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關於我寫文章這件事

(圖片來源:繼程法師 chernart.com)

最早的動機 —— 寫作有利於梳理思路,理順邏輯。

最早的動機是因為發現自己在分享Clubhouse和類似讀書會的場合分享觀點時,語無倫次,雲裡霧裡,說完以後連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什麼。這令我覺察到自己的表達能力很差,需要去提高下。然後發現在職場中的分享會,其實也都是有逐字稿的,於是發現先把要說的話,提前寫下來,然後再說就容易很多了。其次發現很多知識類視訊的UP主也是要提前寫好腳本再進行錄製的。稍微嘗試了一下,發現提前寫出來這個方法的確很好,不僅可以幫忙梳理思路,而且可以反覆修改,直到邏輯比較連貫了。

聖嚴法師的啟發

後來再讀到《法鼓全集》中聖嚴法師的自傳系列時,終於明白了為何聖嚴法師的作品如此豐富了。首先是聖嚴法師中間有一段還俗從軍的經歷,在這段經歷裡面,聖嚴法師有閱讀大量的書籍,不僅是佛學相關的,也有世俗書籍,甚至小說文學類。然後聖嚴法師也嘗試寫作,甚至也嘗試過文學作品,但是效果不佳,無論是佛學傾向還是文筆用詞,都發現不善於文學創作。

但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方式,一種用現代語言,現代背景為基礎的,邏輯敘事的佛學文章。這類文章不僅受到了讀者的好評,也不斷收到很多雜誌的邀稿。於是聖嚴法師的寫作就越來越多了。從再次出家的雜誌主編工作,再到各種系列文章的書籍出版,聖嚴法師的著作也就越來越豐富了。且聖嚴法師寫作非常勤奮,據他的弟子講,聖嚴法師經常在路途中寫作,在等待過程中寫作,隨時都能寫,都在寫。

我最早接觸聖嚴法師也是因為其作品,非常樸素,非常現代化,非常容易理解。這類文章對我的受益非常大,能夠幫助我很快釐清各種複雜的,難懂的佛學概念。但後來也發現,像聖嚴法師這樣的文章實在是太少了。就算是在法鼓山體系內部,繼續延續聖嚴法師風格的寫作好像也不多,所以我就打算試一試,也來寫一寫,在風格儘量樸素,觀點上儘量有點邏輯,觀點上也儘量嚴謹一些,用現代語言,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來寫,甚至有時也可以考慮結合熱點事件,夯人物等。

當然,可能是我的侷限才沒有發現到有人在“傳承”聖嚴法師的寫作風格,如果讀者中有發現其他人有在繼續寫文章,且很像聖嚴法師的文風,也不妨告訴我一聲,非常願意學習下。

討論“佛學”更具靈活性

首先是個人的背景,無論是發文的平臺 —— 微信公眾號,還是我個人,都是和大陸密切相關的。而大陸對於宗教的政策,也是在收緊和嚴加管理當中的,尤其是2022年3月份的宗教管理新政之後。因此談論學術性強的“佛學”,比談論“宗教”顯然更有靈活性,可進可退。其次,就佛教來說,是完全可以離開“宗教”來單獨談論的,因為佛教的義理 —— 佛學,更具有普適性,即使是非佛教徒,甚至其他宗教的信徒,或社會普通人士,都可以從中獲益。這也是為何像“冥想”和“正念”這樣的修行方式可以“去宗教化後”而變成了現代人能普遍接受的“修身養性”方式了。

佛學即佛法

其次,即使單獨提“佛學”也是含義深廣的。以中國佛教最高的機構來說,他們以“中國佛學院”命名,且招生對象僅限於出家人,這就足以說明“佛學”不僅僅是學問了。除了“中國佛學院”這樣的最高佛教學府來說,還有其他知名的佛學院,如杭州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等等,也都是以“佛學”來命名的,難道他們也只是學習學問嗎?顯然不是,就學習來說,學習佛法和佛學並無區別,區別的地方在於是否相信它,是否實踐它,尤其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去體會它。

既然我是一個已正式皈依和受過五戒的在家居士來說,很顯然,我不會只停留在學問上的。但論個人修行而已,那就只能是“末學”了 —— 別人自稱“末學”可能是謙虛,我自稱“末學”就是名副其實了。深入“佛學”以前,我雖然不覺得自己修行有多好,卻也不認為自己特別差。稍微深入一點點的“佛學”後,我是真的知道自己有多差了,尤其是拿百法裡面的30個煩惱心所一照,每一個都像照妖鏡一樣照得我無處躲藏啊。

談論佛學更具客觀意義

論個人修行,尤其是禪修的各種境界,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彼此的經驗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我瞭解到的多數的正規禪修場所,都不推崇學生之間私下交流禪修的經驗,尤其是境界的事情,甚至有不少場所是絕對禁止的。想要談論時,只能跟帶領的老師或法師私下交流 —— 小參。這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安全”起見。當然了,也是為了大家多專注在修行上,多關注在“斷煩惱”上,而不是各種“神奇”的經驗上。

然而佛學不是如此,大多數的佛學都是有“標準答案”的,比如皈依就是三皈依,藏傳也只是再加一個上師皈依而已,授戒就是或五,或八,或十等。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聞思修。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就是十二個,八正道就是八個,三十七菩提分法就是三十七個。而每一個解釋,幾乎也是有“標準答案”的,只是這個“標準答案”也是分層次的,或可以分成“大眾化的理解”(佛教大眾化教育)和專業“論藏上的定義和說明”的,但無論是哪種,無論何人來解釋,最終都是大同小異的,尤其是對於我們多數的普通人來說,需要的和實用的都是“初級”部分了。

但也有例外,禪宗可能算是一個例外了,比如對於“禪”的理解,可以有1000+個正確答案。對於禪宗語錄,禪宗公案的理解和解釋也是如此,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1000個人可能有1000個不同的理解,這1000個理解可能還都是對的。所以從佛學上來說,反而是“禪”比較難以直接說明,只能放到一個情景裡面才比較容易了,對症才能下藥,沒症狀怎麼下藥呢。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任何一個自稱佛教徒的人,都不會去否定三皈依,也就包括三皈依中的皈依法了。但實際情況是,能夠深入經藏的人,少之又少。一方面大家都忙於俗世,另一個方面也缺乏深入的動機和因緣。以我近10年的經歷來說,認識的佛教人士也有幾百了,真正能夠深入經藏的“居士”朋友們,不超過5人(當然實際人數會略多些,但也不會多太多了)。有師兄發願弘揚唯識,深入學習《成唯識論》十遍之多,並深究其論述。有師兄深入經藏,把幾個大部頭的經典都啃了下來,如100卷的《大智度論》,100卷的《瑜伽師地論》等,也有師兄把佛教各宗各派的概要都讀通幾遍了,還有師兄甚至學習了梵語多年,能夠查閱梵語原典。這些都是多麼令人敬佩的大師兄(姐)們呀,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也是“深入經藏”的真正實踐者了。

學佛因人而異,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不具備因緣不去深入經藏的情況,但我卻看到一些相反的情況,那就是對於“深入經藏”的人,有人不僅不隨喜讚歎,甚至還頗有言辭,認為只是“書呆子”,只是“學問”、“知識”而已。認為這樣“深入經藏”不是修行,只有在唸佛,誦經,打坐等才是修行。

這其實是很狹隘的認知,以打坐為例,鍛鍊的能力之一不就是定力麼。你在蒲團上可以定多久?你打開任何一部大部頭的經典,然後看看自己能夠“定”在經典上閱讀幾卷?後者的“定”是不是“定”?當然是“定”,不僅是“定”,而且還是檢驗你真正的“定力”有多少(可以按頁,按卷計量)。“定”的作用之一就是“堪能”。意思是,有定力的人有能力成就其他事業。而“深入經藏”是佛教徒最需要的事業之一。不去檢驗自己的“定力”的“堪能”作用,怎麼知道自己不是在蒲團上“睡覺”或者只是“發呆”呢。

這裡僅以深入經藏作為檢驗定力的方式之一,其他的方式其實也可以的。不過,不要誤會了以為我輕視禪修了,禪修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深入經藏也是修行方法。相輔相成才最好,即使不能同時具備,也不該輕視任何一個。更不應該一邊唸誦“三皈依”,一邊又牴觸自己和他人深入經典了。

依法不依人

按照學佛的順序來說,必定是先依人的,依照善知識們對於佛法的講解和解讀。正所謂“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但是否只停留在這個層次則是另外一碼事了。如果學佛多年,依舊只能“依人”,其實是很容易產生偏執 —— 偏執地認為只有某某說的才對,其他人說的都不對。這樣的心態就容易走到了佛法的另一端了 —— 變成“依人不依法”了。當然也不是必定會產生這樣的“偏執”,如果能夠說,我只學習某某法師的,其他人也很好,但是我現在沒有條件學習,所以只學習某某法師,這樣的心態才是非常健康的。

而能夠從依人到依法,必定伴隨著層次的提升。當然這裡依的法是符合佛教基本原則的法,基本原則即三法印,緣起和中道等。正確的依法就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再學習佛法時就非常容易融會貫通了。不僅可以更瞭解自己的修行狀況,也能夠看懂他人的修行方式。少了很多“看不慣”,“看不懂”的事情,自然煩惱也會少了很多了。而學佛人之間的“爭執”也會少了很多。

佛友們是我遇到的最可愛的一班人,同時也是我遇到的最愛“爭執”的一班人了。佛友之間實在是有太多的爭執了,歸根到底來說,無非是大家的所依不同。依止的體系不同(南,漢,藏),依止的宗派不同(淨,禪等),依止的經典不同,依止的大德不同。所以這些的“不同”都能引發許多許多的“爭執”。

有些爭執是很難調和的,比如少數南傳的佛友硬說“大乘非佛說”,有些是則可以調和,調和的方法就是:迴歸經典,迴歸佛法,大家都從依人變成依法,這時就容易調和了。這些調和當中,又尤其以有體系化的論典為重,就這些論典本身來說,就是為了調和、理順各種說法而作的綜合論述,因此這種體系化、層次化、結構化的論典就顯得非常非常重要了,如《俱舍論》《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論(即阿毗達摩)。

依法之後並非完全不依人,尤其是以未證悟的凡夫來說,對法的理解還未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依人還是會需要的,只是比起之前的“依人”來說,會更加輕鬆和自在。比如再看某某法師的講解,也更容易理解他在說什麼,在對什麼人說什麼話了。甚至看到某某法師前後說不一樣的話時,也能猜到背後的大概原因了。

依法比依人更自在

目前的世界格局非常動盪不安,前一秒是盟友,後一秒就可能是競爭敵對關係了。人在江湖,總是身不由己,難免就會捲入到各種政治的紛爭之中。身處西方,更容易看到這類事情。這是要非常需要警惕的。再加上網際網路之發達,一瞬之間消息即可傳播全世界,對於位高權重者的要求也更高了。稍不留意,就會醜聞纏身。有些醜聞也並非捕風捉影,空穴來風。這些種種都容易引發一個事情,就是一個之前的位高權重者,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瞬間被反轉,成為街頭巷尾他人的談資,甚至成為他人批評佛教的話柄。更嚴重者,被政治所利用,捲入各種紛爭之中。這些實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如果所依止的人,不幸發生上述事情(我們先不論真假)。這恐怕就不是簡單的“煩惱問題”了,信仰都可能崩塌,從此走向另一個極端了。依法的話,就可以很好地預防這類事件,可以更加客觀地看待各種各類的事件了。

我的文章僅是參考

我的公眾號自稱“愚仟一”,出自於“愚者仟慮,必有一得”的名句,另一句是“智者仟慮,必有一失”。我取“愚仟一”的意思是,如果我發了1000篇文章,如果有1篇對您有一點點的參考作用,那我就心滿意足了,不算白勞作了。如有更多參考意義,那就更加欣喜了,也算是我報答了一點點的三寶之恩。但我也深知自己的缺點,如前所言,深知自己的修行功夫很差,煩惱很多,福報又薄,業障又重。因此文章中必定會有不少的錯誤之處,也請您指正,指正時也請“溫柔”一點、善巧一點,這也更符合現代人文社會的精神了,尤其對我這樣凡夫就更容易接受了。

關於如何善巧地批評我(和他人),請參考前文《批評也要有方便善巧 —— 附:警惕以學佛為名的PUA》 https://mp.weixin.qq.com/s/xZ1bX1XNCBqExFS9ZPfBXg

所以特別強調一下,我的文章僅是參考,僅是個人所學所思的一點心得體會。決不可依止,最終必定要回歸到真正的大德,大善知識那裡才行,必定要回歸到對佛教經典本身的對照理解才行。

致謝

首先要非常感謝很多的佛友給予的鼓勵和支援,沒有你們的鼓勵和支援,我不可能能夠堅持寫下去。其次也要感謝大家的指正和批評,對境練心,時刻提醒我在寫作之外還應該加強內心的觀照和調伏,沒有你們的批評和指正,像我這樣的凡夫是很容易飄飄然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了。最後要感謝所有的讀者們,謝謝你們花時間來閱讀。

如果我的寫作有任何一點點的功德,願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如果我的寫作有任何過失,並由寫作而引發的任何過失,一切都由我個人承擔。

謝謝閱讀。 愚夫合十。

写于 November 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