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傳統的佛教徒|傳統佛教的一些弊端
我不是一個傳統的佛教徒
我的聞思
自從疫情之後,我開始深入經藏,閱讀了許多佛經、佛論,以及近代、現代的佛學著作。根據統計,包括疫情前讀的,目前我已經讀了350多卷的佛經和佛論,50多本近代、現代的佛學著作,以及10多本其他宗教、哲學和心理學類的書籍。
詳細的統計在這裡: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about/
“傳統佛教”中的“問題”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傳統佛教”中存在許多問題。
傳統佛教的講法中,充滿了各種神異的傳說、故事和感應。有時將佛法解釋得高深莫測,令人難以接近;有時又講得過於玄奧,讓人難以理解。此外,各種外道思想的滲透,導致“傳統佛教”中出現了許多弊端,給學佛者帶來了不少困難。
其次,傳統佛法中的許多觀點也值得商榷。它們可能片面、不準確,或僅僅是一宗一派的看法。
講故事和講理論(教義,教理)
佛教故事通常有其目的性,一般是為了啟發人心。然而,過多的故事或過於注重故事,有時反而會讓人迷失在情節中,忽略了佛法的核心。
當然,講故事並非沒有緣由。在學佛的初級階段,故事有助於激發興趣和熱情。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不應僅僅停留在故事層面。
其次,過去信眾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文盲較多,故事自然比理論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然而,隨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許多信眾不再滿足於故事,轉而對佛教的理論、教義、教理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這時,便需要更多地講解理論、教義和教理。
但這無疑對講法者(法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畢竟講故事相對容易,而講透理論則更難。
太玄奧和分層次
有時,佛法的教義被講得過於玄奧,令人望而生畏。或者聽起來頭頭是道,似乎很有道理,卻難以聯繫實際生活。長久以來,一些人便認為佛法不過是空中樓閣、虛無縹緲的理論。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講法未能因材施教,沒有根據信眾的不同層次進行。這就像對小學生講授大學課程,效果自然不佳。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信眾的不同層次,提供相應深度的講解,如同教育體系一般,循序漸進,如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研究生、博士。
外道思想的滲透
佛教自創立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佛教思想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從佛陀時代到佛教在印度本土式微(約1203年)的1700餘年間,新的理論、思想不斷湧現,並衍生出新的宗派與修行方法。
從最早期的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發展到大乘的般若、唯識,再到後來的如來藏思想乃至密教。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佛法內涵,都持續發生著變化。
外相上,從佛世的託缽乞食,到後世的各種”法王“,”轉世“,嫣然一個宗教”皇帝“和”太子”。
內涵上,從早期反對婆羅門教等外道的“常樂我淨”觀念,到後來以“常樂我淨”來詮釋“真心”、“佛性”等概念,並逐漸成為一些大乘宗派的主流思想。
樂觀的人認為這些變化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悲觀的人則認為每次變化都代表了正法的稀釋和削弱。
不準確導致的片面
例如,大乘佛教中流傳著一種說法:佛經的宣講,除了《阿彌陀經》是佛陀無問自說外,其餘都是因他人提問而說。但事實上,翻閱《雜阿含經》,便會發現其中不少經文,包括開篇,都是佛陀主動宣說的,並非始於他人提問。
要知道,《雜阿含經》是早期佛教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根本經典之一。如此重要的經典卻被普遍忽略,這足以反映出當前佛教研究與傳播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現狀不容樂觀。
一宗一派的一家之言
由於許多人缺乏對佛教歷史和整體概貌的瞭解,講解佛法時往往視野侷限,只能依循自己所屬宗派的觀點進行解讀,難以觀照全局。這不僅導致無法融通其他宗派的見解,有時甚至會為了抬高自宗、貶低他派而進行辯駁,其目的可能關乎信眾和供養。
典型的表現是將佛法判高下、分層次,例如宣稱大乘高於小乘、密宗優於顯宗等,這往往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
小結
佛教從正法、像法走向末法,難道真的只是外傷而沒有內傷嗎?外傷顯而易見,如不持戒律、不守清規、不依佛制生活(如乞食、坐禪)等,甚至反其道而行。那麼內傷又是什麼?在我看來,最嚴重的莫過於各種非佛教(即外道)思想的滲透融合,它們不僅在佛教內部紮根發芽,有些甚至演變成了主流思想,其中以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梵我、神我思想影響尤甚。
其次是宗派林立及由此引發的門戶之見與相互攻訐。宗派間的不斷攻擊不僅無益於佛教的整體發展,反而導致內耗與衰敗,長此以往,可能危及佛教的存續。到了那時候,一切都太晚了。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或許,也包括這篇文章。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