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订阅后也可以看到我的微信号,方便交流。

你有選擇困難症嗎?| 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 四要和它們的“朋友們” | 聖嚴法師的四要

(繼程法師畫作)

聖嚴法師的四要

聖嚴法師在生活佛法中,提出過一個“四要”的通用原則,用來區分所追求的東西是否是合情合理,從而減少“不合情理”的“慾望”,最終達到減少煩惱的目的。

這“四要”是:需要、想要、能要、該要。聖嚴法師這樣說:“需要的東西並不多,想要的東西非常多;需要的東西應該要,想要的東西不重要。”

需要的東西是指,支撐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必需品,即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其次也包括學習和工作時所需要的工具,如電腦,手機等。這些是必需品的意思是說,缺少了這些就沒法辦法生活,工作和學習了。

其次需要的東西也可以再擴大一些,如為了效率,淘汰了一部使用五年的舊手機,替換了一臺已經使用了八年的電腦。或者把手動的工具換成了自動的工具,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需要的東西的檔次也會有相應的提高,這依然是合情合理的範圍了。

如果所追求的東西,雖然超過了實際上的需要,但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且在經濟允許的範圍內,以世俗生活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況依然是合理的,因為這並不會增加什麼煩惱。如果可以合理地追求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品質,這種追求不僅沒有什麼不好,反而是社會前進的動力了。

但如果所追求的東西超出了自己的經濟範圍,能力範圍,但又時常羨慕它,追求它,常常陷入一種“求不得”的失落和遺憾當中,或因此產生嫉妒、怨恨的情緒,為何別人可以有,而我不能有,為何某某就行,我不行…… 等等這樣的焦慮,憂鬱等煩惱當中時,就應該十分謹慎地審視一下這個追求的合理性了,它是不是 —— 單純想要的東西,且是不切實際的慾望了。

對於這樣不切實際且產生大量負面情緒的 —— “想要的東西”時,就應該果然糾正它,調整自己的心態了。尤其是在冷靜下來後,再經過客觀和理性的分析,肯定了這就是不切實際的“想要”時,就應該果斷地放棄它了。

個人的運用 —— 如何不再當買買買的“剁手黨”

正如上文介紹的一樣,其實對於我們這些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來說,只要聽到了 —— 想要的和需要的 —— 這個概念的時候,就差不多知道該如何取捨了,並不需要再去深入理解它們的意義就可以在日常中得以實踐了。所以,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如在消費上遇到猶豫不決的情況時,我就會想到 —— 這是需要的還是想要的,如果是需要的,那就果斷消費了。

如果是想要的,就可以考慮放棄了,這裡說的是“考慮”,因為實際情況裡面,“慾望”還會存在,所以我經常的做法是 —— 那就先等幾天再說。對於一時衝動的消費來說,往往過了幾天之後,都想不起來了,這就相當於是放棄了。當然,對於一些東西,也還是會有再次想要購買的衝動,這種情況下,還可以繼續思考是“想要的,還是需要的” —— 實際上是“想要的”,但會開始說服自己,這也是“需要的”了,因為有“用武之地”…… 如此反覆幾次,雖然有時還是會去購買一些單純“想要”的東西,但是比起以前來說,已經少了很多了。

所以這種“延遲”購買“想要”的東西,也是減少購買的好方法了。

想要和該要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還以購買東西來說,最先應該購買的是那些即是想要的,也是需要的東西 —— 比如新鮮的水果,健康的飲食。其次是需要的東西,即使有時不是那麼想買,也需要買 —— 比如我是一個很宅很宅的人,所以對於觀光多少是有點抗拒的 —— 又累又心疼錢,但是對於現代家庭來說,尤其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觀光還是需要的,因為即可以讓大家放鬆心情,享受單純的家人時光,又可以讓孩子們豐富見識,勞逸結合。

但每次看到昂貴的觀光費用時,尤其是小孩子們的娛樂活動時 —— 還是會有一種心在滴血的感覺,但考慮到這即是“需要的”,也是家人“想要的”的時候,還是能夠果斷消費了 —— 於是就有了去年耶誕連誑4個land的觀光了,4個lands真的好貴好累……

再有就是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個人能力的提升等外界因素的變化 —— 原本不切實際的“想要”的東西,可能也會變成了合情合理的“需要”的東西了。這種變化其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我早期買車時就想買個大車,那個時候還沒有孩子,家人覺得買大車沒有必要,於是就買了一個小車了,後來等到有了孩子時,家人卻主動要求換個大車了。這就是因為外界條件變化時,原本一個“想要的”東西,就變成了一個“需要的”東西了。

相同的道理,有時“需要的”東西也會變成“想要的”了,比如原本富裕的家庭遭遇變故以後,就需要從“富裕”的生活狀態切換到“普通”的狀態了,那麼原本一些“需要的”昂貴的東西,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就是“想要的”了,正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啊,但如果能夠用上這個方法,或許可以減少一些負面情緒,更加心安理得了。

四要和它們的“朋友們”

四要裡面最關鍵的是前兩者的區分 —— 區分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由此得到啟發後,其實發現在很多場景下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法,考慮到不同場景下的脈絡不同,因此用詞也會有所不同,但是本質並沒有改變,以下我就簡單介紹一下由此開展出來的衍生品 —— 或說是不同的變種 —— 也可以稱呼為他的“朋友們”:

說話時:該說的 和 想說的

比如當我在做觀點分享時,有時我就會注意到 —— 所分享的內容,是我自己想說的話,還是別人想聽的話。實際情況是,大多數時候,我都只是在分享自己想分享的。只有少數情況下,我才有條件去詢問下對方對什麼感興趣,然後我再做對應的分享。即便如此,所分享的內容也經常會和他人的期望不一致,所謂眾口難調,難調的也不只是味道了。但總歸是有所取捨,自己也在不斷地練習,希望可以做到在合適的時機說合適的話。

寫文章時:該寫的 和 想寫的

正如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並不知道誰會感興趣,誰不會感興趣。但毫無疑問,只要是我主動寫的文章,都是我想寫的了。但寫文章有一個好處,寫好以後,它就在那裡,在網路上。對於不感興趣的人,看到標題後就略過了。對於感興趣的人,則會點進去看,有些人看了一點點就退出去了,也會有人看完全篇文章。—— 現代的自媒體寫作平臺都提供了很強大的後臺分析功能,會非常明確的告訴作者,一篇文章的閱讀人數,以及其中又有多少人是閱讀完了的。這些指標是一個很好的反饋機制了。

做事時:該做的 和 想做的

這是我經常對我孩子說的話 —— 先做該做的,再做想做的。什麼是該做的呢?先是學校的作業,然後是課外作業,如學習中文,練習彈琴等,最後才是你想做的 —— 看書、看視訊和玩。他也時常經不住誘惑,哪怕是做事情時中間一點點空閒,都可以看兩頁書,或者順手玩點什麼 —— 而且明顯是一切皆可玩的樣子,無論是一根筆,或是一張衛生紙。

先做該做的,再做想的 —— 結果是皆大歡喜,即完成了功課,也照顧到了個人的興趣。先做想做的,再做該做的 —— 很多時候就變成了一場家庭矛盾,畢竟在家長眼裡,該做的東西都是那麼地“重要”,而孩子們想做的東西都是那麼地“無用”。

最理想的情況莫過於發現孩子的真正的興趣,即可以主動地去學習,去深入 —— 這樣即是該做的,也是想做的了。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挖掘他們真正的興趣並不容易 —— 剛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有興趣,因為新鮮和好玩。等過了一陣子,就變成了“苦差”了,就會發現學習過程裡面的“枯燥”和“困難”了。所以挖掘真正的興趣點本身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看書看視訊時: 該看的 和 想看的

無論是看書還是看視訊,哪些是該看的,哪些是想看的,也是應該區釐清楚的。

我勸一個筆友說要多讀書,他卻說,多讀文學作品覺得有點對不起父母給的學費。這顯然是誤解了我的原意,為了消除誤解,我於是回覆說:

該看的是那些對於我們有幫助的那些 —— 比如專業類書籍,技術類書籍等知識類書籍,或者說傳記類的書籍。前者提升我們的專業能力,後者昇華我們的人格。其次才是以娛樂為目的,以放鬆身心為目的,以獵奇為目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指小說系列,八卦新聞等。當然了,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作家,那麼看小說也許就是你的專業,那你肯定是可以看的。也不是說絕對不能看“想看的”東西,只是要掌握一個分寸,釐清楚主次。

吃東西時:該吃的 和 想吃的

孩子在吃飯時,往往都是先吃喜歡吃的,然後剩下的不喜歡吃的就不吃了,比如往往把肉吃了,最後剩下的都是蔬菜和米飯。

於是我告訴孩子說,先不要吃喜歡吃的,然後把喜歡吃的放在邊上。先吃你該吃的,為了均衡營養該吃的蔬菜,粗糧,米飯等。把該吃的先吃完了,最後再吃你喜歡吃的,這樣你就能吃完飯了,而且還很高興。這樣相當於是把喜歡吃的當做獎勵,雖然該吃的不那麼喜歡,但一想到後面就可以吃到喜歡吃的,還是可以多吃一點該吃的。

當然了,實際情況是,也不容易做到先把該吃的全部吃完再吃喜歡吃的,所以中間也是可以吃喜歡的,交叉著進行,只是一定不要把喜歡吃的先吃完,要把喜歡吃的留到最後,哪怕只是最後一口留到最後都是有用的。因為對最後一口喜歡吃的期待,對於該吃的,即使不喜歡,也能堅持多吃一點了,甚至可以完全吃完,最後的結果,也是皆大歡喜了。

想事情時:該想的 和 亂想的

很多人都有過一種想象 —— 中了大獎後的日子。購買彩票是很多人都做過的事情,對於購買彩票後中獎的情景也或多或少地夢想過。這樣的想象,雖然不至於有害,但是過度於此就是有害的了,沈浸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不計成本低購買彩票,那就是不僅有害心理健康了,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於個人經驗而言,人總是免不了想事情的,只要多察覺這類“不合情理”的想象,然後及時停止就好了。上面中彩票就是一個例子,與此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現在很多的父母們都很是焦慮孩子,焦慮的事情壓根就是無中生有的事情 —— 比如當我勸家人不要太催促孩子了,她就回嘴說:“你要讓你的孩子去當服務員嗎?”。這就是有點極端了,一般來說,只要能夠正常完成大學學業,找份普通的工作並非難事。所以不學習就等於要去當服務員,這種想法就是過於焦慮的、不切實際的擔憂了。

這裡要再補充下,其實我個人覺得當服務員也沒有什麼問題,萬一孩子不是上學的料,當服務員也可以幫忙養家餬口的呀,自食其力有何不可。現代社會里面強調人人平等,人格平等,自然當個服務員也沒有低人一等了,再說孩子要真是有當服務員的愛好,其實誰也擋不住。

求職時:會做的 和 想做的

這條是送給在考慮求職,或者考慮換工作的朋友們。

想做的職位可謂是天馬行空,有人想做諮詢師,架構師,產品經理,自由職業者,UP主,直播帶貨,職業玩家等等,還有人剛畢業就想做管理崗位,創業的,甚至很多人開玩笑說“退休”才是最想要的。

真的能夠這麼容易就找到“想要的”的工作嗎?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都是要碰壁的,除非是你有一個超有錢的家庭,可以隨便你任性,否則普通的公司是不會隨便招聘這樣一個毫無準備,毫無經驗,專業不對口的人,公司畢竟不是慈善事業,不會去故意滿足大家的私慾,每個招聘的崗位都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和期望的。

所以一定要務實一點,先看看自己會做什麼,能做什麼,以此為基礎,先有自己的職業,再逐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累積自己的經濟基礎。但這不代表需要放棄自己的理想職位(志業),而是說迴歸現實,找到一條能夠能夠滿足和勝任理想職位的途徑,併為之努力。等到合適的機會後,再重新做選擇。

小結

以上就是從“需要、想要”這一概念做的引申、變種,舉一反三。仔細想一想,類似的區分還可以用在很多很多的地方,為人處世,接人待物,都是可以用得上的,甚至可以說,只要是有選擇時,有區分時,我們就可以找到一個類似的區分方式,用來區分哪些是有實際需要的,合情合理的,哪些是不合情理的,不切實際的。這個區分的方法用得越多,用得越熟練 —— 生活就會變得越簡單,越明朗,也會越加快樂了。

祝平安喜樂。

愚夫合十。

写于 February 2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