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開悟的常見誤解以及開悟的層次

圖片來源:繼程法師

神通與開悟的誤解

第1問:開天眼了就是開悟嗎?

答:不是。無論是報得天眼,還是修得天眼,都不是開悟。報得天眼,即一些人出生後,或經曆一些事情後,有了天眼,俗稱陰陽眼。也有人在禪修(主要指打坐)中開啓了天眼。無論哪種形式獲得的天眼,和開悟都冇有直接聯係。

第2問:有他心通了就是開悟嗎?

答:不是。他心通也有報的和修得,方式同上,但都不是開悟。

第3問:有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了就是開悟嗎?

答:不是。解釋同上。

第4問:有神通的人就是開悟者嗎?

答:不是。一般的神通都涵蓋在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之內了。神通不等於開悟,無論哪種神通,報得或修得,都不直接等於開悟。

入定與開悟的誤解

第5問:能入定了就是開悟嗎?

答:不是。禪定分為:正定和邪定。正定都不等於開悟,何況邪定。

第6問:打坐時,有很多神奇的體驗,如身體消失了,聞到異味了,看到一些神奇的景象了,甚至看到鬼神和佛菩薩了,這些是開悟嗎?

答:都不是。把打坐時遇到的一切境界當做幻境是最安全和穩妥的。如果只是見到佛菩薩,但是冇有跟你講話,情況還稍微好點。如果有跟你講話,則要非常謹慎,一定要用佛法的根本原則(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檢驗,否則見到的佛菩薩也可能是鬼神變化的。建議多看一些禪師和禪宗的公案,看看禪師們遇到“顯現”的佛菩薩們的態度。(淨土宗行者在臨終時見到佛菩薩的景象,也必須對照淨土宗的經典才行。比如說,明明是念誦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結果來的其他佛和其他菩薩,則不一定是真的。)

第7問:修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就是開悟嗎?

答:不是。外道也可以修到四禪。四禪八定是共外道的,佛教把其他宗教統稱外道,尤其是指心外求法的其他宗教,即使是佛教內部,也有因為對佛法的理解上的不足,而在心外求法,也可以稱之為“外道”了。這裏的意思是說,其他宗教的人也可以獲得四禪八定,即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獨有的禪定。

其他誤解

第8問:開悟是一種神秘體驗嗎?

答:不是。可以參考禪宗的很多公案,都是吃喝茶吃飯做農活,都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而且禪宗的特點是,越樸素越真實,越是造作,離悟越遠。再者,很多神秘的體驗大多可以歸結於前面提到的五種神通內,可能只是對神通的表現形式不太了解,只好用“神秘”一詞籠統帶過。

第9問:必須打坐(或誦經,誦咒,念佛等等)才能開悟?

答:不是。有打坐時開悟的,也有不打坐時開悟的。參考禪宗公案,各種場合下開悟的例子都有。但是打坐可以幫助安頓身心,為開悟提供了更好的前提。其他修行方法也是如此。

第10問:如果可以這樣,可以那樣,就是開悟嗎?

答:都不是。開悟不直接等於任何有為法,因緣法。這裏的“可以這樣”,“可以那樣”可以代指一切具體的事物,具象的事物。比如有人說,吃大便好像吃飯一樣。某行為藝術家還表演過吃大便呢,日本還有黃金餐(吃大便),以前還有人喝過不少童子尿,甚至是在絕境求生的情況下喝尿等等,這些當然不是開悟了,有些甚至和佛法都冇有直接關係了。因為有太多這類奇奇怪怪的說法了,暫不一一列舉了,但道理是一樣的。

什麼是真正的開悟?

最早的開悟應該只有一種,即是證悟,即是見道,甚至是最高級的證悟,徹底證悟我空,法空,空空。但後來因為禪宗的流行,以及禪修的日常化,普及化,大衆化。對於開悟的說法衆說紛紜,有的模糊,有的籠統,門檻也越降越低,但只要是正信的佛法,必定是有一條底線的。本文嘗試梳理有關開悟的誤解,以及按照結構和層次的方式做些梳理。整理了一個圖表如下。

世間的感悟、領悟、體悟

在圖中把開悟分了七個層次,從下至上,最底下的一層標記為 0 層,原因是這層的“開悟”和佛法上的開悟冇有直接關係,要麼是一些非佛教徒的人對於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上的突然領悟。比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是很多初為父母的人最大的“感悟”。比如是做數學題,苦思冥想很久都不懂,突然遇到一個厲害的老師講解了一番,突然就“領悟”了這種題的解法,並且能夠觸類旁通。這種情況無非是因為大衆受到了佛學上的影響,把這些原本是修道人的專業詞匯,用到普通生活當中了,但這和真正的開悟並無關聯,僅僅能說明佛學對於大衆的影響了。

當然,對於佛教徒來說,也可能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有一些心得體會,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然後再思維佛法的時候,突然對一些佛理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比如無常,因果,緣起等等。這種情況當然是修行上的進步,但和開悟依然還有距離。

因為和開悟的關係不夠直接,所以把這一層 —— 世間的感悟、領悟、體悟 —— 標記為 0 層 。

解悟 —— 最低層次的開悟

這應該是佛法上最低層次的開悟了,那麼這個開悟具體是指什麼內容呢?—— 即是對於空性的正確理解。可以參考前文《理解空、有(空性)是打開大乘佛學的金鎖匙》,佛性,自性,空性,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本文提供了一種理解的思路,供仁者參考。

空性是大乘佛法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而大乘的三大體係:中觀、唯識和如來藏(法性)都是對於空性的完整闡述,只是側重點會有所不同而已,但本質都是一緻的。

對此有興趣的佛友們不妨選擇三者中的任何一個深入下去,即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某一個,也可以根據自己周邊的佛友一起學習和討論某一個。一旦對於任何一個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之後,再看另外兩個都會容易得的多,畢竟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各個體係的出發點和闡述方式不同,但終點畢竟是一緻的。

嚴格說來,應該是99%是一緻的,各個體係之間還是會存在少許的差異,這些少許的差異是各體係在發展和傳播過程中的方便法,畢竟在言語表達上的究竟不究竟,了義不了義都是還是方便法。真正的空性、勝義諦、無為法是不二的,即不會有任何的二元對立,究竟 vs 不究竟,了義 vs 不了義其實還是有對立,而更進一步的對勝義諦的理解,則是以完全超越性的姿態展示了,如勝義勝義諦,用一個勝義已經不足以表達,所以才用兩個勝義勝義或離言勝義來強調了。

圖:星雲大師整理的《三論宗》的四重二諦,請參考: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6837

這就是為何會有各種四重二諦的說法了,上圖是三論宗的例子,還有其他宗的版本,但個人覺得四重二諦的表達過於學術和嚴格,難以理解和記憶,因此想要簡化一下,歸納於兩層即可:

第一層

  • 有 —— 因緣有,現象有,暫時有,假有,世俗諦
  • 空 —— 自性空,畢竟空,不可得空,勝義諦

第二層

  • 空有不二,或空空,或離言絕慮,勝義勝義諦

為何是最低層次?

因為雖然對於空性有正確的理解,但是力度不夠,深度不夠,因此還不能斷煩惱。這裏並不是說有一個實有的“煩惱”可斷,“實有”的定義請參考前面的理解空性的文章。而是說因為對於“煩惱”的種子和習氣還在,遇到境界時,還會起煩惱。

而起了煩惱以後,取決於“覺照”的迅速程度,對於非常有修行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在煩惱起來的第二念起覺照到煩惱,然後就看破它,不會再隨煩惱而轉。

對於修行得比較好的人來說,則要到很多很多念以後,才能覺照到,但必定還在第六識的意識以內,即能夠覺照到,此時只有“意業”,即不會再隨煩惱轉,不會通過語言表達出煩惱,不會有四種“口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不會通過身體表達出煩惱,因此就不會“身業”(殺,盜,淫)。

再其次的修行人則會在身業,口業的現行當中“覺照”,前面的身業和口業的現行已經發生,但不會再繼續進行下去。比如惡口,罵了幾句之後即“覺照”到,然後就不會再罵了。

稍差的修行人,則要到完全的現行過後,即事後才“覺照”到。比如晚上睡覺時,才反省到白天時的煩惱,不該和辱罵某人,不該吵架等等。然後依靠正知,正見後,必定會有懺悔的想法,從而希望下次不再如此。

所以這裏把“解悟”的情況歸納為最低的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這裏的行者還會有煩惱,尤其是指“不正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相關的煩惱,以及和猛烈的“貪嗔癡”相關的煩惱。而且因為定力的不足,察覺的迅速程度不夠,所以還會處在煩惱當中。但只要持續地練習禪定和覺照的功夫,相信不久即可達到下一個層次 —— 證悟。

證悟

從第二個層次以上都屬於證悟 —— 只要證悟的人,必定是聖人,必定有對應的聖果位。

我空(初級)

即聲聞乘的初果——須陀洹果[1],已經斷除了五種“不正見”,並且斷除了猛烈的“貪嗔癡”。即已經脫落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2]。

我空,法空(初級)

即菩薩道中的登地菩薩,“我空”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法空”,即不會執著於任何外境的法了,內境的法在“我空”時已破除。

我空(最高級)

聲聞乘的最高級,即徹底地證悟我空,徹底地斷除了“貪嗔癡”,成就了涅槃,無我,無學 —— 阿羅漢果[1]。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把阿羅漢果放到等地菩薩之上,因為通俗來說,菩薩道是在聲聞乘(解脫道)之上的。這是因為這裏僅僅從斷除我空和法空的程度來說的,七地以前的菩薩還有俱生煩惱引起的現行,而阿羅漢已經斷除了俱生我執了,但還有俱生法執。而菩薩是我執和法執同步斷除,通常的對比當中,都是把八地菩薩和阿羅漢進行比較。

我空,法空(高級)

即八地菩薩的境界。因為八地以上的菩薩已經完全斷除了煩惱的現行,只有俱生我執和法執的部分,但非常微細,不會再起任何煩惱。待到成佛前的一剎那,俱生我執和法執才會徹底斷除。

我空,法空(最高級)

即是佛果。已斷除了任何的我執和法執了,包括俱生我執、俱生法執。

破三關

即破本參,破重關,破牢關。正如開悟一詞的發展一樣,也是衆說紛紜。但我們可以簡單做一個對照:

  • 破本參(初關):大概可以對照解脫道的證我空,或菩薩道的證我空和法空。如果再寬鬆一些,則可以對照解悟。
  • 破重關(二關):介於初關和三關之間,如果初關當做是解悟,那重關就是第一層證悟。
  • 破牢關(三關):大概可以對照到阿羅漢位,或八地菩薩位。有說六祖大師即證此位。

節選《聖嚴法師教話頭禪》中的一個比喻,描述非常清晰:

“所謂「破本參」,就像自己被關在悶葫蘆裡和葫蘆一起成長,不曾從葫蘆裡頭出來過,不知道葫蘆外的情形究竟是什麼。等到有一天葫蘆從藤上掉落,摔裂一條縫的同時,你從這條縫中見到了一些亮光,但是不久這條裂縫又密合了,雖然你仍是在葫蘆裏冇有出來,但是已經見到葫蘆外的光,這即是「破本參」。”
(我的註解(下同):所以我們每個未證悟的凡夫都是葫蘆娃😄)

“這道光是譬喻佛性或空性。見到光的這一瞬間,是自我中心的煩惱、分別都中斷了、脫落了,也就是已經知道了離開自我中心或自我執著的情況。”
(註解:這就是第一層證悟的體驗,即初果位或見道位)

“雖然離開的時間不長就又回來了,但是知道葫蘆外面是有光的,從此以後,修行的信心會非常堅固,對修行不會起退心,並且對於何謂「煩惱」、何謂「自我」認識得更深。雖然遇到大沖擊時,仍然會有煩惱,但是終究會回到方法上,更懂得以方法來處理煩惱,所以破本參非常有用。”
(註解:這裏提到還會有煩惱的,但證悟後更容易覺察,更容易對治煩惱 —— 這也是“悟後起修”的意思)

“破本參之後,葫蘆縫又會合起來,所以還是要持續參話頭,將葫蘆縫繼續沖開,多次之後,也許裂縫會愈來愈大,或是會在許多地方出現裂縫,這叫作「破重關」。無論是第一層的破本參,或是第二層的破重關,都是用同一句話頭。”
(註解:這裏提到的證悟不只是一次體驗,而是後續不斷地會有這樣的體驗出現 —— 這也是“有功用道”和“保任”的意思。)

“大悟就像將整塊冰一敲為二,小悟就像分裂開許多冰塊,再一塊塊地鎚碎。因為冰塊若是不持續鎚碎,一旦遇到冷空氣,這些敲碎的冰塊又會融合在一起。持續地鎚,鎚到冇有任何冰塊存在為止,也就是重關一重一重地破,破到最後叫作「破牢關」。「牢」是生死的牢獄,牢關是生死關,破牢關就是出離生死、出離三界,從此之後,心不再受到三界所有煩惱的束縛。”
(註解:這裏的大悟應該是說把整塊冰瞬間融化更為貼切。)

證悟的小結

可能有人會問,為何解悟部分寫得如此詳細,到了證悟的部分卻寥寥數語。這是因為“見道位” 是佛法修行中最為關鍵的裏程碑 —— 轉凡成聖。以菩薩道來說,總共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一個阿僧伽劫,即無數無量無比久遠的時間。而第一個阿僧祇劫的裏程碑即是“見道位”,即證悟空性。

圖片:參考前文《轉凡成聖 - 行者路上最重要的指南針和裏程碑》

如果只是解悟,但冇有證悟,又在臨終時被煩惱所轉,則很容易繼續輪回,再次投生以後是否還能獲得學佛的因緣,是否還能解悟都是說不定的事情。

所以大德們才會極其鼓勵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是給所有修行者最好的保險。如果能夠在解悟之後,同時把握臨終的機會,往生淨土,則必定是上品往生,很快就能花開見佛悟無生,馬上就是八地菩薩了,此時還可乘願再來娑婆。如此的話,何愁道業不成,何愁不能度衆。

比開悟更重要的是做主和斷煩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提起禪宗必定離不開開悟,離不開明心見性,衆說紛紜,對此的解釋非常不容易把握。正是如此,愚夫我才不得不去尋找一條簡單的思路,對各種說法做一些簡單的梳理,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理解佛法,也希望給同行道友們提供一點點參考。

禪宗的流行有其非常特殊的因緣,其中最大的因緣莫過於學習教理的睏難(淨土也是如此):(1)首先是過去印刷技術落後,無法像現在這樣普及書籍,再加上歷史上的毀佛滅佛運動,導緻經典非常不容易傳承下去,要麼被毀,要麼丟失。(2)其次是百姓教育水準普遍低下,文盲極其普遍的,完全不識字的人,可能超過80%,達到現在國小國文水準的人,可能都不到5%。如此的背景下,想要深入教理的學習是非常睏難的。

所以禪宗和淨土只有總結出簡單再簡單的教理,一兩句話就行說完了,再總結簡單再簡單的修法,一個兩個就夠了,如一句佛號即可禪又可淨。除此之外,祖師大德們也只是多講故事,希望以此幫助信衆深入理解。(也請佛友留意觀察,是不是禪宗和淨土都非常善於講故事)。

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佛法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也應該隨之變化。因為教育本身也是因緣法,不可能一成不變。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順勢而為,不應該只是簡單地追求“開悟”,或只是“念佛”,而忽視教理的學習。對於自己理解不深,對於他人不能展開講解,邏輯推理,無法使人信服,一不小心還落得個“迷信”的下場,偏離了佛法上真正的“般若(智慧)”。不僅不思進取,甚至固步自封,明明自己不夠努力,卻說他人缺乏學佛因緣。這應該引起當代學佛者們足夠的重視。

因此,比起開悟,我們更應該關註的是做主和斷煩惱。做主和斷煩惱其實是一個意思。覺察煩惱,不被煩惱所轉 —— 即是時時刻刻做主,做自己的主人,不做煩惱的奴仆。而且對於斷煩惱來說,更容易找到相應的教理和其對應,無論是天臺宗還是唯識(或其他完整的教理),定義清楚,次第清晰,非常適合現代的知識分子們去深入學習。

關於開悟後的誤解

第11問:開悟後會立即死掉嗎?

答:不會。有些對佛法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答案是不會。佛經裡面很多阿羅漢和佛陀日常生活的描述。無論哪個乘次的開悟都不會立即死掉,而且證悟的層次越高,越能主動掌握自己的過身時間和方式。很多高僧大德都能預知自己的時日。當然,即使不證悟,但是有神通也是可以預知一些事情的。

第12問:開悟後的人還要吃喝拉撒睡嗎?

答:和開悟前一樣。開悟前要,開悟後也要。有些很有功夫的人,如開悟前就行頭陀(即苦行),可以夜不倒單的話,那麼開悟後依舊可以夜不倒單(只打坐,不睡覺的意思)。

第13問:很多人說現在是末法時代,還會有人開悟嗎?

答:有。解悟和證悟的人一直都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還會有。

第14問:普通人(即未開悟)可以判斷別人開悟嗎?

答:不能。只有已開悟的人,才能判斷別人是否開悟。而且一般都是證悟程度高的人(過來人)來印證剛開悟的人。穩妥起見,一般如果有人覺得自己已經開悟,也應該去找可靠的過來人去印證。不過呢,有些道場非常嚴格,是不印可只是解悟的人,只印可證悟的人。所以如果還是解悟,就請繼續努力。或者找一些不那麼嚴格的道場,他們也會印可解悟的人。也可以參考下禪宗的經典和公案,裡面很多這類印可的故事。如果開悟後,看到類似的公案就很容易明白他們在說什麼了。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裡面說:「圓悟克勤禪師說過,古代把關很緊的祖師,印可他人見性開悟,那個印是金剛印;但是現在很多老師給的印,是用冬瓜做的「冬瓜印」;我則形容,目前有更多的印是「豆腐印」。」

第15問:開悟後就解脫了嗎?斷輪回了嗎?

答:不一定。如果只是解悟,但冇有證悟。且如前面介紹的一樣,在臨終時,冇有升起正見的話,境界現前,哪怕不被煩惱所轉 —— 一旦被煩惱所轉的話,必定再次投生六道,繼續輪回。所以《永明延壽禪淨四料簡》中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3]

但如果能夠證悟,則可以斷輪回了,雖然初級的證悟還會投生人道或天道,但必定會解脫,所以也稱之為聖人了。到了阿羅漢和佛,都是已證涅槃的果位,不會再有任何的投生了。而等地菩薩則是已斷分段生死,但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可以體會的,壽命和形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願力成就了。

第16問:開悟後還會退轉嗎?

答:分層次,如果是解悟,很容易退轉,甚至很容易再陷入輪回,所以前面反複提到了淨土的方便,往生淨土則可以獲得不退轉。如果是證悟,哪怕是初級的,也可以斷輪回了,只會有幾次的投生而已。雖然有說法說阿羅漢也會退轉[4],這裏暫不展開了;其實退轉約等於會繼續輪回,退得越多,陷入輪回越深。

第17問:開悟後的人會有神通嗎?

答:不一定。開悟前,如果冇有神通,開悟後,也不會立即有。如果開悟前就有神通,開悟後神通也不會消失。證悟後的人,如果想要修習禪定,非常容易入定,並能在定中自然開發出神通來。解悟後的人,也是如此,只是入定比證悟的人要難一些,因為煩惱的現行力會阻礙入定。

但即使是最低的解悟,比起未解悟前的樣子,肯定更容易入定,修行速度也會快很多。《教觀綱宗》:“未開圓解,不應輒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楞嚴經》:“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這裏的圓通,圓根即是開悟,也同樣有很多層次。日劫相倍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用小劫來計算,也是1680萬年,再乘以一年365天,即是61億天:1天的比例。這個差距可謂天天天壤之別了。一個天肯定不夠,三個天加起來也許夠吧。

第18問:開悟後的人還會有喜怒哀樂嗎?

答:喜和樂會經常有。怒和哀的程度則取決於開悟的程度,如果僅僅是解悟,或初級的證悟,依舊會有怒和哀,但會比未開悟前少,程度要輕。越高級的證悟,次數越少,程度越輕,乃至為完全冇有。但喜和樂,則會一直有,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穩定。

那麼這個喜樂有多麼樂呢?有說世俗的樂,以男女之樂為最,而體會過禪定的人都說,禪定的樂就比男女之樂還樂。而證悟的樂又要比禪定快樂很多,所以證悟的樂真的是難以想象的了。而且,世俗的樂,往往不能長久,比如男女之樂,如果一天來個七八次,則會苦不堪言;任何一種世俗的樂都是如此,所以有錢人才會經常變換玩樂的方式,直到筋疲力竭或者無聊透頂。而證悟的樂,冇有任何副作用,可以長久地保持。😄😄

第19問:開悟後就是萬能的嗎?

答:不是。佛陀都不是萬能的,何況級別更低的證悟和解悟呢。無論是聖人還是凡夫,都要遵循因緣法,有為法來做事情。通常大家以為的“萬能、超能”其實也是對“神通”的內容不太了解,籠統地來說,就變成了“萬能,超能”等等。

最後

祝所有人都能早日解悟,證悟,早證菩提,時時做主,自由自在。
愚夫合十。

參考:

[1] 《動中禪遇上觀呼吸 - 空堂禪師》聲聞果表解

[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所謂見性,實際上是自我中心的脫落。」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4輯第16冊,頁173)。取自:https://ddc.shengyen.org/?doc=04-16-017

[3] 《永明延壽禪淨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仟生,冇個人依怙。

[4] 阿羅漢是否退轉,從部派佛教時期就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話題,南傳上座部和經部認為不會退轉。而說一切有部(和大乘佛教關係非常密切)則認為會退轉。《雜阿含第1091經》、《相應部第四相應第23經》、《別譯雜阿含第30經》裡面記載了瞿低迦尊者六次從阿羅漢退轉,又第七次證得阿羅漢果的事跡。

写于 June 3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