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什麼是人間佛教 | 為什麼推崇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提出 —— 人間性
“人間佛教”這個概念是由近代的太虛大師首先提出的,首先在海外的漢傳佛教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推廣,反觀大陸地區,這個概念雖有提及,但並不多,更談不上主要推廣了。結合本人在大陸的經歷,也可以印證這點,當然,個人經歷可能存在偏頗,歡迎讀者們指正和補充。
太虛大師(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提出“人間佛教”時,具有強烈的時代背景,當時正處民國時期,內憂外患,不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無窮無盡的苦難,當時的佛教也被嚴重地衝擊了,甚至可以說是奄奄一息。僧人們不僅無法學習佛法,甚至連生存都很有問題,不得不依靠做佛事(經懺)來“餬口”,這樣的背景下,被當時的知識分子批評為“為死人服務的佛教”。
太虛大師有鑑於此,於是提出“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口號,呼籲僧眾和信徒們應該把重心放到現實的“人生”,和實際的“人間”來,並進一步提出了“人成即佛成”,即希望從人格的角度提升自我和他人,而最完美的人格莫過於佛陀了,因為只有佛陀才有最圓滿的智慧和慈悲,所以佛陀是最完美的人格榜樣了。
從這裡不難看出“人間佛教”的第一條原則 —— 即是重視現實人生,實際生活等人間世的佛教,而非僅為超度亡靈,或一味誦經拜懺等做佛事的佛教。當然,這裡並不是否定佛教有超度亡靈的功能,而是重心不在於此而已。
樸素的教義和教理 vs 過度神格化和神秘化的故事
據學者分析,早期的佛教傳播,大多走的是上層路線,相當於是在“貴族”和“知識分子”中傳播為主的,這樣的群眾基礎當然可以直接了當地說教義和教理。信眾們不僅能夠接受這樣的說法,還能夠付諸實踐,甚至在說法的當下就證果了。然而,群眾基礎本身也是無常,也是因緣法,後面的群眾主體發生了變化,慢慢地,普羅大眾才是主要的信眾。而普羅大眾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識分子們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正因為此,佛教的傳播就不得不借助大量的“故事”才能弘傳了。畢竟,義理晦澀難懂,而故事則是老少皆宜,尤其是“神話”故事,內容則更加豐富了,更容易傳播了。於是“佛經”裡面的“神話”色彩也逐漸變得濃厚了起來。
這就很容易地解釋了部派佛教時期為主的四部阿含,大多是非常樸素的教義和哲理,和現實的人生,實際的生活密切相關。而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經典裡面的“神話”色彩變得越來越濃,經典的開頭,場面變得越來越宏大,漫天“神佛”了。然而,只要是佛經,只要是“真經”,裡面的核心依舊是教義,只是“包裝”越來越豪華了。甚至有時候會給人一種“錯覺”,讓人只看到了“包裝”而非內涵了,尤其是當有人買株還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斷定地說,他只是喜歡這個“包裝”而已,而非裡面的“東西”。
因此,比起佛教裡面許許多多的神話色彩而言,其佛教的教義才是永恆的核心和根本。一切神化的故事,無論多麼傳奇,多麼精彩,最終都是為了這個根本教義而存在的。而這個根本和核心即是佛教基礎(四聖諦,十二緣起,八正道),以及大乘的三個體系(中觀、唯識和如來藏)。
從這裡不難看出“人間佛教”的第二條原則 —— 重視核心教義,而非神格、神秘化的“外殼”。同樣,這裡並不是徹底否定這些神格化,神秘化的存在,而是說他們不是佛教的核心和實質,教義和教理才是。
最融洽的相處 VS 被視為“迷信”
作為一個佛教徒而言,身邊不僅會有興趣相投的金剛道友,也必定少不了很多無信仰人士,而這些無信仰人士不僅有同事,朋友,甚至還有我們最親近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伴侶等。因為親近的關係,時常在一起相處,如果一方經常提及靈異、靈感、神奇、神秘之事,不可避免地會讓其他人產生“迷信”的印象。在佛教的範圍內,靈異、靈感、神奇、神秘之事當然是習以為常的。但在佛教之外,在普通人的生活經驗之中,這些事情卻是沒有的,也很難相信這類的事情。無形之中,無信仰人士便會不自覺地遠離這種“迷信”之人,乃至遠離了佛學和佛法。按理來說,佛教徒都應該“接引”他人來親近佛法,學習佛教,可事實上,卻常常因為我們自己不恰當的言談令人遠離,這不得不說令人十分遺憾了。
如果可以回到佛教根本的核心,學會用佛法的角度看待世間的問題,多從因緣的角度去分析,這樣的心態甚至會比一般人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不僅有助於自己調伏煩惱,而且可以更加理性,更加客觀地處理事情。因為更加冷靜和更全面的考慮,事情的處理結果也往往更好了。能做到這樣,也就可以稱得上佛教中的“智者”了。
對於高等教育都非常普及的今天來說,做到上面這點並不困難,只要多聞多思學習佛法的核心和根本即可達成。畢竟如因緣法這樣的道理,並不難理解,用起來,也不會很困難。很多時候做不到,也只是因為我們對這個思維方式不太習慣而已,稍多練習,持續練習,便很容易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不僅因緣法,其他的佛教教理也是類似的。
又因為這些道理是普遍成立的,不受任何條件的約束,不依賴任何外在的條件,也不受任何時空的限制。古今中外,無一不含,也沒有任何一件事物不遵守這樣的規律 —— 所以當我們談論這些核心教理的時候,尤其是可以不用特定的佛教名詞也可以講述這些道理時,那個時候不僅不會被視為“迷信”,甚至連“佛裡佛氣”的印象也不會有了。這樣的言談舉止,也更加符合“人間”性的特質,相處必定更加融洽了。
我所總結的“人間佛教”
最後我想總結下我所理解的“人間佛教”,雖然這個概念已經被廣泛地認可並被接受,可是“人間佛教”卻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概念與特徵說明。當我查閱“人間佛教”的維基百科時,它只是引用了24年前的《臺灣大百科全書》而已。之後我對這個詞條做了增補,補充了幾位延續此思想的高僧大德們的總結,但他們之間也有一些差異。基於維基百科的寫作限制,無法補充更多的個人思考,因此在這裡大概總結一下,希望可以拋磚引玉,最終有一個統一的認知。
什麼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以人間為道場,不脫離現實人生和實際生活,積極造福於全體人類的覺悟教育。以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覺悟在人間,教化在人間的佛陀和他的教法作為該概念的理論依據。簡略解釋如下:
- 以人為本: 即以人類為主要的教化對象,而非鬼神,非天,非旁生(動物),也非往生者。
- 以人間為道場:即重視在人間的修行,不遁世、不避世。恰如六祖慧能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 不脫離現實人生和實際生活:更具體一點,還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實踐所學,不僅僅寄託於來生。當然也不會否定來生,只是重心在於此生 —— 對此時,此地,此人都有現世意義的教育和引導作用。
- 造福全體人類:積極入世,重視慈善,以修行感化他人,利益他人(利他心),淨化人心,建設“人間淨土”。最終乃至對全社會,全人類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佛教幾乎不講“異教徒”,更不會從根本上去區分什麼人是“異教徒”,只要任何人,任何時候需要佛法,它就會在那,不離不棄。
- 覺悟教育:這是佛法的終極目標。按照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需求來說,佛法也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通常來說,“求神拜佛”是最低層次的需求(民間信仰大多算此類),其次是修行五戒十善的“人天善法”,接下來是聲聞,緣覺和菩薩。後三者才是佛法的終極目標,總結來說就是覺悟 —— 解脫和菩提。銘記於此,就不會吧“人間佛教”等同於“人間善法”,或等同於一般的做好事了。
人間佛教應該提倡什麼?
- 重視教理:包括基礎教理,即四聖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最常見的是四念住和八正道),緣起中道的基礎理論。其次才是大乘三大體系的般若(中觀)、唯識和如來藏。
- 瞭解教史:佛教是全世界,全體人類的,已經是全球化的時代,作為知識分子,佛教青年來說,瞭解佛教史應該是必修功課了。只有瞭解佛教史,才會懂得為何會有南傳,漢傳和藏傳三大體系,瞭解佛教史形成的原因不離因緣,也就會對未來的佛教格局充滿想象的空間,併為之努力和奮鬥。
- 重視自我的修行,或說重視自力的修行:這也是佛學和佛法的本質區別,佛學本身只是知識,只有實踐佛學才會對佛法有更深的體悟,只有實踐,才會由內而外,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感染他人,真正弘揚佛法。
- 簡約樸素:簡潔大方,質樸,這是目前最符合全球化視角,現代人類的修行方式。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珍惜環境 —— 佛教徒們當然也不例外。反對鋪張浪費,豪華奢靡的“形式主義”。
- 積極向上,陽光自信:從外人的視角來看,佛教裡面看似有很多消極的言論,比如對“苦”的強調,對“末世”的“悲觀”態度,對於“末世人性”的“否定”,所有的這些都容易被外人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對於佛法稍有深入瞭解的人便會知道,這些說法要麼是錯誤的,要麼就是偏頗的。不可否認,佛教有時也會把這些當做勸諫的工具(方便),但我們更應該瞭解其目的和核心 —— 不離開解脫和菩提。越是對“究竟“的佛法瞭解越深,越能夠自信 ——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這是何等的豪邁之情。這也是勸諫大家,不要滿足於在“方便法”上,多找“月亮”,而不是天天去研究“手指”。
- 真正的普世價值:以佛法來說,是最有資格談論自由與平等的,因為佛教的理論所支援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沒有條件的自由,不受約束的自由,而不僅僅是他人賜予的自由。而佛教理論所支援的平等,也是絕對的平等,一切的平等,沒有例外。佛陀和普通人,乃至地獄道的眾生,都是絕對平等的。這些都不是靠別人賜予或施捨的,也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與平等。
人間佛教不提倡什麼?
這裡僅僅說的是“不提倡”,並不表示要否定他們,也不表示他們沒有意義,只是從人間的多數人的角度出發,現代人的角度出發,不應該作為“主要”的內容以及不應該過於強調。但凡事都有例外,也會有少數派,也要允許他們的存在,肯定他們的意義。少數人依舊可以從這些“不提倡”的事情中獲益,甚至“成就”,但對於絕大多數來說,還是應該採取保守的,穩妥的“正路” —— 舉例說明,以教育為例,因為佛教的本質還是教育,所以教育的例子最為貼切。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去學校(國小,中學,高中,大學等)讀書是最穩妥的學習方式,雖然我們都知道很多傑出的人士甚至都沒有上過學,或者很早就退學了,但他們終歸是少數,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合適,而且,即使是他們,依舊會選擇把後代們送去學校學習,原因就在於此 —— 主路和旁路。
- 不提倡過度神化 —— 包括佛陀、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們的“神異”事蹟。
- 不追求神異經驗,神通,感應,或其他神秘力量 —— 這些都是普通人體驗之外的事情,很容易被視為“迷信”,誤解佛教。
- 不過多談論鬼神之事(哪怕是護法神) —— 理由同上。
- 不過分渲染末法,惡世 —— 這原本是淨土宗的勸諫,目的是勸諫大家抓緊時間休息,時日不多了。但處理不當,就會被當做是“消極”的了,而且禪宗說“日日是好日”,哪有不好的日子呢。
- 不過分否定自己和他人的人格 —— 這依舊是淨土宗的方便之法,目的在於把淨土宗當做唯一的“出路”。但處理不當,就會變得非常不自信,甚至懦弱,這也會和強調個性,自主性,創新性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 不過分依賴他人、他力 —— 這依舊是淨土宗的方便之法,目的在於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往生淨土,但他力中也有自力,若沒有自己的努力(自力),往生決難成功。
- 不算命,不預測災禍(非末日論)—— 個別“大德”或個別“教派”也會用這樣的方法來勸諫大家努力修行。副作用也很明顯,時間太短的預言容易被“反轉”,結果成為他人的笑柄。時間太長的預言又起不到“激將”的目的。
- 不與現代社會,科技,文明相對立,不過分“懷古” —— 很多“大德”甚至會批評現代發展的發展導致物質氾濫,精神缺乏,物慾橫流,遠不如古代的“放牛娃”,或偏遠地區的人一樣有“清淨”的生活。這種的言論在佛教內部還真是不少見,一方面利用網際網路來講法,一方面卻批評現代科技的發展。這真是非常不客觀的,非常不理性的,未免會有“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非議。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方方面面都有享受到了科技帶來的好處 —— 以佛教來說,現在可以遠程上課,遠程共修,音頻視訊聽聞佛法,以及網際網路上豐富的佛教資源,經律論唾手可得,各種講解百花齊放,形式豐富多彩。可以說任何一個普通人所能訪問到的資源,都要超過過去任何一個古代的“藏經閣”了。這些都是科技帶來的現成的好處了,所以我們不應該站在對立面,對此橫加批判,反而應該更充分地利用好這些新技術,用來更好地弘揚佛法,傳播佛法才對。
人間佛教不離因緣
以上所列舉的很多內容都和當下的環境有關,尤其是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從因緣的角度來說,人間佛教的提出和推廣,也屬於因緣的範疇,並未超脫與此。換句話說,當時空因緣再度發生變化的時候,這個人間佛教的概念和提倡等,也應該做出那個時候的調整才行,並非一成不變。
祝新年快樂,平安自在。
愚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