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法身,尤其是佛教不同体系(宗派)对法身的看法
谈谈法身,尤其是不同体系(宗派)对法身的看法
在佛教里,“法身”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词汇。所谓“高级”,不是说它有多么尊贵,而是说关于它的说法非常多,有些说法甚至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这就好比我们讨论“能量”,在物理学的不同分支里,它会有不同的表述和公式,但又都指向某种根本性的存在。
对于这类复杂的概念,如果只是零散地看各种解释,很容易陷入迷茫,甚至觉得佛法怎么自相矛盾。想要真正地、全面地理解它,就必须把它放回到它所属的体系(宗派)框架中去。只有在特定的理论体系内,一个概念的精确含义才能被固定下来。
按照我之前多次提过的思路,我们可以将佛教思想的发展脉络大致分为根本佛教、般若、唯识和如来藏四个主要体系。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这四个体系的视角,来看看“法身”到底是什么。
根本佛教(声闻乘)的法身 —— 五分法身
在最早期的佛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本佛教或声闻乘中,佛陀就是指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他有父母,有血有肉,和我们一样会生老病死,最终也会“入灭”(涅槃)。
那么佛陀入灭后,弟子们还能依靠谁呢?佛陀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我”。意思是,谁理解了他所说的缘起之法,就等于见到了他。在这里,“法”成了佛陀的延续。
因此,在根本佛教的语境里,“法身”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形而上的身体,它更多指的是圣者所成就的内在功德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 “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 戒法身:指身口意行为的清净无染。
- 定法身:指内心的宁静与专注,不被外境动摇。
- 慧法身:指对四圣谛正确认识的智慧。
- 解脱法身:指断尽一切烦恼束缚,获得自在的状态。
- 解脱知见法身:指确知自己已经解脱,不会再退转的智慧。
这五种功德构成了圣者的内在品质。无论是佛陀还是阿罗汉,当他们断尽烦恼时,也就成就了这“五分法身”。所以,在这个阶段,“法身”是一个相对朴素、具体、可实践的概念,是修行者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成的功德成就。
般若(中观)体系的法身 —— 空性即法身
到了大乘般若体系,佛的观念被极大地提升和深化了。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性”,认为一切现象(包括佛本身)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独立存在的实体,其本性是“空”的。
那么,什么是佛的“法身”呢?
《金刚经》里有句名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句话直接否定了从外在的形象和声音去认识真正的佛。真正的佛,即是法身,是超越一切名相、概念和形式的。
所以,在般若体系中,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空性”本身。
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是指超越了有/无、生/灭、来/去等二元对立的终极实在。它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你不能说它“是”什么,也不能说它“不是”什么。任何试图描述它的语言都会失效。
从一个“功德的集合体”,到“毕竟空的实相”,这是“法身”概念的一次巨大飞跃。它从一个可以描述的“有”,变成了一个不可描述的“空”,变得更加形而上,也更加究竟。
唯识(法相)体系的法身 —— 真如即法身
般若讲“空”,讲得非常究竟,但也容易让人误解为“虚无主义”。为了弥补这个理论上的“空白”,唯识体系应运而生。唯识学派用一套非常精密复杂的心理学模型,来解释世界和心识是如何运作的。
唯识宗提出了著名的“三身说”,即法身、报身、化身,并将这三者做了系统性的阐述。在这个体系里,法身是三身的根本。
在唯识体系中,法身的本质被定义为 “真如”。所谓“真如”,就是“真实如此”,指所有现象背后那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体性。它就是万法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法性。
这个“真如法身”是如何显现的呢?唯识宗的答案是“转识成智”。通过修行,将我们染污的心识(特别是第八阿赖耶识)彻底转变,清空里面的染污种子,那么清净的“真如”本性就会完全显露。
所以,唯识体系的法身,一方面继承了般若“诸法实相”的内涵,另一方面又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现路径,即通过转化我们自己的心识来证得。它虽然无形无相,但并非虚无,而是真实不虚的、万法的依靠。
如来藏体系的法身 —— 佛性即法身
如来藏体系的出现,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又一次重要发展。如果说般若强调“空”,唯识强调“识”,那么如来藏就强调“心”的本净。
如来藏思想提出了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观点: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也叫“如来藏”,意思就是众生内心深处都“储藏”着一位如来。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清净、光明、圆满的,和佛的法身无二无别,只是暂时被客尘烦恼遮蔽了而已。
因此,在如来藏体系中,法身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那个佛性。
这个体系下的法身,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这和早期佛教讲“无常、苦、无我、不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此处的“我”并非凡夫执着的“小我”,而是指法身的真我,是绝对自由、永恒不变的。
如来藏的法身观,是一种“本有说”。它告诉你,你不需要去外面寻找什么,也不需要从零开始创造什么。解脱成佛,本质上是一个“发现”和“回归”的过程,就像擦掉镜子上的灰尘,让镜子本身的光明显露出来一样。修行就是去除烦恼,显发这个本有的法身。
对比与总结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这四个体系的异同,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体系框架 | 法身是 | 关键词 | 特点 |
---|---|---|---|
根本佛教 | 五分法身 |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 朴素具体,是后天修成的功德相。 |
般若体系 | 空性 | 毕竟空、无相、不可说、诸法实相 | 究竟破执,是毕竟空相,扫荡一切。 |
唯识体系 | 真如 | 法性、转识成智、阿赖耶识、百法 | 系统缜密,是万法所依的真实性。 |
如来藏体系 | 佛性 | 本觉、真心、常乐我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 积极正面,是众生本具的清净体。 |
结语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法身”这个概念在佛教内部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五分法身”,到般若的“空性”,再到唯识的“真如”,最后到如来藏的“佛性”。
这些说法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它们更像是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对同一个终极真实的不同描述。就像我们用不同的地图来描绘同一座山:
- 根本佛教的地图,清晰地标出了登山的装备和身体素质要求(五分法身)。
- 般若的地图,直接告诉你山顶之上是万里无云的“空”(空性)。
- 唯识的地图,详细绘制了每一条上山的路以及沿途的地形地貌(真如)。
- 如来藏的地图,则告诉你,你脚下的土地本身就和山顶是同一块基石(佛性)。
了解这些体系的差异,我们才能在阅读不同经典时,不至于感到困惑。也能明白,为什么有的祖师大谈“空”,有的祖师却说“人人皆有佛性”。他们并没有矛盾,只是站立的理论体系不同而已。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重要的是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最能启迪自己的“指月之指”,然后循着它,最终亲眼看到那个皎洁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