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總結下《華嚴經》中的十地菩薩 | 菩薩階位有不同的標準

背景

一起讀華嚴的活動

我於今年2023年5月份組織了一次讀經的活動,活動的名字是一起讀華嚴經。該活動目前還在進行中。不過已經有人讀完,有人還在繼續讀。在群裡大家分享閱讀進度,相互鼓勵。也歡迎交流閱讀時遇到的問題和心得。

【活動】歡迎一起來讀《華嚴經》——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https://mp.weixin.qq.com/s/exPab92Lk-YvBw9lcWdyiA

十地菩薩的標準是非常不同的

對於菩薩的階位,以及每個階位的標準在不同的經典和宗派中,說法非常不同。通常的說法是,初地菩薩都是證悟的成就者,而證悟的內容大多基本都是空性,佛性,真如等。初地到十地,是成佛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到了十地,雖然還有等覺和妙覺的階位,但在很多程度上,都已經和佛果非常接近了,類似十四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

《華嚴經》中的十地菩薩

那麼《華嚴經》(八十卷版本)中的菩薩十地又有什麼樣的說明呢?這部分內容就在《華嚴經》中的十地品,從卷34到卷39。

卷34的開頭是金剛藏菩薩說: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智地?佛子!菩薩摩訶薩智地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我亦如是說。何等為十?

一者歡喜地,
二者離垢地,
三者發光地,
四者焰慧地,
五者難勝地,
六者現前地,
七者遠行地,
八者不動地,
九者善慧地,
十者法雲地。

佛子!此菩薩十地,三世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土,其中如來不說此十地者。何以故?此是菩薩摩訶薩向菩提最上道,亦是清淨法光明門,所謂:分別演說菩薩諸地。佛子!此處不可思議,所謂諸菩薩隨證智。」

先總結一下十地菩薩的證悟(指狹義的證悟:四聖諦,十二因緣,般若等)和修行。備註下,“主要修行”的意思,經文中都有包括一句“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意思其他波羅蜜或善法,並非不修,而只是和“主要修行”對比起來,沒有那麼多,不是“主要的”而已。

證悟和主要修行
初地 歡喜地 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
二地 離垢地 四攝中愛語偏多;
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
三地 發光地 四攝中利行偏多;
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
四地 焰慧地 修行三十七道品;
四攝中同事偏多;
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
五地 難勝地 四聖諦
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
六地 現前地 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十二因緣;
般若波羅蜜(空性);
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
七地 遠行地 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
八地 不動地 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
九地 善慧地 四無礙智
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
十地 法雲地 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

下面再分別介紹華嚴經的十地菩薩。第十地菩薩後的總結,有使用比喻的方式敘述十大菩薩的區別。後續可以跳過去先看下。

第一地(初地):歡喜地

為什麼叫歡喜地?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念諸佛故生歡喜,念諸佛法故生歡喜,念諸菩薩故生歡喜,念諸菩薩行故生歡喜,念清淨諸波羅蜜故生歡喜,念諸菩薩地殊勝故生歡喜,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復作是念:『我轉離一切世間境界故生歡喜,親近一切佛故生歡喜,遠離凡夫地故生歡喜,近智能地故生歡喜,永斷一切惡趣故生歡喜,與一切眾生作依止處故生歡喜,見一切如來故生歡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歡喜,入一切菩薩平等性中故生歡喜,遠離一切怖畏毛豎等事故生歡喜。

比喻

佛子!譬如商主善知方便,欲將諸商人往詣大城,未發之時,先問道中功德過失,及住止之處安危可不,然後具道資糧,作所應作。佛子!彼大商主雖未發足,能知道中所有一切安危之事,善以智能籌量觀察,備其所須令無乏少,將諸商眾乃至安隱到彼大城,身及眾人悉免憂患。佛子!菩薩商主亦復如是,住於初地,善知諸地障對治,乃至善知一切菩薩地清淨,轉入如來地,然後乃具福智資糧,將一切眾生經生死曠野險難之處,安隱得至薩婆若城,身及眾生不經患難。是故,菩薩常應匪懈勤修諸地殊勝淨業,乃至趣入如來智地。

如何成為初地菩薩?

佛子!若有眾生深種善根,善修諸行,善集助道,善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為善知識,善攝善清淨深心,立廣大志,生廣大解,慈悲現前,為求佛智故,…。佛子!菩薩始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無能說其種族過失,離世間趣,入出世道,得菩薩法,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於如來種中決定當得無上菩提。菩薩住如是法,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相應故。

初地菩薩有哪些成就(或表現)?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成就多歡喜、多淨信、多愛樂、多適悅、多欣慶、多踴躍、多勇猛、多無鬥諍、多無惱害、多無瞋恨。
此菩薩得歡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遠離,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離。
佛子!菩薩發如是大願已,則得利益心、柔軟心、隨順心、寂靜心、調伏心、寂滅心、謙下心、潤澤心、不動心、不濁心。
佛子!菩薩如是成就十種淨諸地法,所謂:信、悲、慈、舍、無有疲厭、知諸經論、善解世法、慚愧、堅固力、供養諸佛依教修行。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眾生,善除眾生慳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

初地菩薩如何修行?

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
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
佛子!此菩薩以大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沮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
佛子!菩薩摩訶薩隨順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時,於一切物無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
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總結

要成為初地菩薩,這裡說是已經修行了很久,善根很大的菩薩。然後發心成佛。在發心成佛的時候,就成為初地菩薩了。成為初地菩薩後,非常歡喜,所以叫做歡喜地。然後會繼續修行,包括繼續修行善根,繼續發願等。在六波羅蜜中,以修行佈施波羅蜜為主。特別強調了,並非不修其他五波羅蜜,只是以佈施為主。

這裡並沒有提到需要證悟,例如四聖諦,十二因緣,空性等等。

第二地:離垢地

比喻

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復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佈施、持戒清淨滿足。

如何成為二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二地菩薩有哪些成就(或表現)?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
性不偷盜,菩薩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
性不邪婬,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
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
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
性不惡口
性不綺語
性離瞋恚
又離邪見

因為初地菩薩修行佈施,貪心已經對治了,所以上面只列了十善業道中的九個,沒有列無貪心。因為有貪心,就會障礙佈施。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於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

二地菩薩如何修行?

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總結

一般的說法是,初地菩薩菩薩要圓滿布施波羅蜜,然後就可以成為二地菩薩。這裡是說,初地菩薩,要以十種深心,就可以進入二地。而二地菩薩的修行,是以愛語和持戒偏多,四攝中的其他,和六波羅蜜中的其他五個,也並非不修,會隨力隨分而修。

這裡同樣沒有提到需要證悟,例如四聖諦,十二因緣,空性等等。

第三地:發光地

如何成為三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淨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何等為十?所謂:清淨心、安住心、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菩薩以是十心,得入第三地。

三地菩薩有何成就(或表現)?

佛子!此菩薩心隨於慈,廣大無量不二,無怨無對,無障無惱,遍至一切處,盡法界、虛空界,遍一切世間;住悲、喜、舍亦復如是。
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
此菩薩天耳清淨過於人耳,悉聞人、天若近若遠所有音聲,乃至蚊蚋、虻蠅等聲亦悉能聞。
此菩薩以他心智,如實而知他眾生心。
此菩薩念知無量宿命差別。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佛子!是名菩薩第三發光地。菩薩住此地,多作三十三天王,能以方便,令諸眾生舍離貪慾。

三地菩薩如何修行?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離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住第三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住第四禪;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住虛空無邊處;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

此菩薩於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總結

二地菩薩以十種深心可以成為三地菩薩。成為三地菩薩後,菩薩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這個並不是證悟實相,後面會說),然後修行四禪八定。在四攝中修行利行為主,十波羅蜜中修行忍辱波羅蜜為主,其他也修,隨力隨分。

這裡同樣沒有提到需要證悟,例如四聖諦,十二因緣,空性等等。

第四地:焰慧地

如何成為四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第三地善清淨已,欲入第四焰慧地,當修行十法明門。何等為十?所謂觀察眾生界、觀察法界、觀察世界、觀察虛空界、觀察識界、觀察欲界、觀察色界、觀察無色界、觀察廣心信解界、觀察大心信解界。菩薩以此十法明門,得入第四焰慧地。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則能以十種智成熟法故,得彼內法,生如來家。

四地菩薩有何成就(或表現)?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眾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

四地菩薩如何修行?

修行四念處

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
觀內身循身觀, 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外身循身觀, 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觀內外身循身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如是,觀內受、外受、內外受循受觀,觀內心、外心、內外心循心觀,觀內法、外法、內外法循法觀,勤勇念知,除世間貪憂。

修行四正勤

複次,此菩薩未生諸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
已生諸惡不善法為斷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斷;
未生諸善法為生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已生諸善法為住不失故,修令增廣故,欲生勤精進發心正行。

修行四神足

複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精進定、心定、觀定斷行,成就神足,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五根

複次,此菩薩修行信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五力

複次,此菩薩修行信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七菩提分

複次,此菩薩修行念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八正道

複次,此菩薩修行正見,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修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舍。

總和起來就是三十七道品

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慧,修習於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潤澤心、柔軟心、調順心、利益安樂心、無雜染心、求上上勝法心、求殊勝智能心、救一切世間心、恭敬尊德無違教命心、隨所聞法皆善修行心。>

此菩薩於四攝中,同事偏多;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總結

三地菩薩以十種深心可以成為四地菩薩。成為四地菩薩後,菩薩修行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的內容和聲聞乘是相通的,但是最終的目的和聲聞是不同的,經中所說“迴向於舍”。在四攝中修行同事為主,十波羅蜜中精進波羅蜜為主,其他也修,隨力隨分。

這裡雖然有修行三十七道品,但同樣沒有提到需要證悟,例如四聖諦,十二因緣,空性等等。

第五地:難勝地

如何成為五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第四地所行道善圓滿已,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何等為十?所謂:
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
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
現在佛法平等清淨心、
戒平等清淨心、
心平等清淨心、
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
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
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
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
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
菩薩摩訶薩以此十種平等清淨心,得入菩薩第五地。

五地菩薩有何成就和表現?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滅道聖諦,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智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諦智已,如實知一切有為法虛妄、詐偽、誑惑愚夫。

佛子!菩薩住是難勝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五難勝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陀天王,於諸眾生所作自在,摧伏一切外道邪見,能令眾生住實諦中。

五地菩薩如何修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本、算數、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鹹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幹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妓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葯,凡所佈列,鹹得其宜;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處,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凶,身相休咎,鹹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餘一切世間之事,但於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鹹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總結

四地菩薩以十種清淨心(前幾地是深心)可以成為五地菩薩。成為五地菩薩後,菩薩如實知“四聖諦”和其他各種“諦智”。修行世間法裡面的各種知識(天文地理,琴棋書畫,望聞問切…等等,就沒有一種不學習的)。十波羅蜜中禪波羅蜜為主,其他也修,隨力隨分。

這裡提及“如實知”四聖諦。但沒有十二因緣,空性,般若等。

第六地:現前地

如何成為六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成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六地菩薩有何成就和表現?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

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經文在第七地中。)

六地菩薩如何修行?

順觀十二因緣

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暗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嘆,眾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

逆順觀十二因緣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舍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

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般若波羅蜜

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患,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恆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

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餘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總結

五地菩薩觀十種平等法可以成為六地菩薩。六地菩薩,修行十二因緣,獲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以及般若波羅蜜(空性)。同時,前面特意強調了,還“未得無生法忍”。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其他的並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第七地:遠行地

如何成為七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七地菩薩有何成就和表現?

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能,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

七地菩薩如何修行?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能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舍;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如是想念。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餘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總結一:前七地中的菩提分法差別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

總結二:七八地菩薩的核心差別:有功用行,無功用行

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能乃能得過。

總結三:入而不證

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總結四:自力超越二乘

初地菩薩超過二乘是因為種性,例如嬰兒王子高於大臣。七地菩薩超過二乘是因為自力。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能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第八地:不動地

為什麼叫不動地?

佛子!此菩薩智地名為:不動地,無能沮壞故;名為:不轉地,智能無退故;名為:難得地,一切世間無能測故;名為:童真地,離一切過失故;名為:生地,隨樂自在故;名為:成地,更無所作故;名為:究竟地,智能決定故;名為:變化地,隨願成就故;名為:力持地,他不能動故;名為:無功用地,先已成就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入佛境界,佛功德照,順佛威儀,佛境現前,常為如來之所護念,梵、釋、四王、金剛力士常隨侍衛,恆不捨離諸大三昧,能現無量諸身差別,於一一身有大勢力,報得神通三昧自在,隨有可化眾生之處示成正覺。佛子!菩薩如是入大乘會,獲大神通,放大光明,入無礙法界,知世界差別,示現一切諸大功德,隨意自在,善能通達前際,後際,普伏一切魔邪之道,深入如來所行境界,於無量國土修菩薩行,以能獲得不退轉法,是故說名:住不動地。

如何成為八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清淨諸道,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常念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能,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八地菩薩有何成就和表現?

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現前。

此菩薩摩訶薩,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現起,況復起於世間之心!

佛子!菩薩住此第八地,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

佛子!此菩薩復起智明,教化眾生。

佛子!此菩薩遠離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

此菩薩如是入已,如是成就已,得畢竟無過失身業、無過失語業、無過失意業。

佛子!菩薩住此不動地已,以三昧力,常得現見無量諸佛,恆不捨離承事供養。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最勝自在,善說諸義,能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波羅蜜道

八地菩薩如何修行?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願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特別說明:諸佛勸誡不入涅槃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

佛子!此地菩薩本願力故,諸佛世尊親現其前與如來智,令其得入法流門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忍第一,順諸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無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復放舍於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能之門。又善男子!此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為如來,一切二乘亦能得此無分別法。又善男子!汝觀我等身相無量,智能無量,國土無量,方便無量,光明無量,清淨音聲亦無有量;汝今宜應成就此事。又善男子!汝今適得此一法明,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善男子!如來法明,無量入,無量作,無量轉,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可得知;汝應修行,成就此法。又善男子!汝觀十方無量國土、無量眾生、無量法、種種差別,悉應如實通達其事。

第九地:善慧地

如何成為九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無量智思量觀察,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能,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九地菩薩有何成就和表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

佛子!此菩薩善能演說聲聞乘法、獨覺乘法、菩薩乘法、如來地法;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佛子!菩薩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無礙智,得如來妙法藏,作大法師,得義陀羅尼、法陀羅尼、智陀羅尼、光照陀羅尼、善慧陀羅尼、眾財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無礙門陀羅尼、無邊際陀羅尼、種種義陀羅尼,如是等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得圓滿,以百萬阿僧祇善巧音聲辯才門而演說法。

佛子!菩薩住此第九地,晝夜專勤更無餘念,唯入佛境界親近如來,入諸菩薩甚深解脫,常在三昧,恆見諸佛,未曾舍離。

九地菩薩如何修行?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力波羅蜜最勝;餘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

修行四無礙智

佛子!菩薩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師,具法師行,善能守護如來法藏,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舍離。何等為四,所謂: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第十地:法雲地

如何成為十地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能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能,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佛子!是名:菩薩受大智職。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能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十地菩薩有何成就和表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智能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如是等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法雲地,如實知欲界集、色界集、無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為界集、無為界集、眾生界集、識界集、虛空界集、涅槃界集。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地,即得菩薩不思議解脫、無障礙解脫、淨觀察解脫、普照明解脫、如來藏解脫、隨順無礙輪解脫、通達三世解脫、法界藏解脫、光明輪解脫、無餘境界解脫;此十為首,有無量百千阿僧祇解脫門,皆於此第十地中得。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通達如是智能,隨順無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十方無量諸佛所有無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頃皆能安、能受、能攝、能持。

佛子!此地菩薩智能明達,神通自在。

佛子!此菩薩住如是智能,不異如來身、語、意業,不捨菩薩諸三昧力,於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種供養之具而為供養。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十法雲地;若廣說者,假使無量阿僧祇劫亦不能盡。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酰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

十地菩薩如何修行?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智波羅蜜最為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行。

總結:用比喻說明十大菩薩

大山王比喻

佛子!菩薩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別,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為十?所謂:

  1. 雪山王、
  2. 香山王、
  3. 鞞陀梨山王、
  4. 神仙山王、
  5. 由幹陀山王、
  6. 馬耳山王、
  7. 尼民陀羅山王、
  8. 斫羯羅山王、
  9. 計都末底山王、
  10. 須彌盧山王。
  1.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藥草鹹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歡喜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經書、技藝、文頌、呪術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2. 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諸香鹹集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離垢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戒行、威儀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3. 佛子!如鞞陀梨山王,純寶所成,一切眾寶鹹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發光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禪定神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4. 佛子!如神仙山王,純寶所成,五通神仙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焰慧地亦復如是,一切道中殊勝智能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5. 佛子!如由幹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夜叉大神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難勝地亦復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6. 佛子!如馬耳山王,純寶所成,一切諸果鹹在其中,取不可盡;菩薩所住現前地亦復如是,入緣起理聲聞果證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7. 如尼民陀羅山王,純寶所成,大力龍神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遠行地亦復如是,方便智能獨覺果證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8. 如斫羯羅山王,純寶所成,諸自在眾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不動地亦復如是,一切菩薩自在行差別世界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9. 如計都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善慧地亦復如是,一切世間生滅智行鹹在其中,說不可盡。
  10. 如須彌盧山王,純寶所成,大威德諸天鹹住其中,無有窮盡;菩薩所住法雲地亦復如是,如來力、無畏、不共法、一切佛事鹹在其中,問答宣說不可窮盡。

十大海比喻

佛子!此十寶山王,同在大海,差別得名;菩薩十地亦復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別得名。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種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奪。何等為十? 一、次第漸深; 二、不受死屍; 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 四、普同一味; 五、無量珍寶; 六、無能至底; 七、廣大無量; 八、大身所居; 九、潮不過限; 十、普受大雨,無有盈溢。 菩薩行亦復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薩行,不可移奪。何等為十?

  1. 所謂歡喜地,出生大願漸次深故;
  2. 離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
  3. 發光地,舍離世間假名字故;
  4. 焰慧地,與佛功德同一味故;
  5. 難勝地,出生無量方便神通、世間所作眾珍寶故;
  6. 現前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
  7. 遠行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
  8. 不動地,示現廣大莊嚴事故;
  9. 善慧地,得深解脫行於世間,如實而知不過限故;
  10. 法雲地,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

十大寶珠比喻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種性出過眾寶。何等為十?
一者從大海出;
二者巧匠治理;
三者圓滿無缺;
四者清淨離垢;
五者內外明徹;
六者善巧鑽穿;
七者貫以寶縷;
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
九者普放一切種種光明;
十者能隨王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願。
佛子!當知菩薩亦復如是,有十種事出過眾聖。何等為十?
一者發一切智心;
二者持戒頭陀,正行明淨;
三者諸禪三昧,圓滿無缺;
四者道行清白,離諸垢穢;
五者方便神通,內外明徹;
六者緣起智慧,善能鑽穿;
七者貫以種種方便智縷;
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
九者觀眾生行,放聞持光;
十者受佛智職,墮在佛數,能為眾生廣作佛事。

写于 April 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