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学佛需要祛魅吗?
学佛需要祛魅吗?
在探讨学佛是否需要祛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祛魅”一词的含义。
“魅”的含义
首先“魅”这个字,它有这样几种含义:
1. 指传说中的精怪 如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形容古代传说中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如《法华经》譬喻品中有:「其舍恐怖,变状如是,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吉藏大师在《法华义疏》卷六对此的解释是:「山神为魑,虎形也;宅神为魅,猪头人形,身有尾;木石夭怪为魍魉」。《春秋》上的注解也类似,说「魑是山神,兽形;魅为怪物,魍魉者水神。」
2. 表示有迷惑人、或吸引人的力量 如有“狐魅”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具有迷惑力或妖媚特质的人或事物。在古代文学和传说中,狐魅通常被描绘为能够变形为人形的狐狸,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和魅力,常常用来象征诱惑、欺骗或邪恶。这里多是贬义。
现在也有用它来形容十分有吸引力,比如“魅力四射”,形容某人或某物具有强烈的吸引人的特质。这里多是褒义。
“祛”的含义
相对“魅”来说,“祛”的含义就比较简单了,它的意思是:除去,驱逐的意思。
“祛魅”的含义
祛魅,通常指对于神秘、超自然或过度理想化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剥离,以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换一个表达,就是去掉各种“滤镜”,才能看清楚它的原貌。
学佛需要祛魅吗?—— 不需要的情况
我们先从褒义的“魅”去解释下佛教中积极的一面。
佛教里面所描述的世界观是要远远大于普通人对世界的认知,甚至也远超过现代科学对世界、宇宙的认知。例如《华严经》里面所描述的各种佛教世界,这些描述是具有“魅力”的。其次,佛教里面对于佛菩萨出场时各种豪华阵容,千叶莲华,宝相庄严,也是相当有“魅力”的。或者是佛菩萨们的超级神通力,如让凡夫也能游历十方佛土等等。
除此以外,佛教也有许多传奇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神异故事、传奇经历,有人也觉得这些故事非常有“魅力”。
这些“魅力”也是佛教中所说的“不可思议”的一种,即普通人无法想象无法理解的场景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这些正向的“魅力”可以帮助我们对佛菩萨或祖师大德们保持敬畏之心,那么这个“魅力”就是如理如法的,无需祛魅了。毕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想要亲身体验这些佛菩萨的境界是有相当远的距离了。所以,保持这个“魅力”可以激励我们持续地修行。
需要祛魅的情况 —— 回归佛教的本质
同样是上述的各种神通、神异、神秘场景。如果对它们产生的兴趣大于佛法本身,总是被这些故事所吸引,而忘记了佛法的核心,修行的目的,这种情况下,祛魅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方面,过度的神秘化可能导致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例如,一些人可能将佛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通、转世等,过于夸大和神化,而忽略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修行的意义。这种误解可能会让人们偏离佛教真正的核心价值,陷入迷信和盲目崇拜之中。
另一方面,祛魅有助于让学佛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智慧和内心的平静。当我们祛魅之后,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些教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补充来说,近代有许多大德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口号,正是对“非人间”,非普通人的人间的事情(超度亡灵,追求神异体验等)过于关注的一种纠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文章《什么是人间佛教 | 为什么推崇人间佛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祛魅并不意味着否定佛教中的一切神秘元素,也不是对佛教的贬低或亵渎。而是回归一种理性、客观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实践佛教的深刻教义。
如何祛魅?—— 将重心回归到佛教的核心教义上
首先,要深入学习佛法的教义和经典,建立正确的知见(正见)。通过对佛法的系统学习,从基本概念开始,基本教义开始,再到核心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空性、真如、佛性等,明白世间万物的无常、无我和苦的本质,从而避免被表面的神秘现象所迷惑。
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也至关重要。不盲目相信和追随一些没有依据的传说、迷信或过度神秘化的解释。并进行思考和辨析,以正见来判断其真伪和合理性。例如我的这篇文章《如何解读佛教故事? | 用现代的法治观念重新解读“带箭文殊” | 带箭文殊,以及文殊和莲池、文喜的故事》。
以平常心对待修行中的种种体验和现象(如有)。不应过度解读或赋予其神秘的意义,而是继续保持正念,专注于修行的根本目标 —— 解脱和菩提。
总之,祛魅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修行和正确的心态来实现,保持对佛法的正见和正念,逐步消除迷惑和错误的认知。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