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法會參加心得 | 一場兩小時的禪修考試 | 念佛與禪修 —— 念佛禪

(圖片來源:誌蓮淨苑 http://cn.chilin.org/)

我雖然學佛有些年頭,但是參加過的法會卻屈指可數,最主要的原因莫過於認為法會太形式化,規矩有多,再加上不明就裏,所以一直對法會都冇什麼興趣。偶爾看到法會裡面的一些儀式和手印,也只是以好奇心看個熱鬨而已。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法器培訓的通知,因為有參與臨終助念的事情,所以想要學敲引磬,以便讓助念更加“專業”,即可以用來幫助自己收攝身心,也可以讓助念更加莊嚴,效果更好。所以報了名,這才有機會認識到了 —— 念佛法會。

念佛法會大概是常見的法會中最簡單的法會了,其流程包括贊佛偈,繞佛,坐念,然後是拜懺,三皈依和回向。

對於剛參加法會的朋友來說,首先需要一個熟悉過程,熟悉法會的流程和唱誦的內容,以及一些常見的動作 —— 問詢,禮拜和經行等,這算是參加法會的第一個階段吧。像我以前一樣,其實很多人都止步於此,要麼缺乏興趣,要麼不了解法會和共修的意義,要麼以為其他原因無法繼續參加。其結果就是,止步於此,總是不能熟悉流程,每次參加都很生疏,需要他人引導才知道做什麼,需要觀察他人怎麼做才知道怎麼做,這樣就無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了。

流程和內容都熟悉以後,就可以進入到第二個階段了,這個時候才是真正參加法會的樣子了,註意力從外部環境,逐漸將註意力回到自身上來,嚮內用功。不再需要別人的引導,就知道該唱誦什麼以及怎麼唱誦了。也不需要特意地去觀察別人,就知道怎麼去做了。

所以第二個階段的註意力主要是回到了自己身上,聽自己的唱誦是否合拍,動作是否協調 —— 這個階段的體驗就和禪修非常類似了,甚至可以說就是禪修,方法都是一樣的。如打坐時,觀察自己的呼吸,而唱誦時,是聽自己的聲音和大衆的聲音合拍與否。打坐時,可以覺察呼吸的長短,而唱誦時,可以覺察音調的高低。甚至連睏難都類似,打坐的時間長了以後,腿會酸疼,而唱誦時間久了以後,嗓音也有些變化,兩者都需要慢慢去調節和適應。效果也類似,當唱誦和動作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以後,慢慢地就會體會到這種類似禪修所帶來的身心安定了。此後,從此對於法會的興趣也會油然而生,參加法會也會更加頻繁和穩定了。

當然,這還不是最終階段,還能繼續提升,這個提升需要從一般信衆“升級”成悅衆了,即在法會中承擔一個角色並執掌一門法器,即包括引磬,小魚,大魚,鍾鼓,地鍾等。這時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也可以從簡單的法器開始,然後逐步提升。

作為悅衆,我的經驗應該是最初淺的,名副其實的“末學”,因為我還未見到過其他人,有像我這樣培訓了這麼久,練習了這麼多次,還無法完全勝任的“悅衆”了。即便如此,我的收獲卻一點也不少,每一次參加念佛法會,都像是參加了一場兩個小時的禪修考試,會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哪些地方做得不足。有的時候,甚至自己發現的問題會比他人指出來的還多。

從信衆到悅衆最大的區別是,作為信衆還能有走神的時候,或者是纍了後,還能歇會兒,只要不影響別人就行。而作為悅衆,則必須在自己負責的部分,全身心的投入了,有時犯錯和走神,都可能會影響他人了。而悅衆也可以再細分,有些悅衆是負責個別環節,而有些悅衆則需要負責全程,後者的要求顯然就更高了。當然,要求越高,越要投入,而收獲也會更大更好了。

以上雖然分了三個階段來分享,但其實三個階段並冇有嚴格的門檻。以我個人為例,之前完全冇有參加過任何的念佛法會,而僅僅是出於想要學習引磬的動機,卻可以參加法器的培訓和練習,然後再在練習法器的過程中,同時熟悉流程和內容。如果之前有參加法會的經驗,在熟悉了流程和內容以後,再來學習法器,這樣肯定會更加容易了。所以,不管熟悉與否,只要有興趣,就可以開始的。

上文雖然是以禪修的角度來分享念佛法會的心得,如果回歸到淨土宗的念佛來說,參與法會和共修的意義就會更加明顯了,如念佛的功德等,這裏不再贅述,僅僅提下淨土宗尤為強調的信願行。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淺深”。對於淺深概念有點模糊的蓮友來說,何不用一場念佛法會來自我檢驗下呢?而覺得自己持名很淺的蓮友來說,何不用念佛法會來提升自己的品位呢?

願大家都能夠體會到法會所帶來的安定和喜樂。

願大家都能早日達成一心念佛,蓮品高升。

願大家都能早日達成念佛三昧,廣度衆生。

阿彌陀佛。 愚夫合十。

写于 April 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