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中对于“心性本净”的看法

这篇文章只是纪录下,在《成唯识论》里面,对于“心性本净”这样的观点,是不接受,也不承认的。但“心性本净”这样的观点又的确是出自佛经中的,所以在论中,对此观点也有所“修正”,让“心性本净”这样的观点,也可以符合唯识理论了。这个“修正”即加上了一些限制条件,“心性本净只是指无为无漏”,而非有漏的凡夫了。

《成唯识论》卷二

若唯始起,有为无漏①无因缘故,应不得生。有漏不应为无漏种,勿无漏种生有漏故。许应诸佛有漏复生,善等应为不善等种。

分别论者②,虽作是说:“心性本净,客尘烦恼所染污故③,名为杂染;离烦恼时,转成无漏。故无漏法非无因生。”

而心性言,彼说何义?若说空理,空非心因,常法定非诸法种子,以体前后无转变故。若即说心,应同数论,相虽转变,而体常一,恶、无记心,又应是善。许则应与信等相应,不许便应非善心体,尚不名善,况是无漏? 有漏善心,既称杂染,如恶心等,性非无漏,故不应与无漏为因,勿善恶等互为因故。若有漏心,性是无漏,应无漏心,性是有漏。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异生心,若是无漏,则异生位,无漏现行,应名圣者。若异生心,性虽无漏,而相有染,不名无漏,无斯过者,则心种子,亦非无漏,何故汝论说有异生唯得成就无漏种子?种子现行性相同故。

然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或说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

由此应信,有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后胜进位④,熏令增长,无漏法超,以此为因;无漏起时,复熏成种。有漏法种,类此应知。 诸圣教中,虽说内种定有熏习,而不定说一切种子,皆熏故生。宁全拨无本有种子?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盛,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票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放亦说此名闻熏习。 闻熏习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断,感胜异熟,为出世法胜增上缘;无漏性者,非所断摄,与出世法,正为因缘。此正因缘,微隐难了,有寄粗显胜增上缘,方便说为出世心种。依障建立种姓别者,意显无漏种子有无。谓若全无无漏种者,彼二障种永不可害,即立彼为非涅粲法;若唯有二乘无漏种者,彼所知障种永不可害,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亦有佛无漏种者,彼二障种俱可永害,即立彼为如来种姓。故由无漏种子有无,障有可断不可断义。然无漏种,隐微难知,故约彼障,显姓差别。不尔,彼障有何别因,而有可害不可害者?若谓法尔有此障别,无漏法种,宁不许然?若本全无无漏法种,则诸圣道永不得生,谁当能害二障种子,而说依障立种姓别? 既彼圣道,必无生义,说当可生,亦定非理。

然诸圣教,处处说有本有种子,皆违彼义。故唯始起,理教相违。 由此应知,诸法种子,各有本有、始起二类。

《成唯识论直解》中的【林国良教授】翻译

位置:第二章论第八识,P130

【今译】如果种子只是新生的,那道谛中的各种有为无漏法就没有本有的种子作为因缘,应该不能生起。因为有漏的事物不 应成为无漏事物的种子,否则的话,无漏种子也应该能生起有漏 的事物。如果费同这样的观点,那所有的佛应该都会再产生有漏 烦恼,善的事物也应该成为不善事物的种子了。

虽然持“分别论”观点的人这样说,“心的本性本来清净,但被客尘烦恼所污染,所以称为杂染;脱离烦恼时,转变成无漏。所以无漏的事物(虽不需要本有种子,却也)并非是无因而生。”但“心的本性本来清净”这句话,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如果“本来清净〞是指空的道理,则空并不是无漏心的因,(空是始终不变的,)始终不变的事物必定不是其他事物的种子,因为始终不变的事物的主体前后没有转变。

如果这句话说的就是心的主体,那就与数论的观点相同,即形相虽有转变,但主体始终不变、前后同一。(这样的话,恶心、无记心与善心就都是本来清净,)恶心、 无记心也应是善的。赞同这一说法,那恶心、无记心应该与信等善心所相应;不赞同这一说法,那恶心与无记心的主体就不应是善心的主体,它们连善也谈不上,何况说是无漏呢?至于有漏的善心,既然称为混杂污染,那就应该与恶心等一样,本性不是无漏,所以不应作为无漏的因;否则的话,善恶等心也可互相作为因了。如果有漏的心,本性是无漏,那么无漏的心,本性就应是有漏。(如果只允许有漏事物的本性是无漏,不允许无漏事物的本性是有漏,)那么这种区别的根据又何在呢?

此外,凡夫的心,如果本性是无漏,那么凡夫位中,这无漏心产生现行活动,凡夫应该称为圣人。如果说凡夫的心,本性虽是无漏,但表现是有污染 的,所以不能称是无漏的,因此没有上述将凡夫称为圣人的错误;但这样的话,凡夫心的种子也就不是无漏的,那为什么你们 的论中说“有的凡夫(不能形成无漏的现行)只能形成无漏种 子”?要知道种子与现行的本性与表现应是一致的。

然而佛经中说“心的本性本来清净”,是指心空这一道理所 显示的真如,因为真如是心的真实的本性;或者,这是说(依他起的)心的主体不是烦恼,所以称为本性本来清净。不是说有漏的心,其本性是无漏的,所以称本来清净。

由此应该相信,有一类众生,无量时间来,存在无漏种子,它 们不是由熏习而产生的,而是自然就有的,在(在加行位最)后 (见道位前的)胜进位中,熏习使其增长,无漏法的生起,以此无漏种子作为因;而无漏法生起时,又熏成了无漏种子。有漏事物的种子,要知道也与此相同。 各种佛典中,虽然说内种必定有熏习,但不是说一切种子必 定都是由熏习而产生。怎么能完全否定而说没有本来就存在的 种子呢?然而本来就存在的种子,也是由熏习使其增长强盛,才 能形成果。所以说内种必定有熏习。 那闻熏习,并非只熏新生的有漏善性种子,在听闻正法时, 也熏本来就存在的无漏种子,使其逐渐增长强盛,展转直至生起 出世心,因而也把这称作闻熏习。在闻熏习中,所熏的有漏善性 的种子,是修道位中所断的对象,它们能感招殊胜的异熟果,是 出世法的殊胜的增上缘;而所熏的无漏的种子,属非所断(即不需要断除的对象),它们是出世法的真正因缘。但这真正的因缘, 极其隐微,难以了知,所以有些佛典中借助粗显的殊胜的增上缘 (即有漏善性的种子),将其方便地说成是出世心的种子。 依据二障建立种性差别,其用意在于显示无漏种子的或有 或无。即如果完全没有无漏种子,那些众生的二障种子就永远不 能断除,就称他们为不能入涅粲者;如果只有二乘的无漏种子, 那些众生的所知障的种子就永远不能断除,就将其中一部分称 为声闻种性,一部分称为独觉种性;如果也有佛的无漏种子,那 些众生的二障种子都可永远断除,就将他们称为如来种性。因而 依据无漏种子的或有或无,二障就有能断除的含义或不能断除 的含义。但无漏种子,极其隐微,难以了知,所以就从二障可断或 不可断来显示种性差别。不然的话,那二障有什么其他原因而有 可断或不可断的差别呢?如果说自然就有二障的这种差别,那么 说无漏种子自然就存在或有或无的差别,为什么不能承认是对 的呢?如果本来就完全没有无漏法的种子,那一切圣道就永远不 能生起,又有什么因素将来能断除二障种子,从而可以说依据二 障而建立种性差别呢? 既然那圣道(如果没有种子),必定没有能生起的道理,因 此,(认为“地狖的众生也具有三种无漏根,但它们是种子,不是 现行”的说法,)是依据将来可以生起而说的,也必定没有道理。 (因为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 而各种佛典中,处处都说有本来就存在的种子,因此你们的 说法完全与此违背。所以说种子只有新生的,与正理和佛典都相 违背。 由此可知,一切事物的种子,都有本有的与新生的二大类别。

【注释】①有为无漏:指道谛中的所有修行方法。②分别论者:据 《述记》,指小乘的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③“心性本净”二 句:这是在叙述“分别论者”的观点,同时《无垢称经》中也有此说法。④ 胜进位:此处指加行位最后的胜进道,由此而进入见道位。

【林国良教授】的【评析】

【评析】此处是种子起因的第三种观点“种子本新说”破第二种观点“种子唯新熏说”。主要内容有三:

一、有为无漏问题。

本论依据有为无漏现象对“种子唯新熏 说”提出质难。按俱舍宗的说法,四谛中,苦谛和集谛是有漏法, 灭谛是无为无漏法,而道谛是有为无漏法。即道谛中的所有修行 方法,虽性质属无漏,但还是有为,而非无为,所以称有为无漏。 考察种子与上述诸法的关系,有漏法由种子生起,已如上所说。 而涅槃、真如等无为无漏法是本来存在的事物之理,所以不是由 种子生起的,因为一切由种子生起的东西,理论上说应该都会消 失毁灭,所以不生不灭的存在就是无为无漏法。至于道谛中的各 种修证方法,其性质虽属无漏,但也是由种子生起、即由种子而 转变成现行。有生起且有作为(即依之修道),这就是有为无漏法。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有为无漏法的种子又是由何而来?如果它们不是本有的,而是新熏的,那么最初它们是怎么被熏成的? 因为众生一直是众生,其心一直是污染的,而污染的现行是不可能熏成无漏种子的。由此应该承认,有为无漏的种子是本有的,不是新熏成的。

但这里又涉及到所谓“心性本净”的问题。

小乘的“分别论者”认为,心性本净,所以修行证道只是除去覆盖在心上的客尘污染,恢复其清净本性,并不需要无漏种子。

本论指出:心性本净,只是指心空之理所显之真如。这就意味着:按唯识学的观点,心性本净只是指无为无漏。

真如等无为无漏法确实没有种子,但道谛中的一切有为无漏法,还是需要种子的;而这种子 只能是本有的,不可能是新熏成的。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熏习的作用问题,既然有本有种子,又何须新熏?

二、本有与新熏的关系问题。

本论认为,无漏种子虽本有, 但力量微弱,要依赖熏习而增强,依赖不断地熏习而不断地增强,直至转变成现行。

三、五种性问题。

上述“种子唯新熏说”认为,众生种性差别的根源在于有无二障种子。而本论认为,种性差别的根源在于有无无漏种子。依据此处文字,这无漏种子应是有为无漏法的种子。而统观全论,本论在此问题上的根本思想是:无为无漏法是一切事物、一切众生都具有的。如真如是一切事物之理,当然应 为一切事物所具有,故而本论卷十(本书第六章)指出:“十真如者,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所 以真如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再看涅槃,“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同上)所以,四种涅槃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是一切众 生所共有的。而据此处,五种性的差别,或者说,能否成佛的差别 在于有无有为无漏种子。所以,据本论(而不是据其他论)来精确 地表述唯识学的五种性思想,应该这样说:一切众生都有自性涅槃(即通常说的佛性),但不一定都有有为无漏法的种子。如一阐提就没有有为无漏法的种子,故而一阐提不能成佛。定性二乘依据他们本有的无漏种子的类型,也只能成就二乘无学果,不能成佛。如来种性必定能成佛,不定种性则有可能成佛。这是唯识学的“种子本新说”的结论,其要点是无漏法种子只是本有,不能新熏。

但大乘的“真如缘起说”对此则有不同的说法,其要点简略地说就是:真如能熏无明,无明能熏真如,故而无漏法的种子也能新熏。这样本有与新熏就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即使没有本有的无漏种子,也能新熏而成。所以,一切众生本来都有佛性,某种意义 上说,也本来都有一切有漏、无漏种子。这是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得出的不同结论,非此处能作草率评判。

写于 March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