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八識的要點和修行中的關鍵轉折點 ——《八識規矩頌》的學習筆記(上)

《八識規矩頌》原文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撰

前五識(三頌十二句)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三頌十二句)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三頌十二句)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爲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爲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三頌十二句)

性唯無覆五遍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爲風
受燻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八識規矩頌》白話文

網絡上找到了幾個白話文版本,但是經常無法訪問,因此在我可以訪問的時候,我把內容在這裏做了一個備份,可供參考。其實還有一個版本,但是在我寫文章的時候,它還無法訪問,所以無法備份了。後續如果後續看到更多的版本,也會放在這個頁面中。也可以自行搜索“《八識規矩頌》白話文”。

簡體: 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ba-shi-gui-ju-song-bai-hua-wen/ 繁體: 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ba-shi-gui-ju-song-bai-hua-wen_zh-tw/

八識的要點和修行中的關鍵轉折點

前五識

前五識的要點:

  1. 前五識本身是中性的、客觀的,但是也可以參與行善和行惡。頌文:“性境現量通三性”。

這是非常容易理解,如眼睛可以看到天空,這本身是不善不惡的(即是無記)。
拜佛的時候,眼睛看着佛像,這是行善。
小偷小摸正在偷錢包的時候,眼睛要盯住錢包不放,這是行惡。

  1. 瞭解前五識起作用的範圍,可以輔助判斷禪定是真是假 —— 頌文是“眼耳身三二地居”,參考下圖:
    •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全都有的情況只有欲界(對應六道輪迴中的大部分,除了四禪八定)。
    • 初禪中起作用的只有眼識、耳識、身識。而沒有鼻識、舌識。
    • 二禪及以上,前五識全部不起作用了。

注意:

  • 前五識的根都在,但是不起作用而已,不要誤會了,以爲入了初禪就沒了鼻子和舌頭,入了二禪就沒了眼睛、耳朵和身體。
  • 這裏的禪定不包括未到地定和中間禪。未到地定接近初禪,中間禪接近二禪。所以,也可以類比和推測。

圖表:眼耳身三二地居 (圖片來源:釋常慶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參考圖表》 https://cqings.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20.html )

瞭解了這些以後,當有人說,我入了禪定(初禪以上才叫禪定),聞到了撲鼻而來的檀香。 —— 就可以輕易判斷,這不是禪定了,初禪就沒有鼻識了,鼻識只在欲界(欲界的鬼神會喫香味),禪定以上就沒有鼻識,自然聞不到香味了。又有人說,我入了二禪、三禪,乃至四禪,看見了很多的佛菩薩,還和佛菩薩說話了 —— 這還是錯誤的,肯定不是二禪及以上的禪定,因爲二禪及以上沒有尋伺,無法說話了,所以不是二禪。(但是有可能可以見,用的是初禪的眼識。)

注意:這裏也不包括神通的情況,有禪定就可以發起神通,而有無神通是比較容易驗證的。而當一個人說自己沒有神通,但又入了禪定的時候,你可以追問下禪定的境界,即可對照判斷真假了。(可以判斷,但是不建議隨意戳穿別人,至於說還是不說,請視情況而定😄)。

修行中的關鍵轉折點:

  1. 成佛的時候,前五識才會從有漏變成無漏,從染污的變成清淨的。頌文是:“圓明初發成無漏”。這裏的無漏是完全的無漏。
  2. 成佛後,前五識才會轉爲成所作智,才能化出三類身體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頌文是:“三類分身息苦輪”。

三類身體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即佛報身)和應化身(如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

  前五識
頌文 圓明初發成無漏
有漏 成佛前
完全無漏 成佛後
轉識成智 成佛後

第六識(意識)

因爲第六識(意識)在唯識之外,已經講得比較多了,所以,大家對第六識其實都不陌生,只是一般的講法裏面,雖然是講第六識意識,但有時會隱含了第七、第八識在裏面,而沒有特別去講第六、七、八識的區別而已。

而在唯識中,哪些是第六識的作用,哪些是第七,第八識的作用是區分的比較清晰的。

以下是第六識(意識)的要點是:

  1. 在八識中,能夠發動身體,能夠觸發語言,第六識的作用最爲明顯、最爲突出、最爲強大 —— 頌文:“動身發語獨爲最”
    • 前五識也會有作用,但是作用較爲微弱(類似現代醫學所說的肌肉慣性或神經反射)
    • 第七識和第八識都沒有直接發動身體和觸發語言的功能,這裏說的是直接,雖然一切的行爲都是由第八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的,但卻不是第八識本身的作用。第七識雖然有我執,有染污的作用,但也不直接發動身體和觸發語言。
  2. 第六識造業的能力也是最強的 —— 頌文:“引滿能招業力牽”,這句話依然是相對前五識和第七、第八識而言的。
    • 前五識也能造業,參與造業,但是作用微弱,大多數的情況都是因爲第六識的驅使。前五識本身的造業,如走路踩死螞蟻,這是身體在沒有第六識參與的情況下也可能造下的惡業(無意識下的業報都是不太嚴重的,是較輕的)。
    • 第六識造業能力最強(無需多解釋了)。
    • 第七識有染污但不造業 —— 第七識只會染污第六識,告訴第六識有我,有我所。但第七識不直接參與造業。
    • 第八識完全不造業 —— 第八識完全是中性的、客觀的存在。

修行中的關鍵轉折點有兩個:

  1. 見道位的時候,第六識才開始轉變爲無漏。意思是,見道位前,第六識是純有漏,見道位後開始,有時無漏,有時有漏。頌文:“發起初心歡喜地”。
    • 什麼時候是無漏呢?升起空觀(我空,法空)的時候,纔是無漏,纔有妙觀察智。
    • 什麼時候是有漏呢?沒有升起空觀的時候,就是有漏,有漏的時候就沒有妙觀察智了。
    • 八地前的菩薩必須加行才能升起空觀。
    • 見道位前的凡夫無法升起空觀(只能升起類似的空觀,但不是見道位後的空觀)。 * 有漏的時候,未升起空觀的時候,俱生我執和俱生法執依然會現行,會有煩惱障和所知障。頌文:“俱生猶自現纏眠”。

注意:升起空觀是否需要入禪定?不一定。這裏的禪定按照狹義的理解,就是要打坐入定(初級)。八地菩薩的空觀任運而生,就不需要打坐入禪定了。如果按照禪宗的理解,不打坐的時候也可以,但,即便是不打坐,定力和入禪定的定力要能一樣。這相當於狹義禪定和廣義禪定的區別了。

  1. 八地及以上第六識才變成是無漏的了,成佛後纔是完全無漏。
    • 嚴格來說,其實是從第七地的出位就開始算的,但是因爲第七位的出,和第八地的入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比如是一瞬間?或一剎那?)就完成的,所以,簡單記述來說,就算第八地好了。一般的說法中,也都是以八地作爲菩薩的關鍵轉折點的。
    • 頌文:“遠行地後純無漏”中說純無漏,但是染污的種子還是有的,只是因爲八地菩薩的空觀任運而生(自動升起,不需要加行),俱生我執的種子無法變現了。所以,從現行的角度來說,第六識是純無漏的,但是無漏(俱生我執)的種子還有,這部分要到成佛前才徹底斷除。
  前五識 第六識(意識)
頌文 圓明初發成無漏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純有漏 成佛前 見道位前
有漏無漏間雜 不存在這種情況 初地到七地
是無漏,但
還有染污種子
不存在這種情況 八地及以上
純無漏 成佛後 成佛後
轉識成智 成佛後 無漏時
成佛後

第七識(末那識)

要點:

  1. 在凡夫位上的時候,第七識(末那識)永遠在那裏打量着第八識(的見分),然後就把這個第八識(的見分)當成了我。

這就是俱生我執的根本來源。它時時刻刻地染污着第六識,讓我們執着有我,我所,導致生死輪迴。即便是動物(或其他有情),也是有這樣一個俱生我執的。頌文:“恆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修行上的關鍵轉折點:

  1. 初地菩薩開始證得平等性智(無漏)。

什麼時候有平等性智(無漏)?什麼時候是有漏的?和第六識一樣,升起空觀的時候,第六識是無漏,第七識也是無漏,沒有升起空觀的時候,第六識轉回到有漏,第七識也回到有漏的。這個階段,要有功用行。意思是,主觀上,要故意(加行)去升起空觀,才能升起空觀。不加行升起空觀的時候,或空觀的力量退失的時候,第六、第七識就回到了有漏了。

  1. 同第六識類似,八地及以上變成無漏,但依然俱生法執的種子。成佛後,纔會變成完全無漏的。

類似第六識變無漏,是因爲八地時,空觀任運而起,不需要加行也一直在空觀中,所以,即使有俱生我執、俱生法執的種子,但是無法變現。所以說八地及以上,第七識也是無漏的。而到了成佛前的金剛喻定,纔會徹底斷除一切種子,變成完全無漏的第七識了。

  前五識 第六識(意識) 第七識(末那)
頌文 圓明初發成無漏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純有漏 成佛前 見道位前 見道位前
有漏無漏間雜 不存在這種情況 初地到七地 初地到七地
是無漏,但
還有染污種子
不存在這種情況 八地及以上 八地及以上
純無漏 成佛後 成佛後 成佛後
轉識成智 成佛後 無漏時
成佛後
無漏時
成佛後

備註:有種說法說,第七識沒有八地這個關鍵轉折點,只有成佛後才變成無漏的。以我等初學來說,知道有不同說法即可,不影響整體瞭解就可以。

第八識(阿賴耶識)

要點:

  1. 大海和波浪的比喻 —— 大海比作第八識,裏面有無數的種子。人生比作波浪,七次連續推動的波浪,比作前七識。頌文:“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爲風”。

這個比喻很好地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過去世那麼多,過去世造的善業、惡業、無記業也那麼多,現世的這一輩子是所有的種子都變現了嗎?還是一部分?就像大海和波浪的關係,無論多大的波浪,無論是滔天大浪,還是微風微波,它只是一部分海水,而不是全部的海水。所以,現世的一輩子,也只是一部分種子會變現而已,而不是全部的。

  1. 在生命輪轉的時候,是第八識最先來,也是第八識最後去。頌文:“去後來先作主公”。

這裏主要是指人道而言,而且是以胎生的人類而言的。如天人,是化生的,一瞬間就有了一個成熟的身體,而不像胎生的,有一個過程,是從一個受精卵慢慢變成嬰兒的,受精卵的時候,暫不論第七識,和第六識,前五識都是不明顯的,說是沒有前五識也可以的。

在臨終關懷和助念中,斷氣後,身體依然有餘溫(高於室溫的意思),這就是說第八識(俗稱神識)還在身體裏面,其實是還有佛法裏面的“生命”的意思。斷氣只是醫學上的“生命死亡”,但不是佛法上的。只有身體的餘溫也沒了,變成室溫,或略低於室溫,這個時候才說,第八識(神識)離開了身體,開始了中陰身或下一段生命。

所以,頌文中的“來去”是擬人說,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東西來來去去,用唯識的術語是“唯識所變”,變現的變。

修行上的關鍵轉折點,其實都體現在第八識的名稱中。

第八識有多個名稱

第八識有多個名稱,每個名稱的意義不同,適用的範圍是不同的。

  • 藏識(梵語:阿賴耶識),能藏和所藏,所藏的種子主要是指會變現的染污的種子,適用範圍是從凡夫到七地。
  • 異熟識(梵語:毘播迦),適用範圍是從凡夫到成佛前,包括十地菩薩。
  • 無垢識(清淨識):適用範圍是成佛後。此識是絕對的清淨的無污染的識。
  • 執持識(梵語:阿陀那識,也叫清淨識):適用範圍是從凡夫到佛都可以,指成佛後也適用。這個識是指執持身根不散壞,尤其是第六識有中斷的時候(如無想定,滅盡定),若無此識,入定時人即散壞,無法出定了。

做成表格後,顯示如下:

  凡夫和初地到七地 八地到十地 成佛後
阿賴耶識
異熟識
無垢識
執持識

通常說的“第八識”,適用範圍也是從凡夫到佛都可以的。如果對於以上名字記不住,那麼只用第八識來描述凡夫、菩薩和佛是最準確的。

最常用的“阿賴耶識”反而只是適用於八地前的菩薩和凡夫了,而不適用於佛和八地之後的菩薩了。所以,切換下視角,若以修行的果位來說。應該是這樣的:

  • 凡夫,及初地到七地菩薩的第八識:可以叫做阿賴耶識,異熟識,執持識。但是不能叫做無垢識。
  • 八地到十地的菩薩的第八識可以叫做異熟識,執持識。但是不能叫做阿賴耶識和無垢識。
  • 成佛後的第八識:可以叫做執持識和無垢識,但是不能叫做:阿賴耶識,異熟識。

總結

宗寶本的《壇經》有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

這句話就是對於八識在修行中關鍵轉折點的總結。意思是說,第六識和第七識在因地中,就會開始轉了(轉識成智),這裏的因地是菩薩地中的因地,見道位後的意思,不要誤會說是凡夫位上開始轉。而前五識和第八識都是要在佛果上才轉(轉識成智)。

以上就是上篇了,下篇待續,下篇的內容會包括,八識和心所的對照關係,我執和法執的作用範圍等。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October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