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只有如來才能“知人”、“知根性”、“量人”

只有如來才能“知人”、“知根性”、“量人”

《雜阿含經》明確指出:只有如來才能真正做到“知人”、“知根性”、“量人”,而其他人則無法做到。

990經:“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在第990經中,鹿住優婆夷問阿難,為什麼她修梵行(修清淨行)的父親和不修梵行(不修清淨行)的叔叔,死後都被佛陀預言會生到同一個地方。阿難回答,只有如來才能完全知道眾生的根性優劣,普通人無法知曉。佛陀進一步解釋,眾生的行為和修行境界,只有如來能準確判斷,其他人不應隨意評判,否則只會自損。

991經:“唯有如來能知世間眾生諸根優劣耳。”

第991經中,一位比丘在鹿住優婆夷家也遇到類似問題:有人不修學、不聽法,看起來很差;有人雖有煩惱,但願意聽法、精進,能逐步進步。普通人若隨意比較,認為“他們都一樣”,其實會出錯。只有如來知道誰能進步,誰會退失。

1063經:“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一位相貌醜陋的比丘被其他比丘輕視。佛陀告誡他們,不要以貌取人,這位比丘已經解脫煩惱,心善解脫。佛陀說,不要隨意評判別人,只有如來才能準確衡量一個人。

現代社會普遍認同,不能以貌取人,即不能用外表或相貌來判斷一個人的道德和品質。更何況是比道德、品質更為隱秘的“解脫”呢?

一點解讀和反思

什麼是“知人”?經文中指的是死後的去處和所證的果位。

什麼是“知諸根”?兩人看似相同,實際修行卻大不相同。意思是,兩人的“根性”不同,儘管起點和外表相似。

什麼是“量人”?凡夫以貌取人,而如來卻能衡量一個人的真實修行境界。

以上是經典中佛陀多次告誡我們的:不應隨意論斷他人,論斷他人的根性、修行或去處。這些事情,只有佛陀才能準確、真實地知曉。

然而,在佛教界,卻有許多“知人”、“知根性”、“量人”的行為。他們隨意評判他人,妄下斷語,這實際上違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

以淨土宗為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其修行的目標,雖然往生淨土後仍需繼續修行,但往生是眼前最重要的目標。然而,我們常聽到“知人”、論斷人的說法——某某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他絕對不可能往生。

再以禪宗為例,許多人表面上推崇禪宗,認為禪宗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學,普通人無法學習。這不僅是缺乏對禪宗的瞭解,更是對他人的根性妄加論斷。六祖的根性不差是公認的,但其他人的根性,我們又如何能真實知曉?退一步說,即便根性稍差,差了多少?難道就不能學習禪宗了嗎?顯然,這些細節無人能清楚知曉,除了佛陀(當然,這是阿含經的宗旨,大菩薩們或許也能知曉,但也會有不如佛陀之處)。

評價他人要儘量客觀、理性、就事論事

這並非說我們完全不能評論他人,或只能一味說好話。

我們可以“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談論自己的感受,儘量客觀和理性。這樣,雖然不能避免犯錯,但可以將錯誤降到最低。而且,若不存在主觀惡意,後果也不會太嚴重。

比如我在說話時,常使用“可能”、“多數”、“或許”等詞語,有時就是在暗示,自己只是一種推測,而非百分之百下定論。

總之,我們說話應嚴謹、準確,不要“武斷”,不要過於絕對。這不僅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作為學佛人,更應嚴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不要做出超越自己能力的論斷,例如斷定別人的根器、修行境界和果位等。

阿彌陀佛。

愚千一

写于 February 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