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只有如来才能“知人”、“知根性”、“量人”

只有如来才能“知人”、“知根性”、“量人”

《杂阿含经》明确指出:只有如来才能真正做到“知人”、“知根性”、“量人”,而其他人则无法做到。

990经:“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损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在第990经中,鹿住优婆夷问阿难,为什么她修梵行(修清净行)的父亲和不修梵行(不修清净行)的叔叔,死后都被佛陀预言会生到同一个地方。阿难回答,只有如来才能完全知道众生的根性优劣,普通人无法知晓。佛陀进一步解释,众生的行为和修行境界,只有如来能准确判断,其他人不应随意评判,否则只会自损。

991经:“唯有如来能知世间众生诸根优劣耳。”

第991经中,一位比丘在鹿住优婆夷家也遇到类似问题:有人不修学、不听法,看起来很差;有人虽有烦恼,但愿意听法、精进,能逐步进步。普通人若随意比较,认为“他们都一样”,其实会出错。只有如来知道谁能进步,谁会退失。

1063经:“唯有如来能知人耳。”

一位相貌丑陋的比丘被其他比丘轻视。佛陀告诫他们,不要以貌取人,这位比丘已经解脱烦恼,心善解脱。佛陀说,不要随意评判别人,只有如来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不能以貌取人,即不能用外表或相貌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质。更何况是比道德、品质更为隐秘的“解脱”呢?

一点解读和反思

什么是“知人”?经文中指的是死后的去处和所证的果位。

什么是“知诸根”?两人看似相同,实际修行却大不相同。意思是,两人的“根性”不同,尽管起点和外表相似。

什么是“量人”?凡夫以貌取人,而如来却能衡量一个人的真实修行境界。

以上是经典中佛陀多次告诫我们的:不应随意论断他人,论断他人的根性、修行或去处。这些事情,只有佛陀才能准确、真实地知晓。

然而,在佛教界,却有许多“知人”、“知根性”、“量人”的行为。他们随意评判他人,妄下断语,这实际上违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

以净土宗为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其修行的目标,虽然往生净土后仍需继续修行,但往生是眼前最重要的目标。然而,我们常听到“知人”、论断人的说法——某某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他绝对不可能往生。

再以禅宗为例,许多人表面上推崇禅宗,认为禅宗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学,普通人无法学习。这不仅是缺乏对禅宗的了解,更是对他人的根性妄加论断。六祖的根性不差是公认的,但其他人的根性,我们又如何能真实知晓?退一步说,即便根性稍差,差了多少?难道就不能学习禅宗了吗?显然,这些细节无人能清楚知晓,除了佛陀(当然,这是阿含经的宗旨,大菩萨们或许也能知晓,但也会有不如佛陀之处)。

评价他人要尽量客观、理性、就事论事

这并非说我们完全不能评论他人,或只能一味说好话。

我们可以“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感受,尽量客观和理性。这样,虽然不能避免犯错,但可以将错误降到最低。而且,若不存在主观恶意,后果也不会太严重。

比如我在说话时,常使用“可能”、“多数”、“或许”等词语,有时就是在暗示,自己只是一种推测,而非百分之百下定论。

总之,我们说话应严谨、准确,不要“武断”,不要过于绝对。这不仅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作为学佛人,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不要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论断,例如断定别人的根器、修行境界和果位等。

阿弥陀佛。

愚千一

写于 February 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