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筆記:《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第一
讀經筆記:《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第一
一、背景與開篇
- 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1250位比丘共住。
- 比丘們議論佛陀神通廣大,能知過去無數佛及其劫數、名號、壽命、修行等因緣。
- 佛以天耳通知之,前往花林堂,讚歎比丘所議,說明如來因知法性、天人傳語,得知過去佛事。
二、過去七佛簡介
(建議在大屏幕上查看)
佛名 | 劫名/時期 | 出生種姓 | 成道樹 | 說法會數 | 弟子數 | 主要弟子(首二) |
---|---|---|---|---|---|---|
毘婆屍佛 | 九十一劫 | 剎利種拘利若 | 波羅樹 | 三會 | 16.8萬/10萬/8萬 | 騫茶、提舍 |
屍棄佛 | 三十一劫 | 剎利種拘利若 | 分陀利樹 | 三會 | 10萬/8萬/7萬 | 阿毗浮、三婆婆 |
毘舍婆佛 | 同上 | 剎利種拘利若 | 娑羅樹 | 二會 | 7萬/6萬 | 扶遊、鬱多摩 |
拘樓孫佛 | 賢劫 | 婆羅門迦葉 | 尸利沙樹 | 一會 | 4萬 | 薩尼、毘樓 |
拘那含佛 | 賢劫 | 婆羅門迦葉 | 烏暫婆羅門樹 | 一會 | 3萬 | 舒槃那、鬱多樓 |
迦葉佛 | 賢劫 | 婆羅門迦葉 | 尼拘律樹 | 一會 | 2萬 | 提舍、婆羅婆 |
釋迦牟尼佛 | 賢劫 | 剎利種瞿曇 | 缽多樹 | 一會 | 1250人 | 舍利弗、目揵連 |
(備註,這裡說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只有一會,弟子只有1250。這和大乘佛經的說法非常不同。)
三、諸佛共相(常法)
- 降生前住兜率天 → 從右脅入胎 → 入胎放光 → 胎中正念 → 四天王護胎 → 母持五戒 → 母得善報生忉利天。
- 出胎從右脅出 → 身無穢汙 → 生下行七步,舉手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 生時二泉湧出,為之沐浴。
- 相師觀其具三十二相,預言若出家則成佛,若在家為轉輪聖王。
四、太子出遊與出家
-
太子四次出遊,先後見到:
- 老人 → 思惟老苦
- 病人 → 思惟病苦
- 死人 → 思惟死苦
- 沙門 → 生出離心
-
見沙門後,決意出家。告別父王,剃髮披衣,修道求真。
五、十二因緣覺悟過程
- 佛於靜處觀十二因緣流轉:
- 痴(無明) → 行 → 識 → 名色 → 六入 → 觸 → 受 → 愛 → 取 → 有 → 生 → 老死。
- 再逆觀滅道:
- 無痴(無無明) → 無行 … → 無老死。
- 然後成佛。
(備註:從各類佛經中,描述佛陀成佛前的覺悟,以十二因緣覺悟的是多數,夜睹明星成佛的佛經非常少。所謂“傳統佛教的說法”,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六、初轉法輪
- 初為提舍與騫茶說法,在鹿野苑轉四聖諦法輪。
- 二人得法眼淨,出家受具足戒,證無漏心解脫。
- 槃頭城中八萬四千人聞法出家。
七、教化與遊行
- 佛派弟子游行六年,六年後歸來受具戒。
- 佛於大眾中升空說法,演涅槃道、忍辱為上。
- 首陀會天請佛說法,佛默許。
- 多位比丘證得無漏智、心解脫。
八、諸佛弟子與侍者
佛名 | 侍者 | 佛子名稱 |
---|---|---|
毘婆屍 | 無憂 | 方膺 |
屍棄 | 忍行 | 無量 |
毘舍婆 | 寂滅 | 妙覺 |
拘樓孫 | 善覺 | 上勝 |
拘那含 | 安和 | 導師 |
迦葉 | 善友 | 集軍 |
釋迦 | 阿難 | 羅睺羅 |
九、諸天弟子現證
- 佛於無造天、忉利天等見到眾多天人,皆自稱曾為過去諸佛弟子。
- 佛神足通觀,證諸佛因緣,宣講法門。
十、結語與教誡
- 佛示現威神、弘說正法。
- 各佛本生因緣圓滿,皆以度脫眾生為目的。
- 法甚深微妙,非染欲凡夫可理解。
- 佛轉無上法輪,天人皆聞法得益。
(聲明:本文主要由AI生成,我做了修改和備註。希望以此為啟發,讓更多的人有興趣去“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May 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