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弟子問佛,某某死了去了何處?佛陀為什麼先有回答,後拒絕呢? —— 《雜阿含經》卷30

生死,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對於佛弟子來說,生死不僅僅是生命的起點與終點,更是修行路上必須參透的課題。我們常常好奇:某某人死後去了哪裡?他是否得到了解脫?

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們也不例外。

佛陀的第一次回答:解脫者的歸宿

在《雜阿含經》卷30,852經中,有一段記載:有一次,佛陀的弟子們聽說幾位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居士去世了,便去問佛陀:“世尊,這些人死後會去哪裡呢?”佛陀很明確地回答:難屠比丘和難陀比丘尼已經“諸漏已盡”,達到了無漏的心解脫與慧解脫,不再受生死輪迴的束縛;而善生優婆塞和善生優婆夷則斷除了五下分結,證得阿那含果,生到天界後將會涅槃,不再返回人間。

佛陀的回答清晰明瞭,弟子們聽後也感到歡喜。

853經中,又有人問了別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死後去了哪裡?佛陀依然耐心地回答了。

然而,接下來的854經,卻有了轉折。

佛陀不再回答了

不久之後,那梨迦聚落有數百位優婆塞(在家男居士)去世。弟子們再次去問佛陀:“這些人死後會去哪裡呢?”這一次,佛陀卻沒有直接回答。他告訴弟子們:“你們隨著他們去世而不斷追問,這是徒勞的。生死本是常態,有什麼奇怪的呢?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法性都是常住的。”

佛陀的這番話意味深長。他並不是因為不知道答案而不回答,而是想引導弟子們從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生死。佛陀指出,生死是自然法則,執著於“死後去哪兒”這樣的問題,反而會讓人迷失在表象中,忽略了佛法的核心——解脫生死。

修行四不壞淨重點 ——《法鏡經》

851經和854經中,佛陀兩次提到了《法鏡經》。內容非常短小精煉,核心只有這一句話:

「我今當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法鏡經。」

簡述如下:

  1. 對佛的不壞淨信
    這是指對佛陀的堅定信心。佛陀是覺悟者,他發現了生命的真相,併為我們指明瞭離苦得樂的道路。對佛的不壞淨信,意味著我們深信佛陀的智慧和慈悲,願意跟隨他的教導去修行。這種信心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基於對佛法真理的理解和實踐。

  2. 對法的不壞淨信
    “法”是佛陀所教導的真理,比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七道品。對法的不壞淨信,意味著我們相信這些教法是真實不虛的,能夠幫助我們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就像醫生開的藥方,只有相信並按照方法去實踐,才能真正治癒疾病。

  3. 對僧的不壞淨信
    “僧”是指修行的僧團,特別是指那些戒律清淨的僧團。對僧的不壞淨信,意味著我們相信僧團是修行的榜樣和助緣,能夠幫助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種信心不是對個人的盲目追隨,而是對僧團所代表的清淨修行生活的尊重和嚮往。

  4. 聖戒成就
    “聖戒”是指佛陀為弟子制定的戒律,最根本的就是五戒、十善。聖戒成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持守這些戒律,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佛法,遠離惡行。戒律就像一條保護繩,防止我們掉入煩惱和痛苦的深淵。持戒不僅能讓我們內心安定,還能為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雜阿含經》卷30,840經中說:

若於佛不壞淨成就者,法、僧,慳垢纏眾生離慳垢心,在家而住解脫,心施,常行樂施,常樂於舍,行平等施,聖戒成就。

佛教的很多修行法門,大多都是為了出家眾而說的。他們有精進修行的場所,又可以不用忙於生計,忙於經營(理想上如此,現實另說了)。所以可以專心修行(比如閉關,或南傳的森林僧等)。而對於居士來說,忙於俗事,很難有機會專門修行,能夠完整參加一個禪七、佛七,都已經是非常難得了。所以,對於居士來說,最容易修行的法門,其實就是這個四不壞淨。前面三個是信心:對佛、法、僧務必堅定的信心。這個信心從何而來?從聞思而來,瞭解佛陀,瞭解佛陀出世的目的、功能,佛陀十號、十力、十八不共法。瞭解佛法,尤其是核心佛法、根本佛法——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七道品。相信有清淨的僧團。哪怕身邊沒有,也可以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人在嚴持戒律的。(只是沒有名氣,沒有粉絲吹捧,不為我們所知而已。)最後,才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法。如此,四不壞淨即可成就了。

《雜阿含經》卷30,844經中說:

斷四法、成就四法,如來、應、等正覺記說彼人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而須陀洹就是聲聞初果了。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February 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