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我执和法执、八识对应的心所,以及三境、三量和三性 ——《八识规矩颂》的学习笔记(下)
前文《八识的要点和修行中的关键转折点 ——〈八识规矩颂〉的学习笔记(上)》https://mp.weixin.qq.com/s/r5IuxxL98S7wcK9dMjrCvw 中,分别总结了前五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的要点和修行中的关键转折点。本文将继续讨论八识,首先是和心所的对照关系,其次是我执和法执的作用范围,三境、三量和三性等。
八识分别对应的心所
(图片来源:释常庆法师的《八识规矩颂参考图表》 https://cqings.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20.html)
图中的含义已经非常明显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值得补充的地方是,这里所描述的八识(图中的心王)是指针对凡夫的情况。见道后的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的佛果,八识对应的心所就会发生变化了。下面就以究竟位的佛果来举例。毕竟成佛都是学佛人的终极目标,(以《法华经》为依据而言),那么再了解下成佛后的状态,总是令人感到期待又备受鼓舞的。那么成佛后的八识对应多少个心所呢?
心王 | 心所数量 | 心所 |
---|---|---|
成佛后的八识 | 21个 | 遍行(5)+ 别境(5)+ 善(11) |
如表所示,非常简单,八识全部都只有21个心所相应了。没有任何心王会再和烦恼心所相应,所以排除掉6个根本烦恼和20个随烦恼了,以大乘佛教对佛陀的描述来说(主要指报身),并不认为佛会有无记的情况(如睡觉等),所以4个不定心所也没有了。(其他部派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即人间的佛陀,认为佛会有无记的情况,这就另说了,不展开了。)
我执和法执
我执就是烦恼障,法执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起了烦恼现行,或还没有起烦恼的种子(和习气)。所知障的定义稍微复杂一点,在详细解释之前,可以先记住一个口诀 —— 烦恼障涅槃,所知障菩提。
意思是,二乘圣者声闻和缘觉可以证入涅槃,就是指可以断掉一切烦恼了。《大智度论》中提到的阿罗汉依然有习气,但是这个习气对于本人来说并不是烦恼,只是可能会引发他人的烦恼,有兴趣的佛友可以找下《大智度论》相关内容来了解下,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蛮有趣的。
所知障对此(证入涅槃)没有影响,所知障碍的是菩提,这里的菩提是成佛的意思。想要成佛,必须连所知障也要全部断除。
所知障的常见误解
那就是认为所知道的东西(内容或见解)障碍了自己,变得不能接受其他的知识或观点了。这样的误解是依文解意,并不是佛学上的意思。
所知障的定义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实有诸法,不能正确认识诸法,因此障碍了对真如的正确认知。详细解释可以参考下面:
《成唯识论》︰「所知障者,谓执徧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所知境无颠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中略)」
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卷九(摘录)︰什么叫做所知障﹖所谓「所知障者」,就是「执」着「徧计所执」着的「实」有诸「法」,以法我、我所的「萨迦耶见而为上首」。如指出这所知障的体性,主要的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惑。实际说来,这些都与烦恼障相同的,因为烦恼相应,必然是有所知障的。不过烦恼障的相貌粗,所以有多种不同的品类,至于所知障的相貌细,所以不分别它的品类。有了这些烦恼的存在,就能盖「覆」我们「所」要了「知」的一切有为无为的理「境」,使我们不能正确理解一一境为何物,同时又覆盖「无颠倒」的真如法「性」之理,使我们不能亲见诸法的真实性。由于覆此理境,障碍智慧不生,并「能障」碍「菩提」不得现前,所以「名所知障」。
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关系
图片来源:释文修-《成唯识论》中烦恼障与所知障之研究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2011/11-%E9%87%8B%E6%96%87%E4%BF%AE-%E3%80%8A%E6%88%90%E5%94%AF%E8%AD%98%E8%AB%96%E3%80%8B%E4%B8%AD%E7%85%A9%E6%83%B1%E9%9A%9C%E8%88%87%E6%89%80%E7%9F%A5%E9%9A%9C%E4%B9%8B%E7%A0%94%E7%A9%B6.pdf
释文修法师的解说如下:
若以示意图呈现则如下图,图 A 为所知障,图 B 为烦恼障,图 C 则是代表具有二障时。大圈中有小黑点,表细烦恼,图 B 大方格代表较粗的烦恼,当两个圈重叠时,同时具有粗细的烦恼,当断了烦恼障时就如图 A 只剩所知障的细烦恼。
如果对所知障还是不太清楚,可以先不管它,专注于烦恼障,专注于断除烦恼也可以。毕竟,烦恼障是比较粗重的,比所知障的表现要粗重和也相对容易对治。证阿罗汉比成佛容易,也是同样的道理了。
什么阶段断什么障?
请参考下面的图片:
(图片来源:同上)
(图片来源:同上)
最后文修法师总结了这张表格,实在太详细了,感觉我无需再多解释了:
代表符号:尚有△;伏尽但由故意力可暂现起▲;渐伏☆;永伏不现★;渐断▽;断╳
(图片来源:同上)
从二障(或二执)的角度看,该如何修行?
以下是我从二障(或二执)的角度,来谈修行的重点。并不是严格遵守唯识宗对修行的描述,如五重唯识观。
凡夫位(资粮位)
见道位之前都可以叫做凡夫,虽然包括了资粮位和加行位。如果非要准确地说,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最多算是资粮位。因为加行位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暖顶忍世,而且多指禅定(狭义的禅定,四禅八定等)。
藏传佛教里面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修加行”,但是这个加行和唯识中的加行只是名称相同,内涵完全不同。藏传佛教中的“加行”是指磕大头多少个,念某某咒多少遍等。这和暖顶忍世的内涵完全不同。这里只是略微提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分别查下暖、顶、忍、世第一的定义和描述。
为了避免自我带高帽的情况,自认为已经是加行位,还是直接说是凡夫就好,不容易有歧义,也不会骄傲自大了。以前在水木论坛上的一位佛友,总爱自称自己是加行位,然后论断他人在资粮位,由此引起许多争论。这实在是没有必要。
凡夫位如何修和所对治?
以唯识来说,见道位之前,总是有漏的,不存在无漏的情况(针对第六识来说) - 见道位以后才有无漏的情况。所以,这里的修行,应该是以修禅定和修空观为主。禅定就是四禅八定。修空观就是我空、法空。以唯识来说,凡夫位上的修空观,只是相似的空观,还是有漏的空观,而非是无漏的空观。虽然是有漏的,但依然可以减少烦恼乃至调伏烦恼。
而在凡夫位上减少的烦恼,乃至调伏的烦恼 —— 所对治的 —— 其实就是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的现行了。只有这部分烦恼,是在凡夫阶段(包括资粮位和加行位)断除的。如下图中的红线所示(这里不再区分第六、第七识了,区分的情况可以查看上面的表格)。
(图片来源网络,不记得具体位置了,这里简化了,所以更容易记忆)。
见道位
到了见道位的时候,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就会顿断了。包括它们的现行,习气和种子。如下图所示。见道位是一个很短的瞬间,很快就进入到修道位了,即初地菩萨。
(图片来源网络,同上)。
修道位(初地及以上)
修道位的修行所对治的就是俱生二障的现行、种子和习气了,同样是修行空观为主。 修行所对治的就是俱生二障的现行,种子和习气了。到了第八地的時候,俱生烦恼障的现行就不会再起了,但种子还在。俱生所知障的现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八地后不起,另一种是八地还起。表格中是后一种说法。(上篇文章是采取的第一种说法)。无论哪种说法,俱生所知障的种子肯定是在的。
究竟位(佛位)
在成佛前的金剛喻定中,會頓斷俱生二障的种子。如果所知障的现行在八地还有的话,那么在成佛前也会顿断了。
以我们普通人(凡夫)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见道,修道是见道以后的事情,考虑到大乘的见道后就是初地菩萨了,后面的修法在这里略过了。毕竟,以见道作为此生的目标,都不容易达到,而后面的事情,自然可以先略过了,大概了解下即可。
三境、三量、三性,以及凡夫和成佛后的对比
下面再总结下八识的三境、三量、三性。
三性最为常见和简单,它们是善性,恶性,无记性(不善不恶)。无记里面可以再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的意思是,把圣道覆盖起来了,障碍见道了。所以,有覆无记虽然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却也属于染污法。而无覆无记是属于清净法,清净与染污相对。
三境是:
- 性境:简单理解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这里的“客观存在”是指共业而言,比如,眼前有一个苹果,大家都看到有这样一个苹果,这个眼前的苹果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性境了。
- 带质境:兼有一份“客观存在”的境界。比如,刚才桌子上有一个苹果,然后苹果被别人吃了,等我们再看桌子上的时候,没有苹果了。于是我们问:“刚才那个苹果被谁吃了?” —— 这就是带质境,苹果是过去的“性境”,但是眼前没有了,是我们从记忆里面知道的的,刚才有一个苹果。还有其他的情况,这里略过,有兴趣的可以查询佛学词典。
- 独影境:指脱离于“客观存在”的境界。比如一部分的梦境,梦见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出现过的境界,比如梦见自己变成了小鸟,在天空中翱翔。这件事情,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过,所以,它是完全想象出来的境界,或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境界。
三量是:
- 现量:指我们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认知,不经过思考或推理。例如,看到红色的苹果,这是一种“客观”的认识。
- 比量:推理或推断得来的认知。通过已知的信息,推断未知的事实。例如,看到野外有烟,推测有火。
- 非量:错误的推理。例如,当看到一个人穿着比较随意,就认为这个人不认真、不负责,这就是一种错误的推理,属于非量。
八识和三境、三量、三性的关系
表格上面的三行是凡夫位的情况,最下面一行是成佛后的情况。这里不详细介绍每个识的境、量、性了,有兴趣的佛友,建议从头到尾学习下《八识规矩颂》。
大总结
我把上篇文章和这篇文章的大多数知识点,归纳整理起来,就有了下面这张图。基本内容都在前面有过说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这张图可以用来当做学习《八识规矩颂》的一个辅助参考,或者是辅助记忆。无论如何,我的学习笔记都无法替代《八识规矩颂》内容本身的学习。对于对八识有兴趣的佛友,还是应该从头到尾学习下《八识规矩颂》。
最后再分享下我学习唯识的次第(顺序):
- 百法 - 《百法明门论》
- 《八识规矩颂》或唯识概论一类的书籍。以上两类的讲解书非常多,建议多读基本参考,例如圣严法师的《探索识界》和于凌波的八识讲记,都非常不错。仅我看过的版本而言。
- 《唯识三十颂》或《成唯识论》或《成唯识论直解》。其中,《成唯识论》是《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书,而《成唯识论直解》是《成唯识论》的白话版。
- 《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等等,印顺法师的《唯识学探源》等等。
以上,希望对大家了解八识有所帮助。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