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解決問題的通用方法 | 聖嚴法師的四它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圖片來源:https://www.ddc.com.tw/life/detail.php?id=7237)
聖嚴法師的四它
佛教裡面有很多高僧大德,聖嚴法師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和許多高僧大德所不同的地方是,聖嚴法師對佛法的闡述和整理在我看來是最具現代性的,不僅用現代語言講解佛法,而且也把佛法裡面的精髓可以歸納總結出來,變成簡單易懂易操作的通用方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非常現實和實際,非常接地氣。聖嚴法師的四它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通用方法。四它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對於熟悉聖嚴法師或法鼓山的朋友來說,可能已經聽過許多的講解和分享了。教學相長 —— 我們是否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四它呢?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來呢?這就是我這篇文章想要嘗試的了,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四它的適用範圍挺廣的,至少可以包括兩個方面:
- 重大變故 —— 如親人離世,遭遇重疾,家庭破裂,工作被裁等突發情況,或考試失利,晉升失敗,戀人分手等也是可以的。
- 性格缺陷 —— 如性格中的缺點,不勤快,膽小怯懦怕失敗,性格內向甚至自卑,或現在常見的抑鬱症等。
前者往往需要立即應對和處理,後者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克服,慢慢對治 —— 思路雖然一直,但是具體的方法還是略有差別。限於文章的篇幅,本文講主要討論第一種情況 —— 突發的重大變故。
面對它
面對的意思就是不逃避,不迴避,直面它。
人生中起起伏伏,總是會有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比如親人突然過身,遭遇突發重症,婚姻破裂,乃至考試失利,晉升失敗,評選落榜等。當事情出現的時候,還是應該勇敢面對。隨便躲避可能一時有用,但終究需要回到事情上來,因為生活總是要繼續,不可能躲一輩子。既然遲早要面對,不如有點準備得好。不過,遭遇重大挫折的時候,也要先允許自己難過,悲傷,甚至痛苦,只是提醒下自己,不要過度於此,不過持續太長的時間,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限制,幾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都行,總之要有一個“頭” —— 之後就要勇敢面對了。
記得有位朋友的母親過身後,因為和母親的關係非常親密,無話不談,感情至深。當母親離世後,巨大的痛苦撲面而來,朋友因此痛哭了好幾天,情緒非常低落,沈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偶然間和我聊起來,我提醒了一句,要知道自己是在悲痛當中,也要知道自己要走出來。結果第二天,她就跟我說好多了,還是會有傷心難過的時候,但很快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了。這就是“面對”和“覺察”的力量了。
接受它
接受的意思就是承認它的存在,承認這個結果,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不能否定這個結果。其次接受也是可以分階段的,從承認事實開始,再到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有的事情,影響不大時,我們還是可以比較容易接受它的。有的事情,影響很大時,也會有不願意接受它的情況 —— 以親人離世為例,真的會有不願意接受的情況,在想象中,還認為她或他還在,甚至還給他留飯,保留他的一切,她的房間,她的用品,以此寄往於他還會“回來”一樣。這可能就是“不接受”了,不承認她/他的離世。於是就很容易一直生活在“陰影”和“悲傷”之中了。
其次,接受它之後就不應該再去抱怨它了,抱怨它的時候,往往是一種心有不甘的心情,想要去挽回事情,想要去改變結果,或者改變現狀。所以這裡的接受它,也包括很多種情況 —— 接受一個結果(過身,離婚,失敗等),接受一個狀態(矛盾,生病,悲傷等),或者是接受一個性格(主要是缺點)等。
所以當我們還在抱怨的時候,其實正說明,我們沒有最終接受它。當然,對於正在進行的事情,四它也是可以分階段應對的,畢竟冷靜和理智的應對,相比較而已,結果往往也更好了。
處理它
處理的意思是該怎樣就怎樣。這裡的該怎樣是指按照世間法,按照世俗,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再處理它,很多事情在接受它的階段就結束了。比如親人的突然離世,只要接受了這件事情,然後迴歸到正常的生活,那麼就相當於沒有什麼該去處理的了。但有些事情,還是會需要去處理,比如離婚,再接受了離婚的決定之後,還是會需要去走離婚手續的,甚至還有進一步的財產分割,子女歸屬問題的商討等。如果不能和平協商,甚至還需要去打官司解決。這在世間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所以這個時候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了,該請律師就請律師,該抗訴就抗訴。
還有一種情況,很多結果只是免洗的,例如考試成績,求職失敗 —— 這些事情都是免洗的,以後還有機會。那麼這個時候就應該冷靜、客觀地分析一下失利、失敗的原因了 —— 再針對性地學習和提高,這樣下次考試或晉升時,就容易成功了。
以佛學來說,凡事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是由眾多的條件在特定的情況才產生的 —— 這裡有兩個關鍵字,“眾多的條件”,不會是單一的條件,至少是2個以上,甚至幾十個,幾百個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其次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產生,比如求職成功,必須有一個公司在招聘,而你符合這個職位,待遇合適,這才能求職成功。否則有人才,有公司,但是沒有開放職位,也無法求職了。
而我們努力的地方,就在於促成這些條件的成熟,讓我們所期待的“結果”發生。而所有的條件又可以分成兩類:
- 第一類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比如經濟大環境,社會大背景等,以求職為例,必須有公司在招聘,這是前提。但公司何時招聘,招聘多少人,則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 第二類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比如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識豐富度,調整心態等。從因緣的角度來說,只要一件事情不是“某個終結狀態”,那麼一定是有努力的地方的。這個時候就可以用上那句俗話了 —— “只問耕耘”,只管提升自己,等到機會來臨時,你必定會取得比上次更好的結果,運用這種方式,長期積累,長期投資自己(知識,技能,心態)等,必定會有所收穫的,所以,我們即要“耕耘”,也要“收穫”。
放下它
放下它的意思就是不再因它而起煩惱,不再因它而傷感,悲痛等,一切負面情緒都沒有 —— 俗話說,就是看破了,看開了。完全不會再受其影響了。
該放下它的時候,都是說明這件事情的狀態是一個“最終狀態”了,是一個“完結”了 —— 雖然從佛學上來說,沒有什麼真正的完結 —— 但在世間的角度來說,它就是那個樣子了,是一個“結果”了。可以是事情結束的時候,也可以是“放棄”了的時候,其實都可以,只要是充分考慮後的結果 —— 放棄也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
不過有的人,嘴上說不受影響,或表面上變得不關心了,麻木了,但實際上心裡翻騰,忐忑不安,焦慮煩躁 —— 這就不是真的放下了。真的放下了,必須是上面說的那樣,不會再因它而起任何負面情緒了(煩惱),而不是簡單的“忘記”了 —— 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隨意的提及這件事情,甚至分享給他人,而不會再在心裡起漣漪,情緒不再有波動。
話說如此,其實放下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由外及裡,慢慢放下,也要允許自己有一個放下的過程,不要急於一時。
但是想要真正的放下,是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沒有接觸過一些“究竟的理論”的時候,所以,想要真正的放下,還必須探索一切事物、一切生命的本質 —— 由此才能真正看破,放下 —— 那麼這個本質是什麼呢?若以佛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因緣法”,或說“緣起法”,也是“中道,空性,法性,真如”。
祝兔年快樂,平安自在。
愚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