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佛教行者該如何看待學術?

佛學是當代教育體系下的一個很重要的領域,佛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大批的佛教學者也相繼誕生,並發表了非常多的觀點、文章和書籍等。其中不乏非常優秀的學者,以非常客觀的學術精神孜孜不倦地深入佛教的經典研究中,幫助我們在佛教古早的觀點之外,多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和整理。

雖然不少學者也有宗教信仰,但沒有宗教信仰的學者們的數量可能更多,甚至是絕大多數。其次佛教內部的修行者也有偏好學術風格的,享譽國際的聖嚴禪師的學術精神也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不僅當今之世的佛教行者如此,在古代的時候,也有不少行者是兼具學術精神的,最有名的可能就是玄奘大師,他的翻譯工作也非常具有學術精神,非常尊重原著,完整地保持經典原意。還有天台智者大師的《教觀綱宗》也是對整體佛法的梳理和總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簡單做個區分:

  • 佛教學者:無信仰的純學者和有信仰的學者。
  • 佛教行者:兼具學術風格的行者和其他行者。

所以為了寫作的方便,下文討論的學者是無信仰的純學者,而行者則包括其他有信仰的學者和和佛教行者們。

肯定學術界對佛教的貢獻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學術界的貢獻,學術界很多優秀的作品受到了佛教界的肯定,並且納入變成了諸多佛學院、佛教教育機構的官方教材,可見對其肯定程度之高,非一般作品了。其次,學術上的很多觀點也有幫助“還原”了很多的佛教歷史,在佛教古早講述之外,新增了很多有價值的史料參考,這些史料參考比起很多超越普通人經驗的傳奇故事更客觀,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受過教育的大眾所接受。

其次,現代學術上對於知識體系、思想架構和演變歷史的整理也更加完整,尤其是藉助現代科技的發展,查閱大藏經只需要在網頁裡面輸入一些關鍵字,即可查閱所有的資料,這些科技技術手段是過去所沒有的,這樣,學術界的所做的研究可以基於整個大藏經,全體佛經,這樣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因此學者們整理出來佛教的知識體系、思想架構和演變歷史後,對於佛教行者而言的意義非常重大,不僅可以幫助佛教行者建立對整個佛學的認知,還可以幫助佛教行者更容易融通各個體系、宗派和學說。

認清學術界的流弊

學術的研究基於歷史殘留下來的資料,所以學術界只能儘可能地還原過去的歷史,儘可能地去猜想過去發生的事情,但卻無法做到100%還原和準確。因此,學術上的“觀點”就必然受到了這些殘留資料的制約,有些是根據史料推斷的,有些根本就是假設的、推斷的。所以學術上的觀點總是在變化之中。

其次,隨著考古的進行,不斷會有“新資料”被發現出來,而這些新發現的資料很有可能令學者們推翻之前的“觀點”,甚至建立完全相反的“觀點”。當然,有時“新資料”的發現也能幫助學者修正和完善之前的“觀點”,以便更“接近”過去發生的事情,更“還原”過去的歷史。例如敦煌莫高窟的發現,就改變了很多的歷史“觀點”,且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至今也沒有結束,如果有更多類似的洞窟發現,相信目前很多的學界“觀點”都需要修正,甚至是建立反轉的結論了。

可以參考卻不應該被依止

上述已經定義了這裡說的學者是沒有信仰的純粹學者,因此這些學者是沒有修行的,甚至認為佛的逝世和普通人並無區別,而佛教的三界九地,六道輪迴不過是古代印度文化而已,對於高僧大德的境界和證悟也只能做出“現代科學”內的解釋而已,無法脫離“現代科學認識”的框架了。

雖然這些學者對於佛學有興趣,卻對於佛教的根本目的 —— 解脫和菩提 —— 並不認可,自然也就談不上去實踐了。基於這些原因,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說,對此必須有清晰的認識。佛教的根本目的只是 —— 解脫和菩提,其他的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根本目的進行的。缺乏了這個根本目的,學者們的研究也僅僅是“知識”層面而已了。因此,當佛教徒看待學術作品時,切記不可依止學者和其作品,只能用作參考,這是非常重要的警示 —— 但採淨蓮,莫取汙泥。

行者們還是應該以佛教的經、律、論三藏作為依止的對象,以佛教內的高僧大德為依止的對象,因為他們是有修有證的人士,不僅從經典中獲得佛教理論,並且通過親身的實踐印證了其中超越經驗的部分,並獲得了佛教內部可以相互印可的成就,而且這些成就自佛陀開始並延續至今。這才是佛教行者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無限寶藏。

写于 April 9,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