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法与究竟法:从“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谈起
有一句话,经常被佛教徒引用,这句话就是:
《地藏经》中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首先,这句话的确出自佛经,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经中,佛陀向普广菩萨介绍地藏菩萨的功德以及如何帮助众生时,提到了这段话: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婬、妄语,百千罪状?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这段经文浅显易懂,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我就不再赘述了。
这里补充一个佛教的基本知识。古代印度的世界观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围绕着须弥山有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阎浮提和北俱芦洲。每个洲都住着不同的人种,有着不同的环境和寿命。而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南阎浮提,也是佛陀释迦牟尼降生和传教的地方。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南阎浮提理解为佛教世界观中人类所居住的地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地球”。下文就用地球来代替南阎浮提。
回归正题,重点讨论一下这句话:“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的时候,是否会有这样的问题:这里说的众生,是指地球上的一切众生吗?还是指地球上的大多数众生呢?
答案显而易见,其实是指大多数众生,需要排除“众生”包括:佛、菩萨,以及有修有证的祖师大德们(统称圣人)。
或许有人会问,“佛”还算众生吗?成佛后的确不算,那么成佛前呢?释迦牟尼佛还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呢?他那时候也是地球人啊。所以,这里其实是指成佛前的悉达多太子。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继续提问,仅仅排除这些圣人就够了吗?学佛后的佛教徒们,就没有“一念清净”的时候吗?比如全心全意念佛、诵经、念咒、拜佛等修行的时候?就没有一念是清净的吗?
答案同样显而易见。“一念清净”的时候肯定有,和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相应的时刻也肯定是有的。以一般人来说,我们很难做到时时刻刻都是“清净念”,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清净念”。如果完全没有“清净念”,那还修什么呢?修行是不可能从一张黑纸突然变成一张白纸的,事实上,都是有一个从黑到白的过程。所谓累世的修行,其实也就是一个逐渐变白的过程。
综合来说,我们可以推论:“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其实是指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指所有人的所有时刻。
尤其是对佛教而言,一切的说教都是以鼓励修行为目的的。虽然修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都无一例外地在鼓励修行。同样地,这句话在《地藏经》中的本意,也是鼓励大家要行“十斋日”,要“读是(地藏)经一遍”。
而我经常在一些场合听到佛教徒们引用这句话,用来批判他人,把他人归结为“南阎浮提众生”,于是乎,他的一切“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从而达到批判他人的目的。这实在是把佛经当成了武器,用来攻击他人,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实际上,佛经里面有很多类似的话,其实都是泛指,都是指大多数情况,而不是绝对如此。
其实,这也是“方便法”和“究竟法”的区别标志之一。“方便法”指的是泛指,大概是对的,不是严格的、绝对的意思,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的,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不对了。还以这句话来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其实应该写成这样:“南阎浮提(大多数)众生(的大多数时候),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有少数情况不是如此,如圣人不是如此,一般学佛人在一心一意修行时不是如此)”,这才是清晰和准确的表达。
而“究竟法”,指的是普适性的,适用于一切的,没有例外的。例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是“究竟法”,是没有例外的。如果有一个例外,那么佛教的核心——“因缘法”就不是真理了,就不是佛教的第一义谛了。
如果大家在读经的时候,能够注意区分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那么一定会更有收获。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