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学佛的“第一性原理”

学佛的“第一性原理”

Elon Musk 将他的成功归结于对“第一性原理”的运用。Elon Musk 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让大家对“第一性原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启发人们突破传统思维,从问题根源出发,挖掘事物本质,为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提供全新思路与方法。

那么,修学佛法是否也有“第一性原理”呢?答案是肯定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篇短小精炼的经文,出自《杂阿含经》卷九的第249经。

《杂阿含经》第249经

原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诣尊者舍利弗所,语尊者舍利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为解说不?”

舍利弗言:“随仁所问,知者当答。”

尊者阿难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

尊者舍利弗语阿难言:“莫作此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更有余不?’”

阿难又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无有余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难言:“亦复不应作如是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无有余耶?’”

阿难复问尊者舍利弗:“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无余、非有余非无余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难言:“此亦不应作如此问:‘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无余、非有余非无余耶?’”

尊者阿难又问舍利弗:“如尊者所说:‘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亦不应说,无亦不应说,有无亦不应说,非有非无亦不应说。’此语有何义?”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阿难:“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时,二正士展转随喜,各还本处。

白话译文

我听佛这样说:

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阿难尊者来到舍利弗尊者那里,对舍利弗尊者说:“我有些问题想问,你现在有空给我讲解一下吗?”

舍利弗尊者说:“你随便问,我知道的话就回答你。”

阿难尊者就问舍利弗尊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内外界的六种感知)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还有其他东西存在吗?”

舍利弗尊者对阿难尊者说:“不要问这个问题:‘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还有其他东西存在吗?’”

阿难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了吗?”

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难尊者说:“也不应该这样问:‘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了吗?’”

阿难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是有东西存在又不存在,还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阿难尊者说:“这也不应该这样问:‘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是有东西存在又不存在,还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阿难尊者又问舍利弗尊者:“就像尊者你说的:‘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说有东西存在不行,说没有东西存在也不行,说有又没有不行,说非有非无也不行。’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舍利弗对阿难说:“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说还有东西存在,这是虚妄的话。说没有东西存在,这也是虚妄的话。说有又没有东西存在,这还是虚妄的话。说非有非无,同样是虚妄的话要是说六根彻底消除,断了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归于寂灭后,脱离了各种虚妄,达到了涅槃境界,这才是佛陀所说的。

当时,这两位贤德之士相互表示赞同,之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

涅槃是学佛的第一性原理

六根是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或感知系统,即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意(意识对内外境的觉察),它们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产生各种感觉和认知的渠道。

  • 在凡夫阶段,它们是有,还是无?—— 这是虚妄的、没有意义的提问。
  • 在涅槃后,它们是有,还是无?—— 这仍然是虚妄的、没有意义的提问。

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提问呢?什么才是佛陀真正要说的呢?那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可以引发欲望、贪念和烦恼。而学佛和修行的重点是——断除欲望,熄灭贪念、止息烦恼——最终归于寂灭,脱离了各种虚妄——这才是佛陀真正所说的。

所以,六根的有、无不是重要的问题,这些都是哲学家们爱思考的问题,也常常引发了各种争论,但这显然不是佛陀的本意。那么什么是佛陀的本意呢?——认识烦恼并解决烦恼,这才是最重要的。

举一反三

读经之后要能解经,解经之后就能举一反三了。

《杂阿含经》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弟子在听到佛说了很简单的一句话后,就理解了,然后就可以举一反三,或者把佛说的简短的一句话,扩展成一个段落。而能够举一反三和扩展,才是真正理解了佛法。不完全理解的人,就只会“搬书”,只会引用“原文”,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更不会举一反三,自然也就无法扩展了。

第249经,这篇经文用到了“六根”这个概念。

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六触入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其实,保持经文的框架不变,把“六根”替换成其他的佛教概念,也都是同样适用的,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例如,以五蕴代入经文:

五蕴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五蕴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以十二处代入经文:

十二处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十二处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以十八界代入经文:

十八界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十八界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断除欲望中的欲望包括食欲吗?

我们继续扩展。有人可能会问,断除欲望中的欲望包括食欲吗?(或其他欲,原理类似。)

这是一个好问题。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同样要回到学佛的第一性原理——断烦恼。

人活着,总是要吃饭的,佛在世的时候,也是要吃饭的。当然,佛弟子们也是要吃饭的。所以,如果说“食欲”是保持人活着的基本要素,那么,吃饭是需要的,不需要断除食欲。

但是,有“食欲”并不等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佛陀时代,都是托钵乞食的,而且托钵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一天只托钵一次,一次托钵只能按照顺序乞讨七家舍宅,不能嫌贫爱富,也不能嫌富爱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除去对“饮食”的贪欲,以及因为“饮食”而引发的烦恼。

而我们普通人(凡夫),却经常会因为“饮食”而引发烦恼:吃到喜欢的,就把肚子吃得鼓鼓的;遇到不喜欢的,干脆一口都不吃了。这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有了贪爱;因为不喜欢,所以有了嗔恨。这就是烦恼,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情绪”。

总结来说,食欲和满足食欲的吃喝,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是需要的,不属于断除的范围。需要断除的,是因为食欲引发的烦恼(贪嗔痴等)。

用食欲带入经文,也是同样适用的。

食欲尽,离欲、灭、息、没已,有余耶?此则虚言。无余耶?此则虚言。有余无余耶?此则虚言。非有余非无余耶?此则虚言。若言食欲尽,离欲、灭、息、没已,离诸虚伪,得般涅槃,此则佛说。

后记

有、无不仅是哲学家们爱谈论的话题,佛教也有各种宗派,这些宗派有被还归类为空宗和有宗,各有各的经典依据,大家也经常对此争论不休。而且不是近来才有,从佛灭后不久就开始了,说起来都有两千多年了。

其实,以修学佛法来说,空也好、有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认识烦恼,断除烦恼,而且是彻底地断除烦恼。烦恼断除了,该有的还是有,该无的还是无。

就像吃饭一样,成佛前要吃饭,成佛后也要吃饭。吃饭本身是中性,但因为吃饭带来的各种烦恼,是要预防和断除的。

最后,祝大家早断烦恼,早证涅槃。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January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