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需要祛魅嗎?

學佛需要祛魅嗎?

在探討學佛是否需要祛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祛魅”一詞的含義。

“魅”的含義

首先“魅”這個字,它有這樣幾種含義:

1. 指傳說中的精怪 如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形容古代傳說中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如《法華經》譬喻品中有:「其舍恐怖,變狀如是,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吉藏大師在《法華義疏》卷六對此的解釋是:「山神爲魑,虎形也;宅神爲魅,豬頭人形,身有尾;木石夭怪爲魍魎」。《春秋》上的註解也類似,說「魑是山神,獸形;魅爲怪物,魍魎者水神。」

2. 表示有迷惑人、或吸引人的力量 如有“狐魅”一詞,常用來形容那些具有迷惑力或妖媚特質的人或事物。在古代文學和傳說中,狐魅通常被描繪爲能夠變形爲人形的狐狸,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和魅力,常常用來象徵誘惑、欺騙或邪惡。這裏多是貶義。

現在也有用它來形容十分有吸引力,比如“魅力四射”,形容某人或某物具有強烈的吸引人的特質。這裏多是褒義。

“祛”的含義

相對“魅”來說,“祛”的含義就比較簡單了,它的意思是:除去,驅逐的意思。

“祛魅”的含義

祛魅,通常指對於神祕、超自然或過度理想化的事物進行理性的審視和剝離,以瞭解它的真實情況。 換一個表達,就是去掉各種“濾鏡”,才能看清楚它的原貌。

學佛需要祛魅嗎?—— 不需要的情況

我們先從褒義的“魅”去解釋下佛教中積極的一面。

佛教裏面所描述的世界觀是要遠遠大於普通人對世界的認知,甚至也遠超過現代科學對世界、宇宙的認知。例如《華嚴經》裏面所描述的各種佛教世界,這些描述是具有“魅力”的。其次,佛教裏面對於佛菩薩出場時各種豪華陣容,千葉蓮華,寶相莊嚴,也是相當有“魅力”的。或者是佛菩薩們的超級神通力,如讓凡夫也能遊歷十方佛土等等。

除此以外,佛教也有許多傳奇的、帶有神話色彩的神異故事、傳奇經歷,有人也覺得這些故事非常有“魅力”。

這些“魅力”也是佛教中所說的“不可思議”的一種,即普通人無法想象無法理解的場景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如果這些正向的“魅力”可以幫助我們對佛菩薩或祖師大德們保持敬畏之心,那麼這個“魅力”就是如理如法的,無需祛魅了。畢竟,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親身體驗這些佛菩薩的境界是有相當遠的距離了。所以,保持這個“魅力”可以激勵我們持續地修行。

需要祛魅的情況 —— 迴歸佛教的本質

同樣是上述的各種神通、神異、神祕場景。如果對它們產生的興趣大於佛法本身,總是被這些故事所吸引,而忘記了佛法的核心,修行的目的,這種情況下,祛魅是十分必要的了。

一方面,過度的神祕化可能導致人們對佛教的誤解。例如,一些人可能將佛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通、轉世等,過於誇大和神化,而忽略了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修行的意義。這種誤解可能會讓人們偏離佛教真正的核心價值,陷入迷信和盲目崇拜之中。

另一方面,祛魅有助於讓學佛更加貼近生活實際。佛教的教義強調慈悲、智慧和內心的平靜。當我們祛魅之後,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這些教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困難和複雜的人際關係。

補充來說,近代有許多大德提出了“人間佛教”的口號,正是對“非人間”,非普通人的人間的事情(超度亡靈,追求神異體驗等)過於關注的一種糾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什麼是人間佛教 | 爲什麼推崇人間佛教》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祛魅並不意味着否定佛教中的一切神祕元素,也不是對佛教的貶低或褻瀆。而是迴歸一種理性、客觀和尊重的態度,去理解和實踐佛教的深刻教義。

如何祛魅?—— 將重心迴歸到佛教的核心教義上

首先,要深入學習佛法的教義和經典,建立正確的知見(正見)。通過對佛法的系統學習,從基本概念開始,基本教義開始,再到核心教義,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空性、真如、佛性等,明白世間萬物的無常、無我和苦的本質,從而避免被表面的神祕現象所迷惑。

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維也至關重要。不盲目相信和追隨一些沒有依據的傳說、迷信或過度神祕化的解釋。並進行思考和辨析,以正見來判斷其真僞和合理性。例如我的這篇文章《如何解讀佛教故事? | 用現代的法治觀念重新解讀“帶箭文殊” | 帶箭文殊,以及文殊和蓮池、文喜的故事》

以平常心對待修行中的種種體驗和現象(如有)。不應過度解讀或賦予其神祕的意義,而是繼續保持正念,專注於修行的根本目標 —— 解脫和菩提。

總之,祛魅需要通過持續的學習、修行和正確的心態來實現,保持對佛法的正見和正念,逐步消除迷惑和錯誤的認知。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June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