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聊聊开悟的常见误解以及开悟的层次

图片来源:继程法师

神通与开悟的误解

第1问:开天眼了就是开悟吗?

答:不是。无论是报得天眼,还是修得天眼,都不是开悟。报得天眼,即一些人出生后,或经历一些事情后,有了天眼,俗称阴阳眼。也有人在禅修(主要指打坐)中开启了天眼。无论哪种形式获得的天眼,和开悟都没有直接联系。

第2问:有他心通了就是开悟吗?

答:不是。他心通也有报的和修得,方式同上,但都不是开悟。

第3问:有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了就是开悟吗?

答:不是。解释同上。

第4问:有神通的人就是开悟者吗?

答:不是。一般的神通都涵盖在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之内了。神通不等于开悟,无论哪种神通,报得或修得,都不直接等于开悟。

入定与开悟的误解

第5问:能入定了就是开悟吗?

答:不是。禅定分为:正定和邪定。正定都不等于开悟,何况邪定。

第6问:打坐时,有很多神奇的体验,如身体消失了,闻到异味了,看到一些神奇的景象了,甚至看到鬼神和佛菩萨了,这些是开悟吗?

答:都不是。把打坐时遇到的一切境界当做幻境是最安全和稳妥的。如果只是见到佛菩萨,但是没有跟你讲话,情况还稍微好点。如果有跟你讲话,则要非常谨慎,一定要用佛法的根本原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检验,否则见到的佛菩萨也可能是鬼神变化的。建议多看一些禅师和禅宗的公案,看看禅师们遇到“显现”的佛菩萨们的态度。(净土宗行者在临终时见到佛菩萨的景象,也必须对照净土宗的经典才行。比如说,明明是念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结果来的其他佛和其他菩萨,则不一定是真的。)

第7问:修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就是开悟吗?

答:不是。外道也可以修到四禅。四禅八定是共外道的,佛教把其他宗教统称外道,尤其是指心外求法的其他宗教,即使是佛教内部,也有因为对佛法的理解上的不足,而在心外求法,也可以称之为“外道”了。这里的意思是说,其他宗教的人也可以获得四禅八定,即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独有的禅定。

其他误解

第8问:开悟是一种神秘体验吗?

答:不是。可以参考禅宗的很多公案,都是吃喝茶吃饭做农活,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而且禅宗的特点是,越朴素越真实,越是造作,离悟越远。再者,很多神秘的体验大多可以归结于前面提到的五种神通内,可能只是对神通的表现形式不太了解,只好用“神秘”一词笼统带过。

第9问:必须打坐(或诵经,诵咒,念佛等等)才能开悟?

答:不是。有打坐时开悟的,也有不打坐时开悟的。参考禅宗公案,各种场合下开悟的例子都有。但是打坐可以帮助安顿身心,为开悟提供了更好的前提。其他修行方法也是如此。

第10问:如果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就是开悟吗?

答:都不是。开悟不直接等于任何有为法,因缘法。这里的“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可以代指一切具体的事物,具象的事物。比如有人说,吃大便好像吃饭一样。某行为艺术家还表演过吃大便呢,日本还有黄金餐(吃大便),以前还有人喝过不少童子尿,甚至是在绝境求生的情况下喝尿等等,这些当然不是开悟了,有些甚至和佛法都没有直接关系了。因为有太多这类奇奇怪怪的说法了,暂不一一列举了,但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是真正的开悟?

最早的开悟应该只有一种,即是证悟,即是见道,甚至是最高级的证悟,彻底证悟我空,法空,空空。但后来因为禅宗的流行,以及禅修的日常化,普及化,大众化。对于开悟的说法众说纷纭,有的模糊,有的笼统,门槛也越降越低,但只要是正信的佛法,必定是有一条底线的。本文尝试梳理有关开悟的误解,以及按照结构和层次的方式做些梳理。整理了一个图表如下。

世间的感悟、领悟、体悟

在图中把开悟分了七个层次,从下至上,最底下的一层标记为 0 层,原因是这层的“开悟”和佛法上的开悟没有直接关系,要么是一些非佛教徒的人对于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上的突然领悟。比如“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是很多初为父母的人最大的“感悟”。比如是做数学题,苦思冥想很久都不懂,突然遇到一个厉害的老师讲解了一番,突然就“领悟”了这种题的解法,并且能够触类旁通。这种情况无非是因为大众受到了佛学上的影响,把这些原本是修道人的专业词汇,用到普通生活当中了,但这和真正的开悟并无关联,仅仅能说明佛学对于大众的影响了。

当然,对于佛教徒来说,也可能在闻思修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体会,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然后再思维佛法的时候,突然对一些佛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比如无常,因果,缘起等等。这种情况当然是修行上的进步,但和开悟依然还有距离。

因为和开悟的关系不够直接,所以把这一层 —— 世间的感悟、领悟、体悟 —— 标记为 0 层 。

解悟 —— 最低层次的开悟

这应该是佛法上最低层次的开悟了,那么这个开悟具体是指什么内容呢?—— 即是对于空性的正确理解。可以参考前文《理解空、有(空性)是打开大乘佛学的金钥匙》,佛性,自性,空性,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本文提供了一种理解的思路,供仁者参考。

空性是大乘佛法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而大乘的三大体系: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法性)都是对于空性的完整阐述,只是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而已,但本质都是一致的。

对此有兴趣的佛友们不妨选择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深入下去,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某一个,也可以根据自己周边的佛友一起学习和讨论某一个。一旦对于任何一个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之后,再看另外两个都会容易得的多,毕竟空性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各个体系的出发点和阐述方式不同,但终点毕竟是一致的。

严格说来,应该是99%是一致的,各个体系之间还是会存在少许的差异,这些少许的差异是各体系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方便法,毕竟在言语表达上的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都是还是方便法。真正的空性、胜义谛、无为法是不二的,即不会有任何的二元对立,究竟 vs 不究竟,了义 vs 不了义其实还是有对立,而更进一步的对胜义谛的理解,则是以完全超越性的姿态展示了,如胜义胜义谛,用一个胜义已经不足以表达,所以才用两个胜义胜义或离言胜义来强调了。

图:星云大师整理的《三论宗》的四重二谛,请参考: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6837

这就是为何会有各种四重二谛的说法了,上图是三论宗的例子,还有其他宗的版本,但个人觉得四重二谛的表达过于学术和严格,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想要简化一下,归纳于两层即可:

第一层

  • 有 —— 因缘有,现象有,暂时有,假有,世俗谛
  • 空 —— 自性空,毕竟空,不可得空,胜义谛

第二层

  • 空有不二,或空空,或离言绝虑,胜义胜义谛

为何是最低层次?

因为虽然对于空性有正确的理解,但是力度不够,深度不够,因此还不能断烦恼。这里并不是说有一个实有的“烦恼”可断,“实有”的定义请参考前面的理解空性的文章。而是说因为对于“烦恼”的种子和习气还在,遇到境界时,还会起烦恼。

而起了烦恼以后,取决于“觉照”的迅速程度,对于非常有修行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在烦恼起来的第二念起觉照到烦恼,然后就看破它,不会再随烦恼而转。

对于修行得比较好的人来说,则要到很多很多念以后,才能觉照到,但必定还在第六识的意识以内,即能够觉照到,此时只有“意业”,即不会再随烦恼转,不会通过语言表达出烦恼,不会有四种“口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不会通过身体表达出烦恼,因此就不会“身业”(杀,盗,淫)。

再其次的修行人则会在身业,口业的现行当中“觉照”,前面的身业和口业的现行已经发生,但不会再继续进行下去。比如恶口,骂了几句之后即“觉照”到,然后就不会再骂了。

稍差的修行人,则要到完全的现行过后,即事后才“觉照”到。比如晚上睡觉时,才反省到白天时的烦恼,不该和辱骂某人,不该吵架等等。然后依靠正知,正见后,必定会有忏悔的想法,从而希望下次不再如此。

所以这里把“解悟”的情况归纳为最低的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行者还会有烦恼,尤其是指“不正见”(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相关的烦恼,以及和猛烈的“贪嗔痴”相关的烦恼。而且因为定力的不足,察觉的迅速程度不够,所以还会处在烦恼当中。但只要持续地练习禅定和觉照的功夫,相信不久即可达到下一个层次 —— 证悟。

证悟

从第二个层次以上都属于证悟 —— 只要证悟的人,必定是圣人,必定有对应的圣果位。

我空(初级)

即声闻乘的初果——须陀洹果[1],已经断除了五种“不正见”,并且断除了猛烈的“贪嗔痴”。即已经脱落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2]。

我空,法空(初级)

即菩萨道中的登地菩萨,“我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法空”,即不会执着于任何外境的法了,内境的法在“我空”时已破除。

我空(最高级)

声闻乘的最高级,即彻底地证悟我空,彻底地断除了“贪嗔痴”,成就了涅槃,无我,无学 —— 阿罗汉果[1]。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把阿罗汉果放到等地菩萨之上,因为通俗来说,菩萨道是在声闻乘(解脱道)之上的。这是因为这里仅仅从断除我空和法空的程度来说的,七地以前的菩萨还有俱生烦恼引起的现行,而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俱生我执了,但还有俱生法执。而菩萨是我执和法执同步断除,通常的对比当中,都是把八地菩萨和阿罗汉进行比较。

我空,法空(高级)

即八地菩萨的境界。因为八地以上的菩萨已经完全断除了烦恼的现行,只有俱生我执和法执的部分,但非常微细,不会再起任何烦恼。待到成佛前的一刹那,俱生我执和法执才会彻底断除。

我空,法空(最高级)

即是佛果。已断除了任何的我执和法执了,包括俱生我执、俱生法执。

破三关

即破本参,破重关,破牢关。正如开悟一词的发展一样,也是众说纷纭。但我们可以简单做一个对照:

  • 破本参(初关):大概可以对照解脱道的证我空,或菩萨道的证我空和法空。如果再宽松一些,则可以对照解悟。
  • 破重关(二关):介于初关和三关之间,如果初关当做是解悟,那重关就是第一层证悟。
  • 破牢关(三关):大概可以对照到阿罗汉位,或八地菩萨位。有说六祖大师即证此位。

节选《圣严法师教话头禅》中的一个比喻,描述非常清晰:

“所谓「破本参」,就像自己被关在闷葫芦裡和葫芦一起成长,不曾从葫芦裡头出来过,不知道葫芦外的情形究竟是什麽。等到有一天葫芦从藤上掉落,摔裂一条缝的同时,你从这条缝中见到了一些亮光,但是不久这条裂缝又密合了,虽然你仍是在葫芦里没有出来,但是已经见到葫芦外的光,这即是「破本参」。”
(我的注解(下同):所以我们每个未证悟的凡夫都是葫芦娃😄)

“这道光是譬喻佛性或空性。见到光的这一瞬间,是自我中心的烦恼、分别都中断了、脱落了,也就是已经知道了离开自我中心或自我执着的情况。”
(注解:这就是第一层证悟的体验,即初果位或见道位)

“虽然离开的时间不长就又回来了,但是知道葫芦外面是有光的,从此以后,修行的信心会非常坚固,对修行不会起退心,并且对于何谓「烦恼」、何谓「自我」认识得更深。虽然遇到大冲击时,仍然会有烦恼,但是终究会回到方法上,更懂得以方法来处理烦恼,所以破本参非常有用。”
(注解:这里提到还会有烦恼的,但证悟后更容易觉察,更容易对治烦恼 —— 这也是“悟后起修”的意思)

“破本参之后,葫芦缝又会合起来,所以还是要持续参话头,将葫芦缝继续冲开,多次之后,也许裂缝会愈来愈大,或是会在许多地方出现裂缝,这叫作「破重关」。无论是第一层的破本参,或是第二层的破重关,都是用同一句话头。”
(注解:这里提到的证悟不只是一次体验,而是后续不断地会有这样的体验出现 —— 这也是“有功用道”和“保任”的意思。)

“大悟就像将整块冰一敲为二,小悟就像分裂开许多冰块,再一块块地鎚碎。因为冰块若是不持续鎚碎,一旦遇到冷空气,这些敲碎的冰块又会融合在一起。持续地鎚,鎚到没有任何冰块存在为止,也就是重关一重一重地破,破到最后叫作「破牢关」。「牢」是生死的牢狱,牢关是生死关,破牢关就是出离生死、出离三界,从此之后,心不再受到三界所有烦恼的束缚。”
(注解:这里的大悟应该是说把整块冰瞬间融化更为贴切。)

证悟的小结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解悟部分写得如此详细,到了证悟的部分却寥寥数语。这是因为“见道位” 是佛法修行中最为关键的里程碑 —— 转凡成圣。以菩萨道来说,总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阿僧伽劫,即无数无量无比久远的时间。而第一个阿僧祇劫的里程碑即是“见道位”,即证悟空性。

图片:参考前文《转凡成圣 - 行者路上最重要的指南针和里程碑》

如果只是解悟,但没有证悟,又在临终时被烦恼所转,则很容易继续轮回,再次投生以后是否还能获得学佛的因缘,是否还能解悟都是说不定的事情。

所以大德们才会极其鼓励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是给所有修行者最好的保险。如果能够在解悟之后,同时把握临终的机会,往生净土,则必定是上品往生,很快就能花开见佛悟无生,马上就是八地菩萨了,此时还可乘愿再来娑婆。如此的话,何愁道业不成,何愁不能度众。

比开悟更重要的是做主和断烦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提起禅宗必定离不开开悟,离不开明心见性,众说纷纭,对此的解释非常不容易把握。正是如此,愚夫我才不得不去寻找一条简单的思路,对各种说法做一些简单的梳理,不仅可以帮助自己理解佛法,也希望给同行道友们提供一点点参考。

禅宗的流行有其非常特殊的因缘,其中最大的因缘莫过于学习教理的困难(净土也是如此):(1)首先是过去印刷技术落后,无法像现在这样普及书籍,再加上历史上的毁佛灭佛运动,导致经典非常不容易传承下去,要么被毁,要么丢失。(2)其次是百姓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文盲极其普遍的,完全不识字的人,可能超过80%,达到现在小学语文水平的人,可能都不到5%。如此的背景下,想要深入教理的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禅宗和净土只有总结出简单再简单的教理,一两句话就行说完了,再总结简单再简单的修法,一个两个就够了,如一句佛号即可禅又可净。除此之外,祖师大德们也只是多讲故事,希望以此帮助信众深入理解。(也请佛友留意观察,是不是禅宗和净土都非常善于讲故事)。

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法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也应该随之变化。因为教育本身也是因缘法,不可能一成不变。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顺势而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追求“开悟”,或只是“念佛”,而忽视教理的学习。对于自己理解不深,对于他人不能展开讲解,逻辑推理,无法使人信服,一不小心还落得个“迷信”的下场,偏离了佛法上真正的“般若(智慧)”。不仅不思进取,甚至固步自封,明明自己不够努力,却说他人缺乏学佛因缘。这应该引起当代学佛者们足够的重视。

因此,比起开悟,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做主和断烦恼。做主和断烦恼其实是一个意思。觉察烦恼,不被烦恼所转 —— 即是时时刻刻做主,做自己的主人,不做烦恼的奴仆。而且对于断烦恼来说,更容易找到相应的教理和其对应,无论是天台宗还是唯识(或其他完整的教理),定义清楚,次第清晰,非常适合现代的知识分子们去深入学习。

关于开悟后的误解

第11问:开悟后会立即死掉吗?

答:不会。有些对佛法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答案是不会。佛经里面很多阿罗汉和佛陀日常生活的描述。无论哪个乘次的开悟都不会立即死掉,而且证悟的层次越高,越能主动掌握自己的去世时间和方式。很多高僧大德都能预知自己的时日。当然,即使不证悟,但是有神通也是可以预知一些事情的。

第12问:开悟后的人还要吃喝拉撒睡吗?

答:和开悟前一样。开悟前要,开悟后也要。有些很有功夫的人,如开悟前就行头陀(即苦行),可以夜不倒单的话,那么开悟后依旧可以夜不倒单(只打坐,不睡觉的意思)。

第13问:很多人说现在是末法时代,还会有人开悟吗?

答:有。解悟和证悟的人一直都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

第14问:普通人(即未开悟)可以判断别人开悟吗?

答:不能。只有已开悟的人,才能判断别人是否开悟。而且一般都是证悟程度高的人(过来人)来印证刚开悟的人。稳妥起见,一般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已经开悟,也应该去找可靠的过来人去印证。不过呢,有些道场非常严格,是不印可只是解悟的人,只印可证悟的人。所以如果还是解悟,就请继续努力。或者找一些不那么严格的道场,他们也会印可解悟的人。也可以参考下禅宗的经典和公案,里面很多这类印可的故事。如果开悟后,看到类似的公案就很容易明白他们在说什么了。

《圣严法师教默照禅》里面说:「圆悟克勤禅师说过,古代把关很紧的祖师,印可他人见性开悟,那个印是金刚印;但是现在很多老师给的印,是用冬瓜做的「冬瓜印」;我则形容,目前有更多的印是「豆腐印」。」

第15问:开悟后就解脱了吗?断轮回了吗?

答:不一定。如果只是解悟,但没有证悟。且如前面介绍的一样,在临终时,没有升起正见的话,境界现前,哪怕不被烦恼所转 —— 一旦被烦恼所转的话,必定再次投生六道,继续轮回。所以《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中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3]

但如果能够证悟,则可以断轮回了,虽然初级的证悟还会投生人道或天道,但必定会解脱,所以也称之为圣人了。到了阿罗汉和佛,都是已证涅槃的果位,不会再有任何的投生了。而等地菩萨则是已断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可以体会的,寿命和形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愿力成就了。

第16问:开悟后还会退转吗?

答:分层次,如果是解悟,很容易退转,甚至很容易再陷入轮回,所以前面反复提到了净土的方便,往生净土则可以获得不退转。如果是证悟,哪怕是初级的,也可以断轮回了,只会有几次的投生而已。虽然有说法说阿罗汉也会退转[4],这里暂不展开了;其实退转约等于会继续轮回,退得越多,陷入轮回越深。

第17问:开悟后的人会有神通吗?

答:不一定。开悟前,如果没有神通,开悟后,也不会立即有。如果开悟前就有神通,开悟后神通也不会消失。证悟后的人,如果想要修习禅定,非常容易入定,并能在定中自然开发出神通来。解悟后的人,也是如此,只是入定比证悟的人要难一些,因为烦恼的现行力会阻碍入定。

但即使是最低的解悟,比起未解悟前的样子,肯定更容易入定,修行速度也会快很多。《教观纲宗》:“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楞严经》:“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这里的圆通,圆根即是开悟,也同样有很多层次。日劫相倍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只是用小劫来计算,也是1680万年,再乘以一年365天,即是61亿天:1天的比例。这个差距可谓天天天壤之别了。一个天肯定不够,三个天加起来也许够吧。

第18问:开悟后的人还会有喜怒哀乐吗?

答:喜和乐会经常有。怒和哀的程度则取决于开悟的程度,如果仅仅是解悟,或初级的证悟,依旧会有怒和哀,但会比未开悟前少,程度要轻。越高级的证悟,次数越少,程度越轻,乃至为完全没有。但喜和乐,则会一直有,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稳定。

那么这个喜乐有多么乐呢?有说世俗的乐,以男女之乐为最,而体会过禅定的人都说,禅定的乐就比男女之乐还乐。而证悟的乐又要比禅定快乐很多,所以证悟的乐真的是难以想象的了。而且,世俗的乐,往往不能长久,比如男女之乐,如果一天来个七八次,则会苦不堪言;任何一种世俗的乐都是如此,所以有钱人才会经常变换玩乐的方式,直到筋疲力竭或者无聊透顶。而证悟的乐,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长久地保持。😄😄

第19问:开悟后就是万能的吗?

答:不是。佛陀都不是万能的,何况级别更低的证悟和解悟呢。无论是圣人还是凡夫,都要遵循因缘法,有为法来做事情。通常大家以为的“万能、超能”其实也是对“神通”的内容不太了解,笼统地来说,就变成了“万能,超能”等等。

最后

祝所有人都能早日解悟,证悟,早证菩提,时时做主,自由自在。
愚夫合十。

參考:

[1] 《动中禅遇上观呼吸 - 空堂禅师》声闻果表解

[2]《圣严法师教默照禅》 :「所谓见性,实际上是自我中心的脱落。」法鼓全集2020纪念版(第4辑第16册,页173)。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6-017

[3] 《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4] 阿罗汉是否退转,从部派佛教时期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话题,南传上座部和经部认为不会退转。而说一切有部(和大乘佛教关系非常密切)则认为会退转。《杂阿含第1091经》、《相应部第四相应第23经》、《别译杂阿含第30经》里面记载了瞿低迦尊者六次从阿罗汉退转,又第七次证得阿罗汉果的事迹。

写于 June 3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