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佛教之人生觀 | 找回真正的自己 | 《找回自己》讀書筆記

  • 書名:《找回自己》
  • 作者:聖嚴法師
  • 在線閱讀:https://ddc.shengyen.org/?doc=08-08-001
  • 電子書:https://github.com/yuqianyi1001/faguquanji 其中的“08 第八輯 生活佛法類”

以下文字大多是書中原文的引用(以雙引號開頭)。個人的補充僅是灰色字體部分。

空虛和迷茫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的時候,就會感到空虛。當飯吃飽了,衣服有得穿,房子有得住,也有自己的車子了,日子過得雖然不是最好,但還過得去的時候,就開始思索人生究竟還有什麼呢?如果找不到方向和目標,心中茫茫然的,空虛感就會出現了。

“空虛的原因,往往是無聊和無奈。像一條在茫茫大海里的船一樣,沒有盡頭也沒有方向,又沒有大風大浪的刺激,好像隨便往哪邊開都是一樣,即使不動也無所謂。只是,不動時好像沒事可做,動了又覺得不是自己的方向而感到無聊,最後陷入一種茫茫然的空虛感當中。有這種空虛感的時候,無論是打保齡球、看電影、喝酒、去卡拉OK、看MTV等,各種各樣刺激的娛樂,都不可能給你一種真正落實的安慰感,不過是暫時麻醉了你、刺激了你,讓你的感覺因忙著一件事情而產生移情作用。一旦時間過了,空虛感又會回來,實際上內心永遠是空虛的。

“當一個人的生命沒有目的,欠缺意義,生活便會顯得十分空虛,甚至像行屍走肉一般。

人生的目標、目的、方向感

“‘建立生命的方向感’是我(注:指聖嚴法師)這幾年所積極提倡的一個觀念,我經常在許多對年輕人演講、談話的場合中,提到這個觀念。

“其實不一定是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也都應該要有方向感。因為中年人若沒有了方向感,很容易面臨“人到中年百事哀”的困境;老年人沒有了方向感,則容易陷入一種末日將至的恐懼當中。

“因此,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一定要不斷提起自己的方向感。有了長遠的生涯規畫,人生才不會茫然無依、誤入歧途。

“所謂生命的方向,其實就是生命的目標;首先要確立主要方向,次要的目標、次要的方向才不會有偏差。主要的目標確立之後,所有次要的目標,都必須在這個方向內進行。工作可以改換,職業可以更易,工作的環境也可以變動,唯一不變的就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如果我們沒有一個主要的、永遠的大目標,便很容易迷失方向。

“在實踐的過程中,還必須時時以主要目標,做為修正的準繩。例如說你最大的目標是要為國家社會謀福利,結果因為害了人以後可以得到一筆非法之財,或是做了某件壞事以後,可以擁有很大的權力,這樣的事能做嗎?當然不能做,因為這是違背了你自己所設定的大目標。

“那麼,該如何決定我們的目標呢?

“要以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再加上所處的環境以及時代背景,來決定方向。我們不一定要做一個偉大的或是成功的人物,但必須要能夠培養完美的人格,以及安身立命。其中身心的平安,應該是最重要的目標。

“很多人常常誤會方向感的意思,以為方向感就一定要做什麼大事。這樣的決心固然很好,可是環境不一定許可你完成。譬如你想要賺大錢,或是想要成為一個大企業家,這雖然很好,但是錢賺不成的時候,大企業家做不成的時候,也還是要活下去,不能因此失去生命的目標。更何況無論是賺錢,或是成為企業家,都不應該是生命真正的方向。

“真正的方向應該是:一生當中不要違背自己的身心安定、健康、安全和大眾的幸福,這才是人生的大方向。

人生的四個階段: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和消融自我

認識自我

“認識自己是很重要的,如同作戰時都強調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瞭解自己的訓練夠嗎?實力夠強嗎?後勁夠嗎?同時也要知道自己有多少缺點。所謂缺點就是自己的不足之處,包括性格上的、人際關係上的,以及自己是否能如實觀察現實環境。

“瞭解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也包括清楚知道自己究竟擁有多少資源;即使瞭解得很透徹,也還要打個折扣,因為你所能擁有的,不一定能夠支配、運用。明白這層限制,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

“一個人一旦知道自己的不足,一定會謙虛,雖然他對自己的能力打折扣,但並不等於自卑、沒有信心,而是他不自誇,確實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雖然他並不一定走得比別人快,但是隻要盡心盡力,走完以後,就能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有多少、能夠發揮的有多少。經過這一番實證所得到的自我肯定,才是紮實的肯定,也才是真正的認識自我。

肯定自我

個人補充:個人覺得在聖嚴法師其他書籍裡面的“自我肯定”講述得更加清晰一些,所以下面的內容不是出自《找回自己》這本書,而是其他書籍,具體的書目參考備註。

“自我肯定,必須從因果的事實和因緣的現象來認識自我是什麼?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肯定,如果否定這種價值,將會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聊又無奈的惡夢。《聖嚴法師教禪坐》

“自我肯定,就是對自己有信心,如果沒有自信心的人,就會像一隻火雞,遇到警報時,會把翼翅及尾羽豎起來虛張聲勢一番;或者像一隻澳洲的鴕鳥,牠害怕敵人襲擊時,便一頭鑽進沙堆裡,躲起來,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苟且偷安一番。《聖嚴法師教禪坐》

“不過,所謂自我肯定不是自大、虛矯,而是如實踏實。《聖嚴說禪》

個人補充:“肯定自我”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1. 第一個層次的“肯定”和現代教育裡面的肯定一樣,肯定每個人的價值,肯定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對於個人,家庭,朋友,公司乃至社會。其次是肯定每個人都有無線的潛力,這也是教育初衷,經過教育之後,可以挖掘更大的價值,發揮更多的作用,對家庭乃至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2. 第二個層次的”肯定“則是來自於佛教的理論,即肯定每個人都能成佛,每個人都具足圓滿的佛性,可以經由修行達成圓滿的智慧和慈悲。以人格的角度來說,佛陀具有的最圓滿的人格,即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也是我們每個人所能夠達到的“切實”目標。如果可以理解到這層,那麼這個“肯定”也可以說是最圓滿的“肯定”了。

提升自我(自我成長)

“知道自己有所不足,就會努力成長自己;如果犯了錯就應該認錯,然後努力修正自己的偏差;能夠改正自己的缺點,就是成長。

“自我成長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多為他人設想。所謂“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以後,就要進一步瞭解他人。瞭解他人的目的並非要打敗他,或是與對方競爭,比較高下、勝負,而是為了要學習。我們可以先從自己周遭的人學習起,譬如一個家庭,如果丈夫能常常看到太太的優點,太太也能常常看到先生的優點;孩子常常看到父母的優點,父母也能常常看到孩子的優點。如此,這個家庭一定能互相尊重,也能互相學習成長。

“我們永遠要謙虛,永遠要知道自己是不足的、是有缺點的,那麼就永遠有進步的機會,也有成長的可能。

消融自我

“原則其實很簡單,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煩惱心,多一些智慧心。當有情緒出現時,就要用觀念和方法來調整、疏導以及化解,而這個過程就是在“自我消融”了。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覺察,就是懂得自我消融,能生活在‘自我消融’的狀態中,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成為菩薩、成為佛,至少傲慢心及自以為是的心,就不會那麼地強烈了。

“此外,還有一種自我消融的方法就是懺悔,雖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傷害眾生或傷害人,就應該要懺悔。懺悔是表示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對不起他人,而心中有所愧疚。懺悔之後,仍必須負起對他人的責任;也唯有負起責任,愧疚感才會減輕、減少。

“自我肯定的同時,一定也要自我消融。有的人常常不經意會表現出驕傲、自負的態度,但是聽聞佛法以後,懂得觀察和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會有慚愧心,也會變得謙虛;而且想到自己些微的成果和貢獻,是由許多人共同促成的,有時是因為“時勢造英雄”,靠環境造成的,有時是因為有貴人幫忙才完成的,不全然是因為自己的因素。能夠這樣想,漸漸就會轉變自己的觀念,而不再老是覺得自己了不起,傲慢的態度和習氣,慢慢地就會轉變為謙虛和慚愧。如此,自我就能夠減少一點,自我也就消融一點了。

“所以,自我消融是要可以用慚愧的心、謙虛的心,而一點一滴地完成。一開始從消融百分之零點零一就好,只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等到消融到百分之九九點九九九的時候,不就是大菩薩了嗎?

“從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從‘自我’到‘無我’的三個修行階段。

真正的自我

“你可曾想過,我們所認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麼?你可能因為從小到現在,大家都叫你這個名字,你也已經聽慣了,就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我就是這個名字。你也可能會認為:‘我的身體是我,我的家是我,我的思想是我,我的能力是我,我的財產是我,還有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但是在這些話裡,出現的只有‘我的……’、‘我的……’,就是沒有說出究竟什麼是‘我’。

“那麼,‘我’到底是什麼呢?

“真正的自我,應該是能夠主宰自己,能夠差遣、調配、控制自己的身心活動,自己能夠做得了主,這個才是自我。應該要向東走,就不會往西去;能夠主宰自己的雙手去救人、助人,而不是殺人、不是打人;也能夠主宰自己的心,讓它生起慚愧心、謙虛心,而不是驕傲心、自大心。

“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儘量地付出,從中不斷地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最後的補充

限於篇幅,無法用簡短的文字概括全書的內容,也非常贊同一位讀者的看法 —— 這類具有真正智慧的文章其實可以一讀再讀,個人經驗也是如此,每次讀完一篇,都會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內容,又或是對於已經知道的內容會有新的體會。

除了上述的內容之外,《找回自己》中還有“第二篇,不被自己框住”,“第三篇,迴歸內在的聲音”,共20篇文章。在這些文章中,聖嚴法師經由有一貫的佛學的智慧,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詮釋了很多常見的觀點,例如“固執和執著”,“主觀和客觀”,“好念頭、壞念頭”,“心與物的調和”,“良心”,“自由和尊嚴”等等。用智慧的眼光釐清這些常見的詞彙和觀點對於自我成長,人際交往來說非常重要。通常來說,人之所以有煩惱,大多和錯誤或偏頗的觀點有關,這樣的情況甚至不容易察覺,所以有時間的話,非常推薦讀者們還是親自閱讀下《找回自己》這本書,或《法鼓全集》中同類型的生活佛法系列書籍。

祝兔年快樂,平安自在。

愚夫合十。

写于 January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