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关于我写文章这件事

(图片来源:继程法师 chernart.com)

最早的动机 —— 写作有利于梳理思路,理顺逻辑。

最早的动机是因为发现自己在分享Clubhouse和类似读书会的场合分享观点时,语无伦次,云里雾里,说完以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什么。这令我觉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差,需要去提高下。然后发现在职场中的分享会,其实也都是有逐字稿的,于是发现先把要说的话,提前写下来,然后再说就容易很多了。其次发现很多知识类视频的UP主也是要提前写好脚本再进行录制的。稍微尝试了一下,发现提前写出来这个方法的确很好,不仅可以帮忙梳理思路,而且可以反复修改,直到逻辑比较连贯了。

圣严法师的启发

后来再读到《法鼓全集》中圣严法师的自传系列时,终于明白了为何圣严法师的作品如此丰富了。首先是圣严法师中间有一段还俗从军的经历,在这段经历里面,圣严法师有阅读大量的书籍,不仅是佛学相关的,也有世俗书籍,甚至小说文学类。然后圣严法师也尝试写作,甚至也尝试过文学作品,但是效果不佳,无论是佛学倾向还是文笔用词,都发现不善于文学创作。

但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写作的方式,一种用现代语言,现代背景为基础的,逻辑叙事的佛学文章。这类文章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也不断收到很多杂志的邀稿。于是圣严法师的写作就越来越多了。从再次出家的杂志主编工作,再到各种系列文章的书籍出版,圣严法师的著作也就越来越丰富了。且圣严法师写作非常勤奋,据他的弟子讲,圣严法师经常在路途中写作,在等待过程中写作,随时都能写,都在写。

我最早接触圣严法师也是因为其作品,非常朴素,非常现代化,非常容易理解。这类文章对我的受益非常大,能够帮助我很快厘清各种复杂的,难懂的佛学概念。但后来也发现,像圣严法师这样的文章实在是太少了。就算是在法鼓山体系内部,继续延续圣严法师风格的写作好像也不多,所以我就打算试一试,也来写一写,在风格尽量朴素,观点上尽量有点逻辑,观点上也尽量严谨一些,用现代语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来写,甚至有时也可以考虑结合热点事件,热门人物等。

当然,可能是我的局限才没有发现到有人在“传承”圣严法师的写作风格,如果读者中有发现其他人有在继续写文章,且很像圣严法师的文风,也不妨告诉我一声,非常愿意学习下。

讨论“佛学”更具灵活性

首先是个人的背景,无论是发文的平台 —— 微信公众号,还是我个人,都是和大陆密切相关的。而大陆对于宗教的政策,也是在收紧和严加管理当中的,尤其是2022年3月份的宗教管理新政之后。因此谈论学术性强的“佛学”,比谈论“宗教”显然更有灵活性,可进可退。其次,就佛教来说,是完全可以离开“宗教”来单独谈论的,因为佛教的义理 —— 佛学,更具有普适性,即使是非佛教徒,甚至其他宗教的信徒,或社会普通人士,都可以从中获益。这也是为何像“冥想”和“正念”这样的修行方式可以“去宗教化后”而变成了现代人能普遍接受的“修身养性”方式了。

佛学即佛法

其次,即使单独提“佛学”也是含义深广的。以中国佛教最高的机构来说,他们以“中国佛学院”命名,且招生对象仅限于出家人,这就足以说明“佛学”不仅仅是学问了。除了“中国佛学院”这样的最高佛教学府来说,还有其他知名的佛学院,如杭州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等,也都是以“佛学”来命名的,难道他们也只是学习学问吗?显然不是,就学习来说,学习佛法和佛学并无区别,区别的地方在于是否相信它,是否实践它,尤其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会它。

既然我是一个已正式皈依和受过五戒的在家居士来说,很显然,我不会只停留在学问上的。但论个人修行而已,那就只能是“末学”了 —— 别人自称“末学”可能是谦虚,我自称“末学”就是名副其实了。深入“佛学”以前,我虽然不觉得自己修行有多好,却也不认为自己特别差。稍微深入一点点的“佛学”后,我是真的知道自己有多差了,尤其是拿百法里面的30个烦恼心所一照,每一个都像照妖镜一样照得我无处躲藏啊。

谈论佛学更具客观意义

论个人修行,尤其是禅修的各种境界,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彼此的经验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我了解到的多数的正规禅修场所,都不推崇学生之间私下交流禅修的经验,尤其是境界的事情,甚至有不少场所是绝对禁止的。想要谈论时,只能跟带领的老师或法师私下交流 —— 小参。这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起见。当然了,也是为了大家多专注在修行上,多关注在“断烦恼”上,而不是各种“神奇”的经验上。

然而佛学不是如此,大多数的佛学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比如皈依就是三皈依,藏传也只是再加一个上师皈依而已,授戒就是或五,或八,或十等。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闻思修。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就是十二个,八正道就是八个,三十七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个。而每一个解释,几乎也是有“标准答案”的,只是这个“标准答案”也是分层次的,或可以分成“大众化的理解”(佛教大众化教育)和专业“论藏上的定义和说明”的,但无论是哪种,无论何人来解释,最终都是大同小异的,尤其是对于我们多数的普通人来说,需要的和实用的都是“初级”部分了。

但也有例外,禅宗可能算是一个例外了,比如对于“禅”的理解,可以有1000+个正确答案。对于禅宗语录,禅宗公案的理解和解释也是如此,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1000个人可能有1000个不同的理解,这1000个理解可能还都是对的。所以从佛学上来说,反而是“禅”比较难以直接说明,只能放到一个情景里面才比较容易了,对症才能下药,没症状怎么下药呢。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任何一个自称佛教徒的人,都不会去否定三皈依,也就包括三皈依中的皈依法了。但实际情况是,能够深入经藏的人,少之又少。一方面大家都忙于俗世,另一个方面也缺乏深入的动机和因缘。以我近10年的经历来说,认识的佛教人士也有几百了,真正能够深入经藏的“居士”朋友们,不超过5人(当然实际人数会略多些,但也不会多太多了)。有师兄发愿弘扬唯识,深入学习《成唯识论》十遍之多,并深究其论述。有师兄深入经藏,把几个大部头的经典都啃了下来,如100卷的《大智度论》,100卷的《瑜伽师地论》等,也有师兄把佛教各宗各派的概要都读通几遍了,还有师兄甚至学习了梵语多年,能够查阅梵语原典。这些都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大师兄(姐)们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深入经藏”的真正实践者了。

学佛因人而异,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不具备因缘不去深入经藏的情况,但我却看到一些相反的情况,那就是对于“深入经藏”的人,有人不仅不随喜赞叹,甚至还颇有言辞,认为只是“书呆子”,只是“学问”、“知识”而已。认为这样“深入经藏”不是修行,只有在念佛,诵经,打坐等才是修行。

这其实是很狭隘的认知,以打坐为例,锻炼的能力之一不就是定力么。你在蒲团上可以定多久?你打开任何一部大部头的经典,然后看看自己能够“定”在经典上阅读几卷?后者的“定”是不是“定”?当然是“定”,不仅是“定”,而且还是检验你真正的“定力”有多少(可以按页,按卷计量)。“定”的作用之一就是“堪能”。意思是,有定力的人有能力成就其他事业。而“深入经藏”是佛教徒最需要的事业之一。不去检验自己的“定力”的“堪能”作用,怎么知道自己不是在蒲团上“睡觉”或者只是“发呆”呢。

这里仅以深入经藏作为检验定力的方式之一,其他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的。不过,不要误会了以为我轻视禅修了,禅修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深入经藏也是修行方法。相辅相成才最好,即使不能同时具备,也不该轻视任何一个。更不应该一边念诵“三皈依”,一边又抵触自己和他人深入经典了。

依法不依人

按照学佛的顺序来说,必定是先依人的,依照善知识们对于佛法的讲解和解读。正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但是否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则是另外一码事了。如果学佛多年,依旧只能“依人”,其实是很容易产生偏执 —— 偏执地认为只有某某说的才对,其他人说的都不对。这样的心态就容易走到了佛法的另一端了 —— 变成“依人不依法”了。当然也不是必定会产生这样的“偏执”,如果能够说,我只学习某某法师的,其他人也很好,但是我现在没有条件学习,所以只学习某某法师,这样的心态才是非常健康的。

而能够从依人到依法,必定伴随着层次的提升。当然这里依的法是符合佛教基本原则的法,基本原则即三法印,缘起和中道等。正确的依法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再学习佛法时就非常容易融会贯通了。不仅可以更了解自己的修行状况,也能够看懂他人的修行方式。少了很多“看不惯”,“看不懂”的事情,自然烦恼也会少了很多了。而学佛人之间的“争执”也会少了很多。

佛友们是我遇到的最可爱的一班人,同时也是我遇到的最爱“争执”的一班人了。佛友之间实在是有太多的争执了,归根到底来说,无非是大家的所依不同。依止的体系不同(南,汉,藏),依止的宗派不同(净,禅等),依止的经典不同,依止的大德不同。所以这些的“不同”都能引发许多许多的“争执”。

有些争执是很难调和的,比如少数南传的佛友硬说“大乘非佛说”,有些是则可以调和,调和的方法就是:回归经典,回归佛法,大家都从依人变成依法,这时就容易调和了。这些调和当中,又尤其以有体系化的论典为重,就这些论典本身来说,就是为了调和、理顺各种说法而作的综合论述,因此这种体系化、层次化、结构化的论典就显得非常非常重要了,如《俱舍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等论(即阿毗达摩)。

依法之后并非完全不依人,尤其是以未证悟的凡夫来说,对法的理解还未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依人还是会需要的,只是比起之前的“依人”来说,会更加轻松和自在。比如再看某某法师的讲解,也更容易理解他在说什么,在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了。甚至看到某某法师前后说不一样的话时,也能猜到背后的大概原因了。

依法比依人更自在

目前的世界格局非常动荡不安,前一秒是盟友,后一秒就可能是竞争敌对关系了。人在江湖,总是身不由己,难免就会卷入到各种政治的纷争之中。身处西方,更容易看到这类事情。这是要非常需要警惕的。再加上互联网之发达,一瞬之间消息即可传播全世界,对于位高权重者的要求也更高了。稍不留意,就会丑闻缠身。有些丑闻也并非捕风捉影,空穴来风。这些种种都容易引发一个事情,就是一个之前的位高权重者,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瞬间被反转,成为街头巷尾他人的谈资,甚至成为他人批评佛教的话柄。更严重者,被政治所利用,卷入各种纷争之中。这些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果所依止的人,不幸发生上述事情(我们先不论真假)。这恐怕就不是简单的“烦恼问题”了,信仰都可能崩塌,从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依法的话,就可以很好地预防这类事件,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各种各类的事件了。

我的文章仅是参考

我的公众号自称“愚千一”,出自于“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句,另一句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取“愚千一”的意思是,如果我发了1000篇文章,如果有1篇对您有一点点的参考作用,那我就心满意足了,不算白劳作了。如有更多参考意义,那就更加欣喜了,也算是我报答了一点点的三宝之恩。但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如前所言,深知自己的修行功夫很差,烦恼很多,福报又薄,业障又重。因此文章中必定会有不少的错误之处,也请您指正,指正时也请“温柔”一点、善巧一点,这也更符合现代人文社会的精神了,尤其对我这样凡夫就更容易接受了。

关于如何善巧地批评我(和他人),请参考前文《批评也要有方便善巧 —— 附:警惕以学佛为名的PUA》 https://mp.weixin.qq.com/s/xZ1bX1XNCBqExFS9ZPfBXg

所以特别强调一下,我的文章仅是参考,仅是个人所学所思的一点心得体会。决不可依止,最终必定要回归到真正的大德,大善知识那里才行,必定要回归到对佛教经典本身的对照理解才行。

致谢

首先要非常感谢很多的佛友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不可能能够坚持写下去。其次也要感谢大家的指正和批评,对境练心,时刻提醒我在写作之外还应该加强内心的观照和调伏,没有你们的批评和指正,像我这样的凡夫是很容易飘飘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最后要感谢所有的读者们,谢谢你们花时间来阅读。

如果我的写作有任何一点点的功德,愿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如果我的写作有任何过失,并由写作而引发的任何过失,一切都由我个人承担。

谢谢阅读。 愚夫合十。

写于 November 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