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八识的要点和修行中的关键转折点 ——《八识规矩颂》的学习笔记(上)

《八识规矩颂》原文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撰

前五识(三颂十二句)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三颂十二句)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三颂十二句)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三颂十二句)

性唯无覆五遍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白话文

网络上找到了几个白话文版本,但是经常无法访问,因此在我可以访问的时候,我把内容在这里做了一个备份,可供参考。其实还有一个版本,但是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它还无法访问,所以无法备份了。后续如果后续看到更多的版本,也会放在这个页面中。也可以自行搜索“《八识规矩颂》白话文”。

简体: 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ba-shi-gui-ju-song-bai-hua-wen/ 繁体: 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ba-shi-gui-ju-song-bai-hua-wen_zh-tw/

八识的要点和修行中的关键转折点

前五识

前五识的要点:

  1. 前五识本身是中性的、客观的,但是也可以参与行善和行恶。颂文:“性境现量通三性”。

这是非常容易理解,如眼睛可以看到天空,这本身是不善不恶的(即是无记)。
拜佛的时候,眼睛看着佛像,这是行善。
小偷小摸正在偷钱包的时候,眼睛要盯住钱包不放,这是行恶。

  1. 了解前五识起作用的范围,可以辅助判断禅定是真是假 —— 颂文是“眼耳身三二地居”,参考下图:
    •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全都有的情况只有欲界(对应六道轮回中的大部分,除了四禅八定)。
    • 初禅中起作用的只有眼识、耳识、身识。而没有鼻识、舌识。
    • 二禅及以上,前五识全部不起作用了。

注意:

  • 前五识的根都在,但是不起作用而已,不要误会了,以为入了初禅就没了鼻子和舌头,入了二禅就没了眼睛、耳朵和身体。
  • 这里的禅定不包括未到地定和中间禅。未到地定接近初禅,中间禅接近二禅。所以,也可以类比和推测。

图表:眼耳身三二地居 (图片来源:释常庆法师的《八识规矩颂参考图表》 https://cqings.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20.html )

了解了这些以后,当有人说,我入了禅定(初禅以上才叫禅定),闻到了扑鼻而来的檀香。 —— 就可以轻易判断,这不是禅定了,初禅就没有鼻识了,鼻识只在欲界(欲界的鬼神会吃香味),禅定以上就没有鼻识,自然闻不到香味了。又有人说,我入了二禅、三禅,乃至四禅,看见了很多的佛菩萨,还和佛菩萨说话了 —— 这还是错误的,肯定不是二禅及以上的禅定,因为二禅及以上没有寻伺,无法说话了,所以不是二禅。(但是有可能可以见,用的是初禅的眼识。)

注意:这里也不包括神通的情况,有禅定就可以发起神通,而有无神通是比较容易验证的。而当一个人说自己没有神通,但又入了禅定的时候,你可以追问下禅定的境界,即可对照判断真假了。(可以判断,但是不建议随意戳穿别人,至于说还是不说,请视情况而定😄)。

修行中的关键转折点:

  1. 成佛的时候,前五识才会从有漏变成无漏,从染污的变成清净的。颂文是:“圆明初发成无漏”。这里的无漏是完全的无漏。
  2. 成佛后,前五识才会转为成所作智,才能化出三类身体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颂文是:“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类身体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即佛报身)和应化身(如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前五识
颂文 圆明初发成无漏
有漏 成佛前
完全无漏 成佛后
转识成智 成佛后

第六识(意识)

因为第六识(意识)在唯识之外,已经讲得比较多了,所以,大家对第六识其实都不陌生,只是一般的讲法里面,虽然是讲第六识意识,但有时会隐含了第七、第八识在里面,而没有特别去讲第六、七、八识的区别而已。

而在唯识中,哪些是第六识的作用,哪些是第七,第八识的作用是区分的比较清晰的。

以下是第六识(意识)的要点是:

  1. 在八识中,能够发动身体,能够触发语言,第六识的作用最为明显、最为突出、最为强大 —— 颂文:“动身发语独为最”
    • 前五识也会有作用,但是作用较为微弱(类似现代医学所说的肌肉惯性或神经反射)
    • 第七识和第八识都没有直接发动身体和触发语言的功能,这里说的是直接,虽然一切的行为都是由第八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的,但却不是第八识本身的作用。第七识虽然有我执,有染污的作用,但也不直接发动身体和触发语言。
  2. 第六识造业的能力也是最强的 —— 颂文:“引满能招业力牵”,这句话依然是相对前五识和第七、第八识而言的。
    • 前五识也能造业,参与造业,但是作用微弱,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因为第六识的驱使。前五识本身的造业,如走路踩死蚂蚁,这是身体在没有第六识参与的情况下也可能造下的恶业(无意识下的业报都是不太严重的,是较轻的)。
    • 第六识造业能力最强(无需多解释了)。
    • 第七识有染污但不造业 —— 第七识只会染污第六识,告诉第六识有我,有我所。但第七识不直接参与造业。
    • 第八识完全不造业 —— 第八识完全是中性的、客观的存在。

修行中的关键转折点有两个:

  1. 见道位的时候,第六识才开始转变为无漏。意思是,见道位前,第六识是纯有漏,见道位后开始,有时无漏,有时有漏。颂文:“发起初心欢喜地”。
    • 什么时候是无漏呢?升起空观(我空,法空)的时候,才是无漏,才有妙观察智。
    • 什么时候是有漏呢?没有升起空观的时候,就是有漏,有漏的时候就没有妙观察智了。
    • 八地前的菩萨必须加行才能升起空观。
    • 见道位前的凡夫无法升起空观(只能升起类似的空观,但不是见道位后的空观)。 * 有漏的时候,未升起空观的时候,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依然会现行,会有烦恼障和所知障。颂文:“俱生犹自现缠眠”。

注意:升起空观是否需要入禅定?不一定。这里的禅定按照狭义的理解,就是要打坐入定(初级)。八地菩萨的空观任运而生,就不需要打坐入禅定了。如果按照禅宗的理解,不打坐的时候也可以,但,即便是不打坐,定力和入禅定的定力要能一样。这相当于狭义禅定和广义禅定的区别了。

  1. 八地及以上第六识才变成是无漏的了,成佛后才是完全无漏。
    • 严格来说,其实是从第七地的出位就开始算的,但是因为第七位的出,和第八地的入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比如是一瞬间?或一刹那?)就完成的,所以,简单记述来说,就算第八地好了。一般的说法中,也都是以八地作为菩萨的关键转折点的。
    • 颂文:“远行地后纯无漏”中说纯无漏,但是染污的种子还是有的,只是因为八地菩萨的空观任运而生(自动升起,不需要加行),俱生我执的种子无法变现了。所以,从现行的角度来说,第六识是纯无漏的,但是无漏(俱生我执)的种子还有,这部分要到成佛前才彻底断除。
  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
颂文 圆明初发成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纯有漏 成佛前 见道位前
有漏无漏间杂 不存在这种情况 初地到七地
是无漏,但
还有染污种子
不存在这种情况 八地及以上
纯无漏 成佛后 成佛后
转识成智 成佛后 无漏时
成佛后

第七识(末那识)

要点:

  1. 在凡夫位上的时候,第七识(末那识)永远在那里打量着第八识(的见分),然后就把这个第八识(的见分)当成了我。

这就是俱生我执的根本来源。它时时刻刻地染污着第六识,让我们执着有我,我所,导致生死轮回。即便是动物(或其他有情),也是有这样一个俱生我执的。颂文:“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修行上的关键转折点:

  1. 初地菩萨开始证得平等性智(无漏)。

什么时候有平等性智(无漏)?什么时候是有漏的?和第六识一样,升起空观的时候,第六识是无漏,第七识也是无漏,没有升起空观的时候,第六识转回到有漏,第七识也回到有漏的。这个阶段,要有功用行。意思是,主观上,要故意(加行)去升起空观,才能升起空观。不加行升起空观的时候,或空观的力量退失的时候,第六、第七识就回到了有漏了。

  1. 同第六识类似,八地及以上变成无漏,但依然俱生法执的种子。成佛后,才会变成完全无漏的。

类似第六识变无漏,是因为八地时,空观任运而起,不需要加行也一直在空观中,所以,即使有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的种子,但是无法变现。所以说八地及以上,第七识也是无漏的。而到了成佛前的金刚喻定,才会彻底断除一切种子,变成完全无漏的第七识了。

  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 第七识(末那)
颂文 圆明初发成无漏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纯有漏 成佛前 见道位前 见道位前
有漏无漏间杂 不存在这种情况 初地到七地 初地到七地
是无漏,但
还有染污种子
不存在这种情况 八地及以上 八地及以上
纯无漏 成佛后 成佛后 成佛后
转识成智 成佛后 无漏时
成佛后
无漏时
成佛后

备注:有种说法说,第七识没有八地这个关键转折点,只有成佛后才变成无漏的。以我等初学来说,知道有不同说法即可,不影响整体了解就可以。

第八识(阿赖耶识)

要点:

  1. 大海和波浪的比喻 —— 大海比作第八识,里面有无数的种子。人生比作波浪,七次连续推动的波浪,比作前七识。颂文:“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这个比喻很好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过去世那么多,过去世造的善业、恶业、无记业也那么多,现世的这一辈子是所有的种子都变现了吗?还是一部分?就像大海和波浪的关系,无论多大的波浪,无论是滔天大浪,还是微风微波,它只是一部分海水,而不是全部的海水。所以,现世的一辈子,也只是一部分种子会变现而已,而不是全部的。

  1. 在生命轮转的时候,是第八识最先来,也是第八识最后去。颂文:“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里主要是指人道而言,而且是以胎生的人类而言的。如天人,是化生的,一瞬间就有了一个成熟的身体,而不像胎生的,有一个过程,是从一个受精卵慢慢变成婴儿的,受精卵的时候,暂不论第七识,和第六识,前五识都是不明显的,说是没有前五识也可以的。

在临终关怀和助念中,断气后,身体依然有余温(高于室温的意思),这就是说第八识(俗称神识)还在身体里面,其实是还有佛法里面的“生命”的意思。断气只是医学上的“生命死亡”,但不是佛法上的。只有身体的余温也没了,变成室温,或略低于室温,这个时候才说,第八识(神识)离开了身体,开始了中阴身或下一段生命。

所以,颂文中的“来去”是拟人说,并不是真的有一个东西来来去去,用唯识的术语是“唯识所变”,变现的变。

修行上的关键转折点,其实都体现在第八识的名称中。

第八识有多个名称

第八识有多个名称,每个名称的意义不同,适用的范围是不同的。

  • 藏识(梵语:阿赖耶识),能藏和所藏,所藏的种子主要是指会变现的染污的种子,适用范围是从凡夫到七地。
  • 异熟识(梵语:毘播迦),适用范围是从凡夫到成佛前,包括十地菩萨。
  • 无垢识(清净识):适用范围是成佛后。此识是绝对的清净的无污染的识。
  • 执持识(梵语:阿陀那识,也叫清净识):适用范围是从凡夫到佛都可以,指成佛后也适用。这个识是指执持身根不散坏,尤其是第六识有中断的时候(如无想定,灭尽定),若无此识,入定时人即散坏,无法出定了。

做成表格后,显示如下:

  凡夫和初地到七地 八地到十地 成佛后
阿赖耶识
异熟识
无垢识
执持识

通常说的“第八识”,适用范围也是从凡夫到佛都可以的。如果对于以上名字记不住,那么只用第八识来描述凡夫、菩萨和佛是最准确的。

最常用的“阿赖耶识”反而只是适用于八地前的菩萨和凡夫了,而不适用于佛和八地之后的菩萨了。所以,切换下视角,若以修行的果位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 凡夫,及初地到七地菩萨的第八识:可以叫做阿赖耶识,异熟识,执持识。但是不能叫做无垢识。
  • 八地到十地的菩萨的第八识可以叫做异熟识,执持识。但是不能叫做阿赖耶识和无垢识。
  • 成佛后的第八识:可以叫做执持识和无垢识,但是不能叫做:阿赖耶识,异熟识。

总结

宗宝本的《坛经》有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这句话就是对于八识在修行中关键转折点的总结。意思是说,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因地中,就会开始转了(转识成智),这里的因地是菩萨地中的因地,见道位后的意思,不要误会说是凡夫位上开始转。而前五识和第八识都是要在佛果上才转(转识成智)。

以上就是上篇了,下篇待续,下篇的内容会包括,八识和心所的对照关系,我执和法执的作用范围等。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October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