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我執和法執、八識對應的心所,以及三境、三量和三性 ——《八識規矩頌》的學習筆記(下)

前文《八識的要點和修行中的關鍵轉折點 ——〈八識規矩頌〉的學習筆記(上)》https://mp.weixin.qq.com/s/r5IuxxL98S7wcK9dMjrCvw 中,分別總結了前五識、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的要點和修行中的關鍵轉折點。本文將繼續討論八識,首先是和心所的對照關係,其次是我執和法執的作用範圍,三境、三量和三性等。

八識分別對應的心所

(圖片來源:釋常慶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參考圖表》 https://cqings.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20.html)

圖中的含義已經非常明顯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但是值得補充的地方是,這裡所描述的八識(圖中的心王)是指針對凡夫的情況。見道後的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的佛果,八識對應的心所就會發生變化了。下面就以究竟位的佛果來舉例。畢竟成佛都是學佛人的終極目標,(以《法華經》為依據而言),那麼再瞭解下成佛後的狀態,總是令人感到期待又備受鼓舞的。那麼成佛後的八識對應多少個心所呢?

心王 心所數量 心所
成佛後的八識 21個 遍行(5)+ 別境(5)+ 善(11)

如表所示,非常簡單,八識全部都只有21個心所相應了。沒有任何心王會再和煩惱心所相應,所以排除掉6個根本煩惱和20個隨煩惱了,以大乘佛教對佛陀的描述來說(主要指報身),並不認為佛會有無記的情況(如睡覺等),所以4個不定心所也沒有了。(其他部派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為主,即人間的佛陀,認為佛會有無記的情況,這就另說了,不展開了。)

我執和法執

我執就是煩惱障,法執就是所知障。煩惱障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起了煩惱現行,或還沒有起煩惱的種子(和習氣)。所知障的定義稍微複雜一點,在詳細解釋之前,可以先記住一個口訣 —— 煩惱障涅槃,所知障菩提。

意思是,二乘聖者聲聞和緣覺可以證入涅槃,就是指可以斷掉一切煩惱了。《大智度論》中提到的阿羅漢依然有習氣,但是這個習氣對於本人來說並不是煩惱,只是可能會引發他人的煩惱,有興趣的佛友可以找下《大智度論》相關內容來了解下,還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蠻有趣的。

所知障對此(證入涅槃)沒有影響,所知障礙的是菩提,這裡的菩提是成佛的意思。想要成佛,必須連所知障也要全部斷除。

所知障的常見誤解

那就是認為所知道的東西(內容或見解)障礙了自己,變得不能接受其他的知識或觀點了。這樣的誤解是依文解意,並不是佛學上的意思。

所知障的定義

簡單來說,就是認為實有諸法,不能正確認識諸法,因此障礙了對真如的正確認知。詳細解釋可以參考下面:

《成唯識論》︰「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中略)」

演培法師《成唯識論講記》卷九(摘錄)︰什麼叫做所知障﹖所謂「所知障者」,就是「執」著「徧計所執」著的「實」有諸「法」,以法我、我所的「薩迦耶見而為上首」。如指出這所知障的體性,主要的有「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諸惑。實際說來,這些都與煩惱障相同的,因為煩惱相應,必然是有所知障的。不過煩惱障的相貌粗,所以有多種不同的品類,至於所知障的相貌細,所以不分別它的品類。有了這些煩惱的存在,就能蓋「覆」我們「所」要了「知」的一切有為無為的理「境」,使我們不能正確理解一一境為何物,同時又覆蓋「無顛倒」的真如法「性」之理,使我們不能親見諸法的真實性。由於覆此理境,障礙智慧不生,並「能障」礙「菩提」不得現前,所以「名所知障」。

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關係

圖片來源:釋文修-《成唯識論》中煩惱障與所知障之研究pdf, https://www.huayencollege.org/files/paper/thesis/pdf/2011/11-%E9%87%8B%E6%96%87%E4%BF%AE-%E3%80%8A%E6%88%90%E5%94%AF%E8%AD%98%E8%AB%96%E3%80%8B%E4%B8%AD%E7%85%A9%E6%83%B1%E9%9A%9C%E8%88%87%E6%89%80%E7%9F%A5%E9%9A%9C%E4%B9%8B%E7%A0%94%E7%A9%B6.pdf

釋文修法師的解說如下:

若以示意圖呈現則如下圖,圖 A 為所知障,圖 B 為煩惱障,圖 C 則是代表具有二障時。大圈中有小黑點,表細煩惱,圖 B 大方格代表較粗的煩惱,當兩個圈重疊時,同時具有粗細的煩惱,當斷了煩惱障時就如圖 A 只剩所知障的細煩惱。

如果對所知障還是不太清楚,可以先不管它,專注於煩惱障,專注於斷除煩惱也可以。畢竟,煩惱障是比較粗重的,比所知障的表現要粗重和也相對容易對治。證阿羅漢比成佛容易,也是同樣的道理了。

什麼階段斷什麼障?

請參考下面3張圖片:

(圖片來源:同上)

(圖片來源:同上)

最後文修法師總結了這張表格,實在太詳細了,感覺我無需再多解釋了:

代表符號:尚有△;伏盡但由故意力可暫現起▲;漸伏☆;永伏不現★;漸斷▽;斷╳

(圖片來源:同上)

從二障(或二執)的角度看,該如何修行?

以下是我從二障(或二執)的角度,來談修行的重點。並不是嚴格遵守唯識宗對修行的描述,如五重唯識觀。

凡夫位(資糧位)

見道位之前都可以叫做凡夫,雖然包括了資糧位和加行位。如果非要準確地說,那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最多算是資糧位。因為加行位有非常明確的特徵:暖頂忍世,而且多指禪定(狹義的禪定,四禪八定等)。

藏傳佛教裡面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是“修加行”,但是這個加行和唯識中的加行只是名稱相同,內涵完全不同。藏傳佛教中的“加行”是指磕大頭多少個,念某某咒多少遍等。這和暖頂忍世的內涵完全不同。這裡只是略微提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分別查下暖、頂、忍、世第一的定義和描述。

為了避免自我帶高帽的情況,自認為已經是加行位,還是直接說是凡夫就好,不容易有歧義,也不會驕傲自大了。以前在水木論壇上的一位佛友,總愛自稱自己是加行位,然後論斷他人在資糧位,由此引起許多爭論。這實在是沒有必要。

凡夫位如何修和所對治?

以唯識來說,見道位之前,總是有漏的,不存在無漏的情況(針對第六識來說) - 見道位以後才有無漏的情況。所以,這裡的修行,應該是以修禪定和修空觀為主。禪定就是四禪八定。修空觀就是我空、法空。以唯識來說,凡夫位上的修空觀,只是相似的空觀,還是有漏的空觀,而非是無漏的空觀。雖然是有漏的,但依然可以減少煩惱乃至調伏煩惱。

而在凡夫位上減少的煩惱,乃至調伏的煩惱 —— 所對治的 —— 其實就是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的現行了。只有這部分煩惱,是在凡夫階段(包括資糧位和加行位)斷除的。如下圖中的紅線所示(這裡不再區分第六、第七識了,區分的情況可以查看上面的表格)。

見道位

到了見道位的時候,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就會頓斷了。包括它們的現行,習氣和種子。如下圖所示。見道位是一個很短的瞬間,很快就進入到修道位了,即初地菩薩。

修道位(初地及以上)

修道位的修行所對治的就是俱生二障的現行、種子和習氣了,同樣是修行空觀為主。

以我們普通人(凡夫)來說,最重要的目標是見道,修道是見道以後的事情,考慮到大乘的見道後就是初地菩薩了,後面的修法在這裡略過了。畢竟,以見道作為此生的目標,都不容易達到,而後面的事情,自然可以先略過了,大概瞭解下即可。

三境、三量、三性,以及凡夫和成佛後的對比

下面再總結下八識的三境、三量、三性。

三性最為常見和簡單,它們是善性,惡性,無記性(不善不惡)。無記裡面可以再分為,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有覆的意思是,把聖道覆蓋起來了,障礙見道了。所以,有覆無記雖然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卻也屬於染汙法。而無覆無記是屬於清淨法,清淨與染汙相對。

三境是:

  • 性境:簡單理解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這裡的“客觀存在”是指共業而言,比如,眼前有一個蘋果,大家都看到有這樣一個蘋果,這個眼前的蘋果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性境了。
  • 帶質境:兼有一份“客觀存在”的境界。比如,剛才桌子上有一個蘋果,然後蘋果被別人吃了,等我們再看桌子上的時候,沒有蘋果了。於是我們問:“剛才那個蘋果被誰吃了?” —— 這就是帶質境,蘋果是過去的“性境”,但是眼前沒有了,是我們從記憶裡面知道的的,剛才有一個蘋果。還有其他的情況,這裡略過,有興趣的可以查詢佛學詞典。
  • 獨影境:指脫離於“客觀存在”的境界。比如一部分的夢境,夢見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從未出現過的境界,比如夢見自己變成了小鳥,在天空中翱翔。這件事情,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現過,所以,它是完全想象出來的境界,或第六意識創造出來的境界。

三量是:

  • 現量:指我們通過感官直接獲得的認知,不經過思考或推理。例如,看到紅色的蘋果,這是一種“客觀”的認識。
  • 比量:推理或推斷得來的認知。通過已知的信息,推斷未知的事實。例如,看到野外有煙,推測有火。
  • 非量:錯誤的推理。例如,當看到一個人穿著比較隨意,就認為這個人不認真、不負責,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推理,屬於非量。

八識和三境、三量、三性的關係

表格上面的三行是凡夫位的情況,最下面一行是成佛後的情況。這裡不詳細介紹每個識的境、量、性了,有興趣的佛友,建議從頭到尾學習下《八識規矩頌》。

大總結

我把上篇文章和這篇文章的大多數知識點,歸納整理起來,就有了下面這張圖。基本內容都在前面有過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這張圖可以用來當做學習《八識規矩頌》的一個輔助參考,或者是輔助記憶。無論如何,我的學習筆記都無法替代《八識規矩頌》內容本身的學習。對於對八識有興趣的佛友,還是應該從頭到尾學習下《八識規矩頌》。

最後再分享下我學習唯識的次第(順序):

  1. 百法 - 《百法明門論》
  2. 《八識規矩頌》或唯識概論一類的書籍。以上兩類的講解書非常多,建議多讀基本參考,例如聖嚴法師的《探索識界》和於凌波的八識講記,都非常不錯。僅我看過的版本而言。
  3. 《唯識三十頌》或《成唯識論》或《成唯識論直解》。其中,《成唯識論》是《唯識三十頌》的註釋書,而《成唯識論直解》是《成唯識論》的白話版。
  4. 《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等等,印順法師的《唯識學探源》等等。

以上,希望對大家瞭解八識有所幫助。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October 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