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學佛卡殼了怎麼辦?試試這個方法 | 按照體系學習佛法,就不會再卡殼了(超級推薦) | 略說佛學四大體系的異同
學佛卡殼了?—— 這是“正常”的。
佛教裡面的概念、名詞、理論實在太多了。
一會兒有,一會兒無,
一會兒是,一會兒非,
一會兒真,一會兒假,
一會兒實,一會兒虛幻,
一會兒要斷煩惱,一會兒煩惱即菩提
這麼多的概念不僅對於初學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就是學佛十年,二十年的人,對於這些概念也常常是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的。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
剛聽了一個概念,如斷煩惱,是這樣說,煩惱有貪、嗔、痴等等,好像聽懂了。
過會兒,又聽了另一個相反的概念,如煩惱即菩提,又一番說法,煩惱即空,空即菩提,好像也挺懂了。
再過會兒,當煩惱出現的時候,又無法空去煩惱的時候,就會陷入迷惑,困惑,懷疑了。如此反覆,就會感覺佛法無用了,越來越懈怠。所謂學佛十年,佛在天邊了。
如果這個例子不夠,再來一個。
剛聽了一個概念,叫做“緣起性空”,意思是“因緣有自性空”。
過會兒又聽到一個壇經裡面的“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有人就會迷惑了,這個“自性”到底是空還是不是空啊?
如果“自性”是空的,為何又說可以“生萬法”呢?
以上所有的“矛盾”其實都是一個問題,那就是混淆了佛教的不同體系,在不同體系裡面,概念名稱相同,但是定義(或內涵)卻不盡相同。這就是造成上述困惑,迷茫的根本原因了。那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先了解各個體系的大概和區分,然後再選擇一個體系深入下去,只要先把一個體系弄得比較懂了,再去觸類旁通其他體系,這個時候就容易了 —— 這也是我個人學習佛法的心得了。
佛教分類(佛學分類)
傳統上是這樣分類的:
要麼是按照地域分類,比如分成南傳,北傳。北傳裡面再分漢傳、藏傳。
漢傳裡面又分八宗或十宗。(略)
藏傳裡面又分四教或五教。(略)
這種分類方法有它的依據,但是這個分類並不完全是“佛法”上的區分(除了南、北傳)。如果要按照佛法體系(或佛學體系)分類,只需要分成四類:小乘,大乘。大乘裡面再分中觀(或般若)、唯識、如來藏。這就是大乘三系,再加上小乘(聲聞)。那就是總共四大分類了。
體系和宗派的簡單對照
簡單解讀:
- 南傳,只有上座部,只是聲聞乘,現代也叫根本理論,或基礎理論。
- 北傳包括漢傳和藏傳。
- 藏傳都是中觀系(般若系)。
- 漢傳中,只有三論宗是純正的般若系,新唯識宗是純正唯識系,其他的宗派如:禪、淨、天台、華嚴,甚至包括舊唯識都是如來藏系。舊唯識(即承認如來藏的)也可以算是如來藏繫了。
四大體系的核心理論
小乘、或聲聞乘(也有叫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基礎佛教等名字),它的核心理論就是,緣起,也叫因緣法,緣起法。重要理論有:緣起法,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對應經典:阿含經等。
般若,或叫中觀,它的核心理論是緣起性空。對應經典:般若經等,《心經》《金剛經》《大品般若》《中觀》等。
唯識,它的核心理論是萬法唯識。對應經典:《唯識三十頌》《解深密經》《成唯識論》等。
如來藏,它的核心理論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對應經典:《如來藏經》《楞嚴經》《起信論》等(非常非常多)。
早在2022年08月06日的時候,我就寫過一篇對比三系的文章,依舊可以參考:
【原創】嘗試對比中觀、唯識和如來藏 https://mp.weixin.qq.com/s/n1RfPHv65iJtp1WmARvSNQ 中觀和唯識是印度佛教的兩大支柱,而當今學界所認為的三大體系之如來藏,並沒有在印度開宗立派,卻在傳入中國後成為主流。本文嘗試比較下三者,希望從中找到緣由。
【原創】嘗試對比中觀、唯識和如來藏 https://yuqianyi1001.github.io/comparison-between-madhyamaka-Yogacara-Tathagatagarbha_zh-tw/ 中觀和唯識是印度佛教的兩大支柱,而當今學界所認為的三大體系之如來藏,並沒有在印度開宗立派,卻在傳入中國後成為主流。本文嘗試比較下三者,希望從中找到緣由。
因緣法是一切體系的共同基礎和核心
什麼是因緣法?
《雜阿含經》卷第十三,335經: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白話:因為這個存在所以那個存在,這個生起所以那個生起;因為這個不存在所以那個不存在,這個消失所以那個消失。
基本含義:一切事物的產生(起)和存在(有),都依賴於其他事物的產生和存在。同樣地,當一切事物所依賴的環境發生變化時,它們也會發生變化,最終因為依賴的消亡而消亡,最後依賴不存在(無)了,事物本身也不存在了。換句話說,一切事物都不能獨立地產生和存在。
這就是佛教最最核心、最最重要、最最基本的因緣法。也叫緣起法。
四大體系的核心區別
聲聞和般若
般若的核心概念:空性和無生
緣起法(或因緣法)是一切體系的基礎和共識。它的核心只有上面那四句。
聲聞和般若的思想是最為一致的,聲聞強調緣起,般若強調性空,雖然兩者強調的不同,但是從根本上來說,緣起就是性空,性空的原因就是緣起。所以,般若上也經常說 —— 緣起性空 —— 因緣有自性空。
因緣有,也就是假有,幻有 —— 而不是實有。
般若對“實有”的定義是常、一。常是指永恆存在,固定不變的存在,獨立自主地存在,不可分割、不可拆分,始終保持絕對“一”體的存在(都是絕對意義上)。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才有的,所以,這類的因緣有,就是假有,而不是“實有”。
般若在這基礎上更進一步說 —— “無生”,一切法不生,這個生是指,一切“實有的”法不生,能生的法都是因緣和合才有,所以都是“假生”,而不是“實生”。
補充下:性空,空性是一個意思。無生、無相、無性也是一個意思。只是側重點不同,但是內涵一致。
般若和唯識
般若和唯識本身是沒有任何矛盾的,只是強調的東西不同而已。般若的核心概念前面已經說了。下面簡單說唯識。
唯識的核心其實也分簡單,唯識的核心是對八識的認知和了解。
但是從概念上,必須要了解一點,唯識上的“實法”和“假法”在定義和般若上的“實法”和“假法”不同。
般若上的實法,實有的法,定義是常、一,即有獨立的、自主的永恆不變的絕對存在。
唯識上的實法是指有種子,而種子是以比喻命名的,種子也不是般若意義上的“實有”,而是因緣有,是生滅的。唯識上的“假法”是說,沒有自己的種子,是根據“實法的種子”衍生的說法,比如說,唯識中的百法中的心所有51個,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心所”是假法,假立的,比如說“不害”心所,就是從“無嗔”心所衍生出來的假法,意思是,只有“無嗔”是有種子的,但是“不害”沒有種子,它只是“無嗔”的一個側面表現形式。
唯識上的真如,可以對應般若上的空性或無生。
如來藏
相對般若和唯識來說,都有清晰的簡單的定義,都可以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來比擬大多數的概念和理論,就算是不容易體會和理解,也可以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學習和討論。而用邏輯思維和推理對於佛學來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聞思修”中的“思”就是邏輯思維和推理了。
而如來藏的概念最為複雜,比如如來藏的核心概念,即如來藏,就沒有一個簡單的定義。要正確地理解如來藏,必須要分三個角度分別進行,空如來藏(類似般若,但不是般若),不空如來藏(類似唯識,但不是唯識),空不空如來藏(類似中觀的八不)。
這就是如來藏概念的複雜性了。無論是般若的空還是唯識的有,都較容易理解和推理,因為他們的定義是簡單的,單一的。也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比喻的例子。而如來藏這樣同時具有三個角度,缺一不可的複雜概念來說,生活中找不到一個例子可以同時比喻三個角度,而只能找到不同的比喻分別比喻一個角度。這也造成了對如來藏難以瞭解。無法透徹瞭解,所以很多佛友總是在似懂非懂、模稜兩可的迷糊狀態(也就是卡殼了)。
我也嘗試過用簡單的語言來嘗試表達自己對如來藏的理解,多次嘗試後都不理想,思來想去,才總結出來說,因為如來藏的概念本身就是比般若和唯識複雜的。因此,沒有辦法簡化和通俗化。只能同時從這三個角度同時描述才不至於有缺陷,才是完整的思想。
如來藏的自性是什麼?
如來藏的自性必須同時包括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 空如來藏 —— 全部都非,意思是,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可以代指如來藏,也沒有部分東西可以代指如來藏。所以說,全部都非。
- 不空如來藏 —— 全部都是,意思是,任何一個東西都是如來藏的體現(或表現),所以禪宗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法身,般若都是如來藏的異名)。
- 空不空如來藏,整合空和不空,兩者非二,空和不空是不二的。這點倒是和般若的八不類似了。
補充說,其實瞭解了以上的三點,很多禪宗的公案也就容易解讀了。
綜上 —— 佛學四大體系的核心和差異
如何讀懂佛經?
一、先判斷該經屬於哪個體系,是聲聞乘的基礎佛教(四聖諦,十二因緣),還是般若,唯識,或如來藏。
二、如果是聲聞乘的基礎佛教,就按照基礎佛教理論去理解,主要就是緣起法,四聖諦和十二因緣。如果是般若,就以般若的定義和體系去理解 —— 關鍵是緣起性空,或因緣有,自性空。如果是唯識,就以萬法唯識的定義和體系去理解 —— 這裡的自性是指種子,真如是空性。如果是如來藏,就以如來藏的定義和體系去理解 —— 全體都非(空如來藏),全體都是(不空如來藏),空不空是不二的(空不空如來藏)。
三、有些經典,會包括多個思想,那麼就可以分段落(分品,或分卷)去套上面的一和二了。
總之,只要不要把各個體系和定義混雜在一起,讀經就不會卡殼了。
其實,這樣的分類方式和學習方式和現代教育是一致的。現代教育都是分科教育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而古代教育,可能就是混雜在一起的,或者是比較粗條的分類,而沒有這麼細緻的分類。細緻的分類有助於學習和教育,這是現代教育最為成功的原因之一,我們當然也可以應用在佛學上。
祝願大家都能深入經藏,不卡殼。
阿彌陀佛。
愚千一
PS:這裡只是簡單地介紹下體系,所謂體系只是很粗的分類,嚴格來說,就需要有更細緻的分類,比如般若和中觀不同,唯識分新舊,以及淨土法門比較特殊,另外歷史上還有過俱舍宗等。總之,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作為一個讀懂經文的敲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