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法與究竟法:從“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談起
有一句話,經常被佛教徒引用,這句話就是:
《地藏經》中的:“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首先,這句話的確出自佛經,源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經中,佛陀向普廣菩薩介紹地藏菩薩的功德以及如何幫助眾生時,提到了這段話: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婬、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這段經文淺顯易懂,大多數人都能理解,我就不再贅述了。
這裡補充一個佛教的基本知識。古代印度的世界觀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著須彌山有四大洲,分別是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閻浮提和北俱蘆洲。每個洲都住著不同的人種,有著不同的環境和壽命。而我們所在的地方,就是南閻浮提,也是佛陀釋迦牟尼降生和傳教的地方。簡單來說,你可以把南閻浮提理解為佛教世界觀中人類所居住的地方,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地球”。下文就用地球來代替南閻浮提。
迴歸正題,重點討論一下這句話:“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不知道大家讀到這裡的時候,是否會有這樣的問題:這裡說的眾生,是指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嗎?還是指地球上的大多數眾生呢?
答案顯而易見,其實是指大多數眾生,需要排除“眾生”包括:佛、菩薩,以及有修有證的祖師大德們(統稱聖人)。
或許有人會問,“佛”還算眾生嗎?成佛後的確不算,那麼成佛前呢?釋迦牟尼佛還是悉達多太子的時候呢?他那時候也是地球人啊。所以,這裡其實是指成佛前的悉達多太子。菩薩也是同樣的道理。
下面繼續提問,僅僅排除這些聖人就夠了嗎?學佛後的佛教徒們,就沒有“一念清淨”的時候嗎?比如全心全意念佛、誦經、唸咒、拜佛等修行的時候?就沒有一念是清淨的嗎?
答案同樣顯而易見。“一念清淨”的時候肯定有,和佛菩薩的智慧、慈悲相應的時刻也肯定是有的。以一般人來說,我們很難做到時時刻刻都是“清淨念”,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清淨念”。如果完全沒有“清淨念”,那還修什麼呢?修行是不可能從一張黑紙突然變成一張白紙的,事實上,都是有一個從黑到白的過程。所謂累世的修行,其實也就是一個逐漸變白的過程。
綜合來說,我們可以推論:“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其實是指大多數人的大多數時候,並不是絕對的,並不是指所有人的所有時刻。
尤其是對佛教而言,一切的說教都是以鼓勵修行為目的的。雖然修行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但是,都無一例外地在鼓勵修行。同樣地,這句話在《地藏經》中的本意,也是鼓勵大家要行“十齋日”,要“讀是(地藏)經一遍”。
而我經常在一些場合聽到佛教徒們引用這句話,用來批判他人,把他人歸結為“南閻浮提眾生”,於是乎,他的一切“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從而達到批判他人的目的。這實在是把佛經當成了武器,用來攻擊他人,這實在是不應該的。
實際上,佛經裡面有很多類似的話,其實都是泛指,都是指大多數情況,而不是絕對如此。
其實,這也是“方便法”和“究竟法”的區別標誌之一。“方便法”指的是泛指,大概是對的,不是嚴格的、絕對的意思,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超過了這個範圍,就不對了。還以這句話來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其實應該寫成這樣:“南閻浮提(大多數)眾生(的大多數時候),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有少數情況不是如此,如聖人不是如此,一般學佛人在一心一意修行時不是如此)”,這才是清晰和準確的表達。
而“究竟法”,指的是普適性的,適用於一切的,沒有例外的。例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是“究竟法”,是沒有例外的。如果有一個例外,那麼佛教的核心——“因緣法”就不是真理了,就不是佛教的第一義諦了。
如果大家在讀經的時候,能夠注意區分什麼是方便法,什麼是究竟法,那麼一定會更有收穫。
阿彌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