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當然可以減少煩惱,但減少煩惱的卻不一定是佛法

佛法當然可以減少煩惱,但減少煩惱的卻不一定是佛法

很多時候,當我們討論佛法理論時,總會有人說:“佛法是用來斷煩惱的,我們應該重點關照自己的煩惱,並使其減少,乃至‘消除’。”

有人這樣說,意在引導大家避免過度討論佛法理論,以免佛法淪為一般知識,而是應該更加註重佛法的實際運用。

但也有人,未能清晰理解佛法與煩惱的關係,誤以為能減少煩惱、降伏煩惱的方法便等同於佛法,甚至就是佛教正法。有鑑於此,我覺得有必要略作說明。

首先,闡明減少煩惱、伏住煩惱與斷除煩惱三者間的差異。

減少煩惱、伏住煩惱、斷除煩惱

  • 減少煩惱:指煩惱的數量有所降低。例如,一個人過去一天生氣十次,後來減少到一天一次,那麼其煩惱便減少了九成。所減少的煩惱,既有可能是被伏住的,也可能是被斷除的。下文將分別說明。
  • 伏住煩惱:指煩惱暫時不發作,即暫時不起現行。這個“暫時”可長可短:短則幾分鐘,長則數月、數年,乃至多劫。但之後,此煩惱必會重新現起。
  • 斷除煩惱:指煩惱被徹底根除,未來再也不會出現。

“伏住煩惱”好比“石頭壓草”,一旦石頭挪開,草依舊會重新生長。或者說,伏住煩惱如同拔草未除根,過一段時間,草還會再次長出來。 而“斷除煩惱”,則是連根拔起,草便再也無法生長了。

依據佛法,只要尚未證果(指見道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煩惱實際上只是被暫時伏住。修行方法得當,則伏住的效果更好、時間也更長久而已。

而“未證言證”,在佛法中屬於大妄語,會破根本戒。因此,現實中,多數人主要還是在努力減少和降伏煩惱,而非真正斷除煩惱。

我們都瞭解,佛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乃至斷除煩惱。 但是,能夠減少、降伏煩惱的方法,就一定是佛法嗎?就一定是佛教正法嗎?

不妨看幾個例子:

四禪八定是共外道的

此觀點在佛教內可算常識,意指外道修行者亦可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此境界相當高深,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到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每提升一個層次,都必須減少相應的煩惱。到達第八層次——非想非非想處定時,其“煩惱”已極其微少。

外道亦能達到這八個層次,這便說明外道同樣可以減少煩惱,將其降至非常細微的程度。然而,佛教依然稱其為外道。為何如此?因為他們不懂佛法、不知佛法,或不認同佛法。

(補充一點:依據佛法,修行者當然也可以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若從理論上探討,即便通過減少煩惱達到了四禪八定,這能證明此人的“見地”(觀念)就符合佛法嗎?不一定,因為外道同樣可以達到。

凡是正信的各類宗教,其實都有安定身心、減少煩惱的作用

佛教對於其他宗教,雖或稱之為外道,但卻是非常尊重的,也肯定其積極作用,至少會將其歸入“人天善法”之列。

換言之,其他宗教的信徒,只要對其信仰虔誠,並依照教義行持,同樣可以減少煩惱。反之,若一個宗教對人缺乏積極的安定作用,那麼它便難以長久流傳,更無法廣泛弘揚,甚至可能是邪教。

因此,從減少煩惱的功能來看,世界上各種正信宗教(如基督教、道教等)皆有其效用。那麼,這些宗教都是佛教、都是佛法嗎?答案顯然並非如此。它們減少煩惱的方法,也未必就是佛法。

(有人可能會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實際上是對佛教缺乏基本認知。佛教內部最為警惕的便是各種“附佛外道”。倘若“‘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教又何須警惕那些“附佛外道”呢?!因此,我們不能含糊不清,不明是非。)

“附佛外道”與“民間信仰”亦有減少煩惱的功能

客觀而言:

即便是“附佛外道”,雖不為佛教所承認,但它們依舊具有減少煩惱的功能。在這一點上,與其他宗教(如基督教、道教)並無本質區別。

進一步說,“民間信仰”亦有類似作用。例如,許多沿海地區有拜媽祖、拜關公、拜城隍廟、拜土地公等習俗——這種向神靈祈禱、祈願以求護佑的做法,在精神層面上,確實能起到安定身心的作用。身心安定之後,煩惱自然也隨之減少。

但是,這些“附佛外道”、“民間信仰”是佛法嗎?是佛教正法嗎?

心理醫生

現代社會日益重視心理健康。當出現心理困擾(即煩惱)時,求助於心理醫生已相當普遍。心理醫生會依據現代心理學理論進行疏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心理健康。

那麼,心理醫生所使用的方法,就一定是佛法嗎?當然不一定。我們不能假設每一位心理醫生都通曉佛法,這顯然不符合現實。

世間法也可以減少煩惱

世間法,同樣可以用來減少煩惱。不妨舉一個非常世俗卻具體的例子——金錢。世界上仍有許多貧困者、經濟拮据者,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諸多煩惱。

與我的朋友、同事、鄰居們相比,我家境曾一度較為貧寒,父母為生活所迫,做過不少底層工作。因此,我對貧窮有著深切的直觀體悟。

後來,家裡的生活逐漸好轉。體會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們購置了一件大宗物品,終於不必再低三下四地找人借錢,甚至向兄弟姐妹開口借錢時也會感到難為情——從那以後,我們的經濟生活算是走向獨立,真正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那時,我最大的感慨便是——有錢真好。

是的,無論我學佛多久,修行“多好”,我都不會否認這一點——有錢真好。不僅生活需要錢,弘法也需要錢。資金充足,道場便能建設得更完善,也能更好地幫助有需要的人。因此,我亦盼望能更富裕些,那樣或許便能“專職”學佛、寫作,光是想想便覺欣喜。

現實是,我的能力十分有限,目前尚有銀行欠款。無法“專職”學佛寫作,更無法“專職”修行佛法、實踐佛法。而所有這些,都與金錢相關。

雖然我如今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不再像以往貧窮時期那樣為金錢發愁——但我仍要說,對世間人而言,擁有一份工作、獲得經濟收入至關重要。金錢可以有效減少因貧窮而生的諸多煩惱。

回到問題本身:努力賺錢是佛法嗎?答案已然明瞭。

總結

綜上所述,減少煩惱的方法多種多樣,既包括世間的金錢、心理疏導,也涵蓋一般宗教、民間信仰,乃至“附佛外道”等,都有其一定作用。然而,這些並非等同於佛法。即使是“附佛外道”,即便其中夾雜些許佛法成分,那也是被染汙、被混淆的佛法。

當我們在探討佛教理論,尤其是涉及佛教與外道理論的辨析,以及如何判定法義真偽之時,務必格外小心謹慎。 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覺察並減少煩惱,但能減少煩惱的方法,未必就是佛法,更未必是佛教正法(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了解下佛經中所說的相似法)。

那麼,如何鑑別某一觀點是否為佛法、是否為佛教正法呢?最常見的標準便是看其是否符合“三法印”。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倘若有人宣講所謂“佛法”,卻聲稱三法印對其所說不適用,此時便需格外小心,萬分警惕。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May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