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菩萨代众生受苦”?

怎么理解“菩萨代众生受苦”?

有朋友问我,怎么理解“菩萨代众生受苦”这件事情。

“代众生受苦”——依据《大智度论》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发愿,是甘愿代众生受苦的意思,体现的是心量的扩大,也可以说是悲心的一种。但众生的苦是无法转移(无法全部转移的)。

如果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承认菩萨有代众生受苦这回事。假设没有菩萨代众生受苦,地球也许早就毁灭了,也许现在的贷款利率要翻一倍乃至十倍,各种天灾也可能增加十倍、百倍、千倍……以此类推。然而,这些只是感性的认识,是基于信仰的理解,无法用科学与逻辑推理,更无法加以对照。我们无法对比有菩萨代受苦与没有菩萨代受苦时世界的不同情景。总结来说,这属于“不可证伪”,可以说是神学上的观点。

备注:“神学”的“神”,在这里并不特指一神教的神,而是指“玄学”的意义,即无法用科学、逻辑、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和观察的领域。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当然有信仰的一面。但佛教并不止于信仰,它还有科学、逻辑、辩证的一面。那么,这一面是什么呢?

因缘法

佛法的根本和核心是因缘法。
即自作自受,他做他受,不做不受,而不是别人做了什么,你却替他受。并没有这样的事。

比如,有人投资失败、无法偿还贷款,甚至破产、自寻短见……面对这些情形,没有哪位菩萨会跳出来替他偿还。

佛教有言: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这也可以说明,即使一个人造了恶业招致恶果,即使是菩萨,也无力挽回。

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因缘和因果。实际上,因缘和因果是一回事,完整的表达是因缘果报。强调“因”时,多说因缘;强调“果”时,多说因果。

当然,因缘十分复杂。

有时我们会读到这样的故事:某人负债累累,“突然”有位富有的大善人出现,帮他偿还了债务,甚至助他东山再起。
又比如,父母欠债,子女代为偿还;或者子女欠债,父母代偿。无论是“陌生人”,还是至亲,这些仍然属于因缘——要么是特别的因缘(我们没有宿命通无法知晓全部细节,或故事中另有交代),要么是因为亲缘之故(这一点很明显)。但绝不会无缘无故。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一般的遭遇而言,代为偿还的情况极为少见。通常还是自作自受,他做他受,不做不受。因为这才是真理,才符合科学、逻辑和辩证法。

作为学佛的人,虽然可以学习菩萨们的精神,发愿代一切众生受苦,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能盲目,不能莽撞,不可自不量力。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适当的时机,帮助适合的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相当的智慧。

从本文也可以看到,发愿和实际操作,并不是矛盾。所以,如果有人因为害怕而不敢这样发愿的,则可以放心了,当然,发愿也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应该敢于出手。

因此,发愿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智慧。只有同时具备智慧和慈悲,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圆满的智慧与慈悲,正是我们终极的目标。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April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