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徒|传统佛教的一些弊端

我不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徒

我的闻思

自从疫情之后,我开始深入经藏,阅读了许多佛经、佛论,以及近代、现代的佛学著作。根据统计,包括疫情前读的,目前我已经读了350多卷的佛经和佛论,50多本近代、现代的佛学著作,以及10多本其他宗教、哲学和心理学类的书籍。

详细的统计在这里: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about/

“传统佛教”中的“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传统佛教”中存在许多问题。

传统佛教的讲法中,充满了各种神异的传说、故事和感应。有时将佛法解释得高深莫测,令人难以接近;有时又讲得过于玄奥,让人难以理解。此外,各种外道思想的渗透,导致“传统佛教”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给学佛者带来了不少困难。

其次,传统佛法中的许多观点也值得商榷。它们可能片面、不准确,或仅仅是一宗一派的看法。

讲故事和讲理论(教义,教理)

佛教故事通常有其目的性,一般是为了启发人心。然而,过多的故事或过于注重故事,有时反而会让人迷失在情节中,忽略了佛法的核心。

当然,讲故事并非没有缘由。在学佛的初级阶段,故事有助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

其次,过去信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盲较多,故事自然比理论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然而,随着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信众不再满足于故事,转而对佛教的理论、教义、教理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时,便需要更多地讲解理论、教义和教理。

但这无疑对讲法者(法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讲故事相对容易,而讲透理论则更难。

太玄奥和分层次

有时,佛法的教义被讲得过于玄奥,令人望而生畏。或者听起来头头是道,似乎很有道理,却难以联系实际生活。长久以来,一些人便认为佛法不过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的理论。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讲法未能因材施教,没有根据信众的不同层次进行。这就像对小学生讲授大学课程,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信众的不同层次,提供相应深度的讲解,如同教育体系一般,循序渐进,如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研究生、博士。

外道思想的渗透

佛教自创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佛教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佛陀时代到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约1203年)的1700余年间,新的理论、思想不断涌现,并衍生出新的宗派与修行方法。

从最早期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发展到大乘的般若、唯识,再到后来的如来藏思想乃至密教。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佛法内涵,都持续发生着变化。

外相上,从佛世的托钵乞食,到后世的各种”法王“,”转世“,嫣然一个宗教”皇帝“和”太子”。

内涵上,从早期反对婆罗门教等外道的“常乐我净”观念,到后来以“常乐我净”来诠释“真心”、“佛性”等概念,并逐渐成为一些大乘宗派的主流思想。

乐观的人认为这些变化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悲观的人则认为每次变化都代表了正法的稀释和削弱。

不准确导致的片面

例如,大乘佛教中流传着一种说法:佛经的宣讲,除了《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外,其余都是因他人提问而说。但事实上,翻阅《杂阿含经》,便会发现其中不少经文,包括开篇,都是佛陀主动宣说的,并非始于他人提问。

要知道,《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根本经典之一。如此重要的经典却被普遍忽略,这足以反映出当前佛教研究与传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一宗一派的一家之言

由于许多人缺乏对佛教历史和整体概貌的了解,讲解佛法时往往视野局限,只能依循自己所属宗派的观点进行解读,难以观照全局。这不仅导致无法融通其他宗派的见解,有时甚至会为了抬高自宗、贬低他派而进行辩驳,其目的可能关乎信众和供养。

典型的表现是将佛法判高下、分层次,例如宣称大乘高于小乘、密宗优于显宗等,这往往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小结

佛教从正法、像法走向末法,难道真的只是外伤而没有内伤吗?外伤显而易见,如不持戒律、不守清规、不依佛制生活(如乞食、坐禅)等,甚至反其道而行。那么内伤又是什么?在我看来,最严重的莫过于各种非佛教(即外道)思想的渗透融合,它们不仅在佛教内部扎根发芽,有些甚至演变成了主流思想,其中以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梵我、神我思想影响尤甚。

其次是宗派林立及由此引发的门户之见与相互攻讦。宗派间的不断攻击不仅无益于佛教的整体发展,反而导致内耗与衰败,长此以往,可能危及佛教的存续。到了那时候,一切都太晚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或许,也包括这篇文章。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May 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