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佛教之 —— 本來是佛 | 正確解讀的通用原則和通用方法 | 淺析《圓覺經》中的“本來成佛”

常見的誤解

佛教中有一句很常見、很流行的話是“本來是佛”,佛經原文其實是“本來成佛”。這句話的確是出自佛經,也是佛親口所說,那為什麼經常會變成誤解呢?原因在於講者對這句話的講解方式,或聽者自己的解讀有誤。一旦産生了誤解,不僅不能獲得正確的知見,未免還會産生更多的疑問,常見的疑問如下:

  • 衆生過去皆是佛,那怎麼佛又成了現在的衆生?
  • 衆生原本是佛,也就是說就算衆生成了佛,也會再次淪落為衆生?
  • 為什麼衆生都有佛性,衆生都是從佛變來的嗎?
  • 衆生本來成佛?那為何又淪墜了?
  • 甚至某些講者也說過:“衆生在過去世,已經成過佛了” [1]

而一般的講者,也只是這樣回答,這樣講解,如:“衆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會變成衆生?就是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變成衆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就本來成佛。” 這個講解倒冇有什麼問題,但是很顯然也冇有能夠解釋上述疑問了,因為冇有深入講解,屬於泛泛而說。

佛教很多說法,其實都是泛泛而說,畢竟能夠深入佛學,深入經藏的人少。自然而然就冇有深入講解的必要了,反正都是聽不懂,就稍微講點就打發了。所以,想要讓講者講得更深入和透徹,也是需要信衆都有佛學基礎才行的。畢竟來說,如果信衆都是幼兒園的水平,那麼自然也就只需要幼兒園的老師來教就夠了,如果信衆都是高中生的水平,那麼來教的老師必定也是高中老師,相同的道理,乃至學生都是大學水平,研究生水平,那麼來教的必定都是教授基本的了。所有,提升信衆整體的佛學水平,才能提升整體的佛法素養了。這算是題外話,不再展開了。

正確解讀的原則和方法

先簡單介紹一個通用的正確解讀的原則和方式。這樣下次再遇到疑問時,即使不去看他人澄清的文章,自己也可以依據這個原則和方法去求證,並非常可能獲得正確的解讀。

以原則來說,則必須回溯佛教經典。佛經優先,再具體地說其實是經和律,最後才是古大德們所著的論典。

以方法來說,即找出這個觀點在佛教經典中的出處,原文,尤其是上下文,然後再加以理解。如果對於經典原文不能理解,則再去參考經典中原文對照的講解。甚至可以參考多位善知識的講解,綜合起來,幫助我們加深理解。按照這樣的方法,必定會有更深的,更正確的理解。

其次,用好工具,即搜索經典的工具和佛學詞典。

用搜索引擎(如Google或百度)就可以查閱佛教經典了。以及一些專業的經典閱讀網站也可以搜索,如cbeta: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或cbeta大陸版:https://cbetaonline.cn/。另一個我常用的網站是:https://deerpark.app/。對於IT專業人士來說,還可以自己搭建本地離線版,如https://github.com/Yuanuo/appxi-cbeta-explorer。

對於佛學詞典,則可以使用:http://buddhaspace.org/dict/ (只支持繁體),或使用搜索引擎,用“佛學詞典 佛學術語”作為關鍵字進行查詢,例如查閱“成佛”的意思可以這樣查:“佛學詞典 成佛”。

下面就用“本來成佛”來舉例和說明。

本來成佛的經典解讀

通過搜索可以知道,“本來成佛”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即《圓覺經》)有出現,“本來是佛”這四個字倒是冇有在佛經中找到,論典中很多。但依前面原則所說,佛經應該優先,其次是論典。

在《圓覺經》中的原文是:“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以上這句話很顯然是在說“勝義諦”,“般若中觀”,“空性”的了義語。

“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這句話和“煩惱即菩提”是類似的表達,這裏說凡夫的生死和佛陀的涅槃都是做夢,那麼也可以說成 —— 生死即涅槃了。

“無起、無滅、無來、無去”,“無得、無失、無取、無捨”,“無作、無止、無任、無滅”“無證亦無證者” —— 這裏的表達即是中觀八不的表達方式,“八不”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而八不又可以綜合起來,那就是“無生”了,證到“無生”的智慧,就是“無生法忍”(或“無生忍”),這裏的“忍”是“智”的意思。

總結來說,“衆生本來成佛”是指勝義諦了,而非有分別、相對的的“世俗諦”。如果對勝義諦,或中觀,或空性有正確解讀的話,那麼一下子就明白了,而不會再用“世俗諦”去理解和思維了。而前面所列的一切誤解和疑問,其實都是用“世俗諦”來理解“本來成佛”了。

如“衆生本來成佛?那為何又淪墜了?”,這很明顯是有了前後分別的時間順序,錯誤地以為“過去是佛”,然後再“變成了衆生”了。又比如這句,“衆生在過去世,已經成過佛了”,就更加明顯了,用了“過去世”這個詞,和“現在世”可以對照了。

要知道說,時間只有在世俗諦裡面才成立的,在勝義諦裡面是冇有時間概念的,也冇有方位的概念,一切有相對的、有分別的概念,只有在世俗諦裡面才成立。在勝義諦裡面是無分別的,無對立的,無相待的。

如果為了避免誤解,“本來成佛”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切衆生本具佛性”,即表示“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有成佛的潛力”,但目前因為還冇有斷無明,斷貪嗔癡,所以我們都還是衆生,必須經過努力修行,徹底地斷除無明,熄滅貪瞋癡,才能入涅槃,如果要成佛,還必須行菩薩道,自覺覺他都圓滿了,才能成佛。

除了《圓覺經》之外,很多經典也有類似意思的表達,如“本性清淨”,“自性清淨”,這兩個詞在很多經典裡面都有提過,著名的經典如《楞嚴經》,《大寶積經》,以及玄奘翻譯的600卷《大般若經》裡面也有。其正確的解讀,也都是應該從勝義諦,或中觀,或空性的角度去理解才是正確的。

所以,這裏的關鍵是要去理解勝義諦(或中觀,或空性)的概念了,下面這篇文章或許可以一並參考:

【原創】我對空性的理解 | 理解空有是打開大乘佛學的金鑰匙 https://mp.weixin.qq.com/s/ssQNk0gTppehzDgpzaQb6g 佛性,自性,空性,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本文提供了一種理解的思路,供仁者參考。

祝大家快樂
愚夫合十。

[1] 衆生本來成佛?那為何又淪墜了? https://www.dharmazen.org/X2GB/D33SProb/P354.htm

[2] 聖嚴法師的《佛教入門》中“活佛與活菩薩”一文中的“(六)衆生都是佛和衆生皆成佛” https://ddc.shengyen.org/?doc=05-01-011&tree_id=j1_1813

以上兩篇文章也推薦一讀。

写于 June 1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