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当然可以减少烦恼,但减少烦恼的却不一定是佛法
佛法当然可以减少烦恼,但减少烦恼的却不一定是佛法
很多时候,当我们讨论佛法理论时,总会有人说:“佛法是用来断烦恼的,我们应该重点关照自己的烦恼,并使其减少,乃至‘消除’。”
有人这样说,意在引导大家避免过度讨论佛法理论,以免佛法沦为一般知识,而是应该更加注重佛法的实际运用。
但也有人,未能清晰理解佛法与烦恼的关系,误以为能减少烦恼、降伏烦恼的方法便等同于佛法,甚至就是佛教正法。有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略作说明。
首先,阐明减少烦恼、伏住烦恼与断除烦恼三者间的差异。
减少烦恼、伏住烦恼、断除烦恼
- 减少烦恼:指烦恼的数量有所降低。例如,一个人过去一天生气十次,后来减少到一天一次,那么其烦恼便减少了九成。所减少的烦恼,既有可能是被伏住的,也可能是被断除的。下文将分别说明。
- 伏住烦恼:指烦恼暂时不发作,即暂时不起现行。这个“暂时”可长可短:短则几分钟,长则数月、数年,乃至多劫。但之后,此烦恼必会重新现起。
- 断除烦恼:指烦恼被彻底根除,未来再也不会出现。
“伏住烦恼”好比“石头压草”,一旦石头挪开,草依旧会重新生长。或者说,伏住烦恼如同拔草未除根,过一段时间,草还会再次长出来。 而“断除烦恼”,则是连根拔起,草便再也无法生长了。
依据佛法,只要尚未证果(指见道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烦恼实际上只是被暂时伏住。修行方法得当,则伏住的效果更好、时间也更长久而已。
而“未证言证”,在佛法中属于大妄语,会破根本戒。因此,现实中,多数人主要还是在努力减少和降伏烦恼,而非真正断除烦恼。
我们都了解,佛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乃至断除烦恼。 但是,能够减少、降伏烦恼的方法,就一定是佛法吗?就一定是佛教正法吗?
不妨看几个例子:
四禅八定是共外道的
此观点在佛教内可算常识,意指外道修行者亦可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此境界相当高深,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到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每提升一个层次,都必须减少相应的烦恼。到达第八层次——非想非非想处定时,其“烦恼”已极其微少。
外道亦能达到这八个层次,这便说明外道同样可以减少烦恼,将其降至非常细微的程度。然而,佛教依然称其为外道。为何如此?因为他们不懂佛法、不知佛法,或不认同佛法。
(补充一点:依据佛法,修行者当然也可以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若从理论上探讨,即便通过减少烦恼达到了四禅八定,这能证明此人的“见地”(观念)就符合佛法吗?不一定,因为外道同样可以达到。
凡是正信的各类宗教,其实都有安定身心、减少烦恼的作用
佛教对于其他宗教,虽或称之为外道,但却是非常尊重的,也肯定其积极作用,至少会将其归入“人天善法”之列。
换言之,其他宗教的信徒,只要对其信仰虔诚,并依照教义行持,同样可以减少烦恼。反之,若一个宗教对人缺乏积极的安定作用,那么它便难以长久流传,更无法广泛弘扬,甚至可能是邪教。
因此,从减少烦恼的功能来看,世界上各种正信宗教(如基督教、道教等)皆有其效用。那么,这些宗教都是佛教、都是佛法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它们减少烦恼的方法,也未必就是佛法。
(有人可能会说:“‘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实际上是对佛教缺乏基本认知。佛教内部最为警惕的便是各种“附佛外道”。倘若“‘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教又何须警惕那些“附佛外道”呢?!因此,我们不能含糊不清,不明是非。)
“附佛外道”与“民间信仰”亦有减少烦恼的功能
客观而言:
即便是“附佛外道”,虽不为佛教所承认,但它们依旧具有减少烦恼的功能。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道教)并无本质区别。
进一步说,“民间信仰”亦有类似作用。例如,许多沿海地区有拜妈祖、拜关公、拜城隍庙、拜土地公等习俗——这种向神灵祈祷、祈愿以求护佑的做法,在精神层面上,确实能起到安定身心的作用。身心安定之后,烦恼自然也随之减少。
但是,这些“附佛外道”、“民间信仰”是佛法吗?是佛教正法吗?
心理医生
现代社会日益重视心理健康。当出现心理困扰(即烦恼)时,求助于心理医生已相当普遍。心理医生会依据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疏导,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那么,心理医生所使用的方法,就一定是佛法吗?当然不一定。我们不能假设每一位心理医生都通晓佛法,这显然不符合现实。
世间法也可以减少烦恼
世间法,同样可以用来减少烦恼。不妨举一个非常世俗却具体的例子——金钱。世界上仍有许多贫困者、经济拮据者,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诸多烦恼。
与我的朋友、同事、邻居们相比,我家境曾一度较为贫寒,父母为生活所迫,做过不少底层工作。因此,我对贫穷有着深切的直观体悟。
后来,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体会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购置了一件大宗物品,终于不必再低三下四地找人借钱,甚至向兄弟姐妹开口借钱时也会感到难为情——从那以后,我们的经济生活算是走向独立,真正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时,我最大的感慨便是——有钱真好。
是的,无论我学佛多久,修行“多好”,我都不会否认这一点——有钱真好。不仅生活需要钱,弘法也需要钱。资金充足,道场便能建设得更完善,也能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因此,我亦盼望能更富裕些,那样或许便能“专职”学佛、写作,光是想想便觉欣喜。
现实是,我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尚有银行欠款。无法“专职”学佛写作,更无法“专职”修行佛法、实践佛法。而所有这些,都与金钱相关。
虽然我如今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不再像以往贫穷时期那样为金钱发愁——但我仍要说,对世间人而言,拥有一份工作、获得经济收入至关重要。金钱可以有效减少因贫穷而生的诸多烦恼。
回到问题本身:努力赚钱是佛法吗?答案已然明了。
总结
综上所述,减少烦恼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包括世间的金钱、心理疏导,也涵盖一般宗教、民间信仰,乃至“附佛外道”等,都有其一定作用。然而,这些并非等同于佛法。即使是“附佛外道”,即便其中夹杂些许佛法成分,那也是被染污、被混淆的佛法。
当我们在探讨佛教理论,尤其是涉及佛教与外道理论的辨析,以及如何判定法义真伪之时,务必格外小心谨慎。 佛法能够帮助我们觉察并减少烦恼,但能减少烦恼的方法,未必就是佛法,更未必是佛教正法(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去了解下佛经中所说的相似法)。
那么,如何鉴别某一观点是否为佛法、是否为佛教正法呢?最常见的标准便是看其是否符合“三法印”。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倘若有人宣讲所谓“佛法”,却声称三法印对其所说不适用,此时便需格外小心,万分警惕。
阿弥陀佛。
愚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