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学佛卡壳了怎么办?试试这个方法 | 按照体系学习佛法,就不会再卡壳了(超级推荐) | 略说佛学四大体系的异同
学佛卡壳了?—— 这是“正常”的。
佛教里面的概念、名词、理论实在太多了。
一会儿有,一会儿无,
一会儿是,一会儿非,
一会儿真,一会儿假,
一会儿实,一会儿虚幻,
一会儿要断烦恼,一会儿烦恼即菩提
这么多的概念不仅对于初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就是学佛十年,二十年的人,对于这些概念也常常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的。再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刚听了一个概念,如断烦恼,是这样说,烦恼有贪、嗔、痴等等,好像听懂了。
过会儿,又听了另一个相反的概念,如烦恼即菩提,又一番说法,烦恼即空,空即菩提,好像也挺懂了。
再过会儿,当烦恼出现的时候,又无法空去烦恼的时候,就会陷入迷惑,困惑,怀疑了。如此反复,就会感觉佛法无用了,越来越懈怠。所谓学佛十年,佛在天边了。
如果这个例子不够,再来一个。
刚听了一个概念,叫做“缘起性空”,意思是“因缘有自性空”。
过会儿又听到一个坛经里面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有人就会迷惑了,这个“自性”到底是空还是不是空啊?
如果“自性”是空的,为何又说可以“生万法”呢?
以上所有的“矛盾”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混淆了佛教的不同体系,在不同体系里面,概念名称相同,但是定义(或内涵)却不尽相同。这就是造成上述困惑,迷茫的根本原因了。那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先了解各个体系的大概和区分,然后再选择一个体系深入下去,只要先把一个体系弄得比较懂了,再去触类旁通其他体系,这个时候就容易了 —— 这也是我个人学习佛法的心得了。
佛教分类(佛学分类)
传统上是这样分类的:
要么是按照地域分类,比如分成南传,北传。北传里面再分汉传、藏传。
汉传里面又分八宗或十宗。(略)
藏传里面又分四教或五教。(略)
这种分类方法有它的依据,但是这个分类并不完全是“佛法”上的区分(除了南、北传)。如果要按照佛法体系(或佛学体系)分类,只需要分成四类:小乘,大乘。大乘里面再分中观(或般若)、唯识、如来藏。这就是大乘三系,再加上小乘(声闻)。那就是总共四大分类了。
体系和宗派的简单对照
简单解读:
- 南传,只有上座部,只是声闻乘,现代也叫根本理论,或基础理论。
- 北传包括汉传和藏传。
- 藏传都是中观系(般若系)。
- 汉传中,只有三论宗是纯正的般若系,新唯识宗是纯正唯识系,其他的宗派如:禅、净、天台、华严,甚至包括旧唯识都是如来藏系。旧唯识(即承认如来藏的)也可以算是如来藏系了。
四大体系的核心理论
小乘、或声闻乘(也有叫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基础佛教等名字),它的核心理论就是,缘起,也叫因缘法,缘起法。重要理论有:缘起法,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对应经典:阿含经等。
般若,或叫中观,它的核心理论是缘起性空。对应经典:般若经等,《心经》《金刚经》《大品般若》《中观》等。
唯识,它的核心理论是万法唯识。对应经典:《唯识三十颂》《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等。
如来藏,它的核心理论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对应经典:《如来藏经》《楞严经》《起信论》等(非常非常多)。
早在2022年08月06日的时候,我就写过一篇对比三系的文章,依旧可以参考:
【原创】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https://mp.weixin.qq.com/s/n1RfPHv65iJtp1WmARvSNQ 中观和唯识是印度佛教的两大支柱,而当今学界所认为的三大体系之如来藏,并没有在印度开宗立派,却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主流。本文尝试比较下三者,希望从中找到缘由。
【原创】尝试对比中观、唯识和如来藏 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comparison-between-madhyamaka-Yogacara-Tathagatagarbha_zh-tw/ 中观和唯识是印度佛教的两大支柱,而当今学界所认为的三大体系之如来藏,并沒有在印度开宗立派,却在传入中国后成为主流。本文尝试比较下三者,希望从中找到缘由。
因缘法是一切体系的共同基础和核心
什么是因缘法?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335经: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白话:因为这个存在所以那个存在,这个生起所以那个生起;因为这个不存在所以那个不存在,这个消失所以那个消失。
基本含义:一切事物的产生(起)和存在(有),都依赖于其他事物的产生和存在。同样地,当一切事物所依赖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也会发生变化,最终因为依赖的消亡而消亡,最后依赖不存在(无)了,事物本身也不存在了。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不能独立地产生和存在。
这就是佛教最最核心、最最重要、最最基本的因缘法。也叫缘起法。
四大体系的核心区别
声闻和般若
般若的核心概念:空性和无生
缘起法(或因缘法)是一切体系的基础和共识。它的核心只有上面那四句。
声闻和般若的思想是最为一致的,声闻强调缘起,般若强调性空,虽然两者强调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缘起就是性空,性空的原因就是缘起。所以,般若上也经常说 —— 缘起性空 —— 因缘有自性空。
因缘有,也就是假有,幻有 —— 而不是实有。
般若对“实有”的定义是常、一。常是指永恒存在,固定不变的存在,独立自主地存在,不可分割、不可拆分,始终保持绝对“一”体的存在(都是绝对意义上)。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才有的,所以,这类的因缘有,就是假有,而不是“实有”。
般若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说 —— “无生”,一切法不生,这个生是指,一切“实有的”法不生,能生的法都是因缘和合才有,所以都是“假生”,而不是“实生”。
补充下:性空,空性是一个意思。无生、无相、无性也是一个意思。只是侧重点不同,但是内涵一致。
般若和唯识
般若和唯识本身是没有任何矛盾的,只是强调的东西不同而已。般若的核心概念前面已经说了。下面简单说唯识。
唯识的核心其实也分简单,唯识的核心是对八识的认知和了解。
但是从概念上,必须要了解一点,唯识上的“实法”和“假法”在定义和般若上的“实法”和“假法”不同。
般若上的实法,实有的法,定义是常、一,即有独立的、自主的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
唯识上的实法是指有种子,而种子是以比喻命名的,种子也不是般若意义上的“实有”,而是因缘有,是生灭的。唯识上的“假法”是说,没有自己的种子,是根据“实法的种子”衍生的说法,比如说,唯识中的百法中的心所有51个,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心所”是假法,假立的,比如说“不害”心所,就是从“无嗔”心所衍生出来的假法,意思是,只有“无嗔”是有种子的,但是“不害”没有种子,它只是“无嗔”的一个侧面表现形式。
唯识上的真如,可以对应般若上的空性或无生。
如来藏
相对般若和唯识来说,都有清晰的简单的定义,都可以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比拟大多数的概念和理论,就算是不容易体会和理解,也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讨论。而用逻辑思维和推理对于佛学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闻思修”中的“思”就是逻辑思维和推理了。
而如来藏的概念最为复杂,比如如来藏的核心概念,即如来藏,就没有一个简单的定义。要正确地理解如来藏,必须要分三个角度分别进行,空如来藏(类似般若,但不是般若),不空如来藏(类似唯识,但不是唯识),空不空如来藏(类似中观的八不)。
这就是如来藏概念的复杂性了。无论是般若的空还是唯识的有,都较容易理解和推理,因为他们的定义是简单的,单一的。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比喻的例子。而如来藏这样同时具有三个角度,缺一不可的复杂概念来说,生活中找不到一个例子可以同时比喻三个角度,而只能找到不同的比喻分别比喻一个角度。这也造成了对如来藏难以了解。无法透彻了解,所以很多佛友总是在似懂非懂、模棱两可的迷糊状态(也就是卡壳了)。
我也尝试过用简单的语言来尝试表达自己对如来藏的理解,多次尝试后都不理想,思来想去,才总结出来说,因为如来藏的概念本身就是比般若和唯识复杂的。因此,没有办法简化和通俗化。只能同时从这三个角度同时描述才不至于有缺陷,才是完整的思想。
如来藏的自性是什么?
如来藏的自性必须同时包括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 空如来藏 —— 全部都非,意思是,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可以代指如来藏,也没有部分东西可以代指如来藏。所以说,全部都非。
- 不空如来藏 —— 全部都是,意思是,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如来藏的体现(或表现),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法身,般若都是如来藏的异名)。
- 空不空如来藏,整合空和不空,两者非二,空和不空是不二的。这点倒是和般若的八不类似了。
补充说,其实了解了以上的三点,很多禅宗的公案也就容易解读了。
综上 —— 佛学四大体系的核心和差异
如何读懂佛经?
一、先判断该经属于哪个体系,是声闻乘的基础佛教(四圣谛,十二因缘),还是般若,唯识,或如来藏。
二、如果是声闻乘的基础佛教,就按照基础佛教理论去理解,主要就是缘起法,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如果是般若,就以般若的定义和体系去理解 —— 关键是缘起性空,或因缘有,自性空。如果是唯识,就以万法唯识的定义和体系去理解 —— 这里的自性是指种子,真如是空性。如果是如来藏,就以如来藏的定义和体系去理解 —— 全体都非(空如来藏),全体都是(不空如来藏),空不空是不二的(空不空如来藏)。
三、有些经典,会包括多个思想,那么就可以分段落(分品,或分卷)去套上面的一和二了。
总之,只要不要把各个体系和定义混杂在一起,读经就不会卡壳了。
其实,这样的分类方式和学习方式和现代教育是一致的。现代教育都是分科教育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古代教育,可能就是混杂在一起的,或者是比较粗条的分类,而没有这么细致的分类。细致的分类有助于学习和教育,这是现代教育最为成功的原因之一,我们当然也可以应用在佛学上。
祝愿大家都能深入经藏,不卡壳。
阿弥陀佛。
愚千一
PS: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下体系,所谓体系只是很粗的分类,严格来说,就需要有更细致的分类,比如般若和中观不同,唯识分新旧,以及净土法门比较特殊,另外历史上还有过俱舍宗等。总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作为一个读懂经文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