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學佛需要傳承嗎?不一定!澄清和反駁

身邊的藏傳佛友密度有點高,很容易遇到他們。我自己也曾經參與過一個藏傳的學習小組,對於藏傳也算略知一二了。

藏傳佛友有幾個口頭禪,其一是“這是你的分別心啊”,“你這是分別唸啊”。對於這類“口頭禪”,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既做出了“澄清”,也給予了“反駁”。詳細內容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你被批評過“有分別心”嗎?什麼是真的“分別心”呢?》 https://mp.weixin.qq.com/s/yFw6aO4J3RrWpMp5hIJRvQ

其二就是“你有傳承嗎?”,“你的上師是誰?”,然後就是一頓趾高氣昂的說教了。這篇文章,就來回應下這個問題。首先是澄清。

廣義的傳承

廣義的傳承,是指所有對你接觸佛法、學習佛法有過幫助的人。從釋迦牟尼佛算起。其實還可以追溯到他的老師,他老師的老師,那就無窮盡了…… 所以,先限定只從釋迦牟尼佛算起。佛法自佛說法開始,傳給他的弟子,弟子再傳弟子,傳了幾百年,後來再寫成文字,流傳開來。到了中國,還要翻譯成漢語。只要是一本靠譜的佛經(還有不靠譜的偽經、疑經,不算在內),傳承必然是從佛開始(以大乘來說,當然也有從菩薩開始的,這個細節先忽略),然後經歷過無數的祖師大德,才把佛經保留到現在,讓我們有緣看到、讀到。

其次,佛經的內容一方面甚深難解,另一方面語法表達和現代人也有差距 —— 所有這些都依賴祖師大德們的開示、講述、論述、反覆推敲、斟字酌句 —— 形成了論、疏、鈔、講記,乃至現代人更加豐富多彩的講解、註釋、考究、學界的論文等。無一不是幫助我們學習佛法的必需品,有很多寶貴的論述是沒有替代性的。所有這些,也是我們共同的“傳承”。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佛經可能只是文物、文獻了。

再次,佛經內容的傳承是一方面,還有圍繞著內容的載體,從貝葉開始,到手抄本,再到刻經板,以及現代的印刷術 —— 沒有這些人的努力,佛經同樣難以流傳至今。這些技術載體的匠人們,不一定是佛教徒,卻為佛經的保存和傳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也應該感謝他們的付出。

還有學佛工具,例如佛學詞典、AI —— 這些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都是十分有幫助的。這些工具的創造者,也不一定是佛教徒,卻為學佛人提供了莫大的幫助。多說一句,對於主流的AI,宗教也是有被“對齊”過的,這些“對齊”不僅是宗教意義上的對齊,也包括“法義”上的一些對齊。所以,要謹慎採用。話說回來,佛教的論典大多也是有立場、有角度的,有些明顯一些,有些隱晦一些而已。

除此之外,社交媒體、聊天社群裡的各種佛法交流、討論、辯論、爭執 —— 對於我來說,也是我成長的源泉。雖然爭執時會生氣,會暴跳如雷,但反思起來,有些爭執還是可以引發一些有價值的思考的。如果沒有對“傳承”的爭執,或許也就沒有這篇文章了。所以,我也要感謝所有和我交流、討論、辯論、爭執佛法、佛學、佛教的人。這些都在幫助我成長。

狹義的傳承

其實,藏傳佛友們針對的,大多不是廣義的傳承,而是狹義的。狹義到什麼程度呢? —— 在藏傳裡面就是上師體系,在漢傳裡面多是師徒關係。藏傳的上師體系要嚴格得多,尤其是涉及到密法、灌頂等。不是血脈,勝似血脈。而這主要是密法的特徵所決定的。相對而言,漢傳的師徒關係整體比較鬆散,不如藏傳,尤其是藏密嚴格。

其次,藏傳還有根本上師的說法,漢傳則有法脈傳承的說法。

根本上師(這塊我瞭解不多,大概說說,聽聽就好,準確率可能不及50%),據說是要傳你“根本”大法的那種,有說是“根本灌頂”的,有說是讓你“證悟”、“開悟”的,還有說是指定“本尊”的,等等。總之,因為一個特殊的事情,關係密切。密切到不是父母,勝似父母。不過,藏傳的宗派也多,不見得有一個完全一致的標準,各個宗派也會有自己的說法。

漢傳的法脈傳承,適用範圍就更狹窄了。通常,法脈傳承只會給傳承的個別人,而弟子們雖然一同學法,卻不會得到這種傳承。

最經典的莫過於禪宗五祖傳法了,只傳一人,而不是普傳。只傳一人的後果就是,六祖得法以後,不得不在獵人隊裡躲避追殺、紛爭了。如果是普傳,就不用爭了,人手一份,沒什麼好爭的了。

所以,漢傳的法脈傳承其實只限於“掌門人”之間,大多是方丈之間,方丈之後傳給下一個人,得法的人就是下一個方丈了。這種傳法可以一傳一,比如五祖傳六祖,也可以一傳多,比如六祖後就不是單傳,而是一傳多,一花開五葉了。自此,禪宗變成五家七宗(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臨濟宗又分出黃龍派和楊岐派)。

居士大德也有這樣傳法的,雖然不是方丈,也是“掌門”的意思了,就是一個道場,精舍的負責人,頭頭了。

漢傳的這種法脈傳承,和普通學佛人,基本上沒什麼關係了。

學佛需要傳承嗎?

回到文章的標題 —— 學佛需要傳承嗎?

答案是,不一定。這取決於你跟哪個宗派學習。

藏傳有些宗派會有上師體系,這種情況下,你會有一個“上師”,但也未必就是那種狹義的“根本上師”。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跟隨過一個藏傳學佛小組學習過4-5年。我也會和其他佛友一樣,稱呼某某為上師。可是,實際上,因為是遠程的緣故,我從未見過上師本人,也沒有任何直接的聯繫,如電話、視頻、短信、email等等,統統都沒有。那麼,這個上師是我的上師嗎?是我的根本上師嗎?我不知道。但不影響我感念他的教誨。我不說他的名字,就當是不連累他吧。畢竟,只要人在江湖飄,罵聲就不會少。罵罵我就得了,連累他人就非我的本意了。

觀察十年基本沒有可行性

補充下,藏傳佛友標榜“上師體系”時,常說的一句話是“跟隨一個上師要先觀察十年” —— 實際情況是,我認識的藏傳佛友,沒有一個人做到,甚至連邊都不挨著。比如我的情況,連上師的面都沒見過,也沒有直接聯繫過,不也把我拉進去學習嗎?不也把我拉進去一起叫上師嗎?所以,所謂的“觀察上師十年”,在我看來,標榜成分遠高於實際情況。當然不能排除有這種情況的,比如弟子和上師在同一地方的,有提供了觀察的前提條件的,這種情況下,“觀察十年”也是可能的。

至於真的觀察了十年才拜的上師? —— 那肯定是屈指可數的。如果你不信任某人,你幹嘛觀察他10年呢?吃飽了撐的嗎?故意去觀察十年,機會成本太高了。可行性約等於0。如果真的是觀察十年,就一定有失敗的例子,比如觀察了幾年,一看,這人也不行啊,那換一個再觀察?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可以觀察幾個十年呢? 要麼就是觀察的時候,不要觀察一個,而是同時觀察好幾個,最後然後選擇一個?同樣沒有可行性,這種觀察很難觀察到位啊。又不能給每個人裝個監控,對吧?

這還是完全不考慮保密的情況,而這恰恰是密法的特質之一。密法的詮釋當然有很多種了,但保密就是其一啊。你都不信任他,他會信任你?讓你看到他的全部事情?包括需要秘密進行的?想想也知道不可能了。那你不瞭解他的全部,包括秘密傳法,那樣的觀察能全面嗎?

所以,總結來說,“觀察十年”的操作性約等於0,上面給出了很多的推理了。不排除個別有,但是,99%都是沒有的像標榜的那樣觀察的。(就算在身邊,觀察也非常有限,北京某大和尚,不就是例證嗎?!某生死書的作者,不也是例證嗎?)

話說回來,拋開那些不可證偽的玄妙、神秘不說 —— 選擇上師和選擇戀人一樣,都是因緣,都是看眼緣,看感覺的。這才是真實的、實際的情況了。結局嗎?有和睦的,當然也有分道揚鑣的。能夠和平分手的,不恐嚇你,不PUA你的,都算是有良心了。

公開的、普傳的佛法無需傳承(指狹義的傳承)

迴歸實際情況。

無論是藏傳、漢傳,普傳的佛法,公開的佛法 —— 都是可以自由學習的。你可以跟隨一個寺院、道場學習,也可以自學。只要你學懂了,最終的效果都是一樣的。這和現代教育也是類似的。

比如你學會了語文,你就可以自己看小說、看書籍,也可以自己寫文章、寫書了。可沒人去問你,你的語文是誰的傳承?你寫書得到過傳承嗎?沒有,從來都沒有。如果有人這麼問,一定會被大家笑話的。

比如你學會了數學,學會了加減乘除,你自然就會用了。遇到需要數學的場合,你很自然就會加減乘除的運用了。你並不需要把所有的數學老師先感恩一遍,你用起來的時候,也是心安理得的。不是嗎?

佛法也是如此。分為信仰和義理的部分。

信仰的部分依靠他力,你看民間那些信仰佛教的人,從未學習過佛法,但是,只要依賴對佛菩薩的信心,同樣可以產生安心、安寧、依賴的功能。有些人,一看到莊嚴的佛菩薩造像,就能夠撫平心靈,淚流不止,就像浪子回頭看見了媽媽一樣親切。這又何須傳承呢?又有誰會攔在大殿門口,先問問他有沒有傳承,才能進去禮佛拜佛呢?

義理部分也是一樣的。

你學會了因緣法,你一樣可以用起來,用因緣法去看待問題,用因緣法去解決問題,用因緣法去放下問題。這和你學會了加減乘除,你就可以把它用起來了。這兩者並無本質不同。

什麼時候需要傳承?

如果你已經在一個重視狹義傳承的體系裡面學習了,這個問題不用問,他們會告訴你,會指導你。

當然,你要保持警惕的心。畢竟這個世道,魚龍混雜,“賣傳承”、“賣灌頂”的情況也是不少的。既然是“賣”,也不會直接“叫賣”的,也是會包裝一番的。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擦亮眼睛了。

如果你在漢傳,我估計南傳也是如此(接觸較少),藏傳也有參考意義,藏傳也有顯教,完全公開的。

一輩子沒有“傳承”,也不會妨礙你的修學佛法,也不會妨礙你少煩少惱,也不會妨礙你解脫的。根據《阿含》來說,在家居士也可以證三果,也可以慧解脫。根據《維摩詰經》來說,在家居士也可以是大菩薩了,和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平起平坐了。不要誤會,不要大妄語哦,不要未證言證哦。

一味地推崇傳承,是要賣傳承嗎?

如果上面的澄清和反駁還不夠,再遇到問你傳承的人還糾纏不清的話,你不如就反問一句:“你這麼積極推銷,是要賣傳承了嗎?”,俗話說,缺啥喊啥嘛。(由此引發的吵架、打架可不要賴我哦,請謹慎使用。)

總結

我提這些的目的無非是告訴你,有傳承無傳承,本來都是因緣。有傳承無傳承,本來也是平等平等的。有傳承的人,沒有高人一等,無傳承的人,也不見得就差人一等。德行和道行,跟傳承並無直接關係。而我們修學佛法,無非是提高智慧(道行)和慈悲(德行),努力提高自己的道行和德行,才是最最關鍵,也是最最緊迫的。

祝大家福慧雙增。

(備註,戒律傳承不在該文的討論範圍,戒的傳承有相對明確和嚴格的規定。)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February 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