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共讀經典《雜阿含經》,乃至《四阿含》

緣起

2023年5月,有組織過共讀《華嚴經》,包括我在內,共有3位善友完成了讀誦。還有1位,正在迎頭趕上。先隨喜她,哪怕1個人,也能夠堅持讀下去。也祝福她,能夠圓滿讀誦。

或許是在讀過了智敏上師的《俱舍論頌疏講記》後,對於根本佛教中,聲聞乘(解脫乘)的核心內容(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等),更有興趣了。尤其是想看看它們在佛經中的原始面貌。

沒有學習過《俱舍》等經典的也沒有關係,可以一遍讀《阿含》,一遍學習《俱舍》。或者,一邊讀《阿含》,一邊學習“佛法概論”一類的書,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去年年末(2024年),讀完了羅時憲講述的《現觀莊嚴論略釋講義》後,我又把沒讀完的《雜阿含經》拾起來了。之前沒有把它讀完,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這次,有打算先把它讀完。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會繼續把完整的《四阿含》全部讀一次。問了一下AI,告訴我說總共有190多卷。190多卷對於目前的我來說,不再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了。

既然自己打算讀,就想再次發起一次共讀經典,從《雜阿含經》開始,希望可以讀完《四阿含》。如果你對《阿含經》有同樣的興趣,歡迎加入。(請加文末的二維碼,如過期的話,請關注公衆號後留言給我。)

另外,這次共讀經典,我也會一邊讀,一邊寫分享。已經寫了的文章有:

《阿含經》不只是小乘,乃是佛教之根本

“傳統上,中國佛教學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學者,往往將《阿含經》視爲小乘經典,所以在中國、日本的佛教教理史上向來未被重視。直至近世歐洲諸國加以研究, 自一八二○年代始漸受重視,而確認《阿含經》並非僅是小乘經典,乃是原始佛教的經典,其內容包含佛陀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實踐的方法綱目等,具有多重意義及價值。”

《星雲大師全集》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6〈4 有依行品〉

(備註:二乘包括聲聞和緣覺。)

“有剎帝利旃荼羅王,乃至茷舍戍達羅等旃荼羅人,若男、若女,愚癡、憍慢,自號大乘。彼人尚非聲聞、獨覺二乘法器,況是無上大乘法器!為求利養、恭敬、名譽,誑惑世間愚癡雜類,自言我等是大乘人,謗毀如來二乘正法。 如是人等,愚癡、諂曲、憍慢、嫉妬、慳貪因緣,毀我法眼令速隱滅。彼於三世一切諸佛犯大過罪;亦於三世一切菩薩犯大過罪;又於三世一切聲聞犯大過罪。

“癡慢號大乘,彼無有智力,尚迷二乘法,況能解大乘!

“不習二乘法,何能學大乘?先信二乘法,方能信大乘。

“善男子!譬如坯瓶多諸瑕隙,盛油乳等,盡皆滲漏,能盛、所盛二俱壞失。所以者何?器有失故。如是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若有為說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亦為違逆一切諸佛,所有過失廣說如前。 譬如世間庫藏頹穴,置諸寶貨多有散失。如是眾生,於二乘法,謗毀不信、不肯修學,為說大乘不如實解,因此造罪輪轉無窮。 譬如舟船,多諸泄漏,不任乘載泛於大海。如是眾生,多懷慳嫉,於二乘法未曾修學,妄號大乘實懷斷見,憍慢諂曲成泄漏身,不堪憑入一切智海。譬如有人,其目盲瞽,不堪呈示種種珍寶。如是眾生,憍慢放逸,執著空見,不學二乘,盲無慧目,不任顯示無上大乘功德珍寶。譬如有人,其身臭穢,雖以種種上妙香塗,而竟不能令身香潔。如是眾生,愚癡憍慢,於二乘法不樂勤修,不斷殺生乃至邪見,雖勤聽受無上大乘,而竟不能解甚深法。

“譬如石田,雖殖好種勤加營耨,終無果實。如是眾生,於二乘法,憍慢懈怠不樂勤修,貪求五欲曾無厭倦,雖於彼身殖大乘種,精進勤苦終無所成。 譬如甕器,先貯毒藥投少石蜜,不任食用。如是眾生,於二乘法不肯修學,執無因論,為說大乘終不能成自他利益。譬如甕器,先貯石蜜投少毒藥,不任食用。如是眾生,精勤修學二乘正法猶未成就,為說大乘,二俱壞失。譬如有人,癡狂心亂,為作音樂,不能了知。如是眾生,於二乘法未曾修學,貪、瞋、癡等猛利煩惱擾亂其心,執著無因及斷滅論,根機未熟,為說大乘,雖經多時而不能解。 譬如有人,不著甲冑、不持刀仗輙入陣中,必遭傷害受諸苦惱。如是眾生,於二乘法未曾修學,智慧狹劣根器未成,為說大乘必生妄執,由此展轉造惡無窮。如是癡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於諸惡趣輪轉往來,應知如前次第廣說。

近代大師說《阿含》

太虛大師

人間佛化之原本,可尋之阿含。

聖嚴法師《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

故我也知道阿含聖典,是大小乘諸宗佛法的根本,是一切佛法的源頭活水。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

《雜阿含經》(即《相應阿含》,《相應部》),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聖典,代表了釋尊在世時期的佛法實態。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爲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實現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傳世間的佛教聖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後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見其淵源。這應該是每一位修學佛法者所應該閱讀探究的聖典。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January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