和聖賢(或有德之人)相比,覺得他人也不怎麼樣,不需要向他們學習。第二種解釋:對於聖賢所呵斥的事情(惡法),並不認同,這樣就不會去斷惡行善了。做了惡事,也不會感覺到羞恥。

小煩惱地法

小煩惱地法: 不會同時生起的“煩惱心”。相對“大煩惱地法”來說。它們的特徵都比較強烈,生起的時間也會比較短。

小煩惱地法

  • 忿:看到不順自己心意的事情,怒火就上來了。
  • 覆:隱藏自己的錯誤(罪行:指惡法和煩惱)。
  • 慳:對於財物的吝嗇之心。進而不會去佈施。
  • 嫉:嫉妒,看見別人有“好事”,自己心理不高興。
  • 惱:對於錯誤的事情,不接受別人的指正,並且認為對方是錯誤的。
  • 害:想要傷害人,進而打罵他人。
  • 恨:對於前面“忿怒”的事情,懷恨在心。“忿”是要對境,“恨”是不對境的情況下的心理活動,所以比“忿”更進一步了。
  • 陷:歪曲事實,為自己辯護,或想要“陷害”他人。
  • 誑:假裝自己很有德行,很有能力(如有神通,禪定,開悟等)。
  • 憍:驕傲。對於自己有的事情,覺得很了不起。是“慢心所”的一部分。

這些是小煩惱地法,通常不會同時生起。雖然現代人經常說“忿恨”(或憤恨),但嚴格來說,如果對境就是“忿”,不對境就是“恨”。不會同時又“忿”又“恨”。

當然,我們一般情況下還是會用“忿恨”來表示重複發生的“不順心”的事情,但是這個“忿恨”是指一段時間。而這裡“忿心所”和“恨心所”是指一個剎那一個剎那的事情。

佛教的法相學是很嚴格的,很精確的。這樣在禪坐時,就可以細細覺察和對照了,進一步就容易對治了。如果連這些微細的相貌都不知道,對治無從談起。

就像是修理電器,必須要了解內部構造,工作原理才行的。否則,對於一般人遇到老式電視、老式電腦壞了的時候,就只會在外殼上拍一拍了。運氣好,拍好了,運氣不好,完全沒用,甚至更糟糕了。認真學佛的人,肯定不該如此的。

不定地法

不定地法: 這裡的不定是生起的規律不定,有時可以和其他心所同時生起,有時不可以。而不是善、惡性不定(和唯識百法的不定煩惱不同,唯識百法中是善惡性不定)。

不定地法

  • 尋:心的粗相。尋求,尋找。
  • 伺:心的細相。伺察。參照後面的例子說明尋、伺的區別。
  • 睡眠:令心昏昧。以一般人的經驗,頭腦太活躍,太清醒的時候,是無法睡眠的。一般人要睡覺的話,就要讓心昏昧才能入睡。
  • 惡作:後悔,追悔。惡作通三性(善、惡、無記)。佈施後,後悔了,覺得那人不值得佈施,這就是“惡”。罵人了,後悔了,覺得不該罵人,應該好好說法,這就是“善”。
  • 貪:貪心。一般人都是貪著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等。修行人則會貪圖“功德”,“禪定”,“神通”等。
  • 嗔:嗔心。前面介紹過的“忿”,“恨”,“害”等都是“嗔”的一部分。
  • 慢: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再具體一點有七慢和九慢的說法。
  • 疑:對於佛法的道理不能領悟,懷疑他們的正確性,猶豫不決。

尋、伺的解釋不太容易理解,可以藉助一個例子來說 ——

貓抓老鼠 —— 開始的時候,貓不知道老鼠躲在哪裡,這裡找找,那裡找找,這個叫“尋”,四處尋找。突然,老鼠出現,躲進洞裡了。洞太小,貓進不去,於是貓趴在洞口“伺機而動”,這個叫“伺”。通過這個例子比較容易看出尋伺的差別,尋就是尋找,尋求。伺就是伺察,仔細審查。

心不相應行法

不相應行法: 和心、心所都不相應的“法”。不是色法,也不是無為法。特別類似現代學術分類上的“其他分類”。這裡包含的內容很多,包括一般的“物理規律”,“客觀規律”,如生住異滅,也包括兩種特殊的禪定等等。

不相應行法

  • 得:表示某種特定狀態或獲得的能力。
  • 非得:表示失去某種特定狀態或能力。
  • 同分:表示有情共有的特性。
  • 無想天:一種無”想心所“的禪定天的狀態。外道錯誤地認為這是就是涅槃的境界。
  • 無想定:一種無”想心所“的禪定狀態。外道想要進入“無想天”對應的禪定。
  • 滅盡定:一種無”想和受心所”的禪定狀態。聖者才能入的一種禪定狀態。
  • 命根:表示生命的持續力量。
  • 生:從無到有。
  • 住:持續存在的一個過程。
  • 異:持續變化、衰敗的過程。
  • 滅:從有到無。
  • 名身:指各種名稱。
  • 句身:指一個完整獨立的句子。
  • 文身:指字母,二個字母以上叫“身”。古印度梵語用的是字母,類似英語。漢字不好直接對應。

無為法

無為法: 前面四大類都是有為法,有為法的定義是,因緣和合而有生住異滅的意思。反之,就是無為法,不會有生異滅。無為法有住,但不會生、異、滅。有為法是無常的。無為法則是常的。

無為法

  • 虛空無為:因為虛空不會障礙一切法(指色法),所以叫虛空。
  • 擇滅無為:依靠正見(慧),有選擇而滅掉煩惱,得到的無為(涅槃),叫做擇滅無為。
  • 非擇滅無為:不需要選擇並滅掉它,它因為缺緣而不再生起的法。

這裡的虛空,千萬不要和可以填滿的“空”混淆了,比如說空瓶,瓶子滿了,沒有空隙。這裡的虛空是指,無論瓶子空不空,瓶子所代表的“空間”都是存在的。空的理解一定要參考上下文。

總結

俱舍七十五法

總結下數量:

  • 色法:11種。
  • 心法:1種。
  • 心所法:46種(10+10+2+6+10+8=46)。
    • 大地法:10種。
    • 大地善法:10種。
    • 大煩惱地法:2種。
    • 大不善地法:6種。
    • 小煩惱地法:10種。
    • 不定地法:8種。
  • 心不相應行法:14種。
  • 無為法:3種。

合計75種。

再次重複下,這是法相學的基礎。應該要了解它的基本框架,分類,和子分類。即使無法背誦全部,也可以在對照表格的情況下,可以它們的基本意思說出來。

如果把這些“知識”設計成一張考卷的話,滿分100。那基礎部分就是指60分了吧。60分萬歲,以此為基礎,再逐步提高吧。

預告下後面的文章

前面提到了幾個“伏筆”:

  • 五位七十五法中,沒有意識和它對應的法塵。這裡只有“心王”,雖然可以代表心、意、識三者,但是沒有詳細說明。
  • 十二處、十八界中都有法塵和意根或意識,這裡的對應關係如何。
  • 五蘊和七十五法的關係如何?

這些以後再寫文章介紹吧。

祝願大家都能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阿彌陀佛

写于 June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