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释迦牟尼佛九次退群

释迦牟尼佛九次退群

小释的毕业

话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心中始终挂念着后世众生。他想看看,自己当年在菩提树下悟出的真理,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于是,他化身成一个名叫小释的沙弥,重新开始了修行之路。经过数年的学习,小释终于从某佛学院毕业,拿到了“现代佛教传播资格证书”。

毕业后,小释发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买菜、打车,还是修行、讲法,似乎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于是,小释决定与时俱进,加入几个佛教微信群,开始在互联网上讲法。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竟是一场场无休止的争论与抬杠。

第一次退群 —— 是善是魔?

小释刚进第一个群,就看到有人在宣讲“人天善法”,教导大家如何通过行善积德,获得人天福报。(《增壹阿含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然而,还没等他点赞,就有人跳出来抬杠:“不发菩提心,修诸善法是魔业!你这是误导众生,让他们沉迷于世间福报,忘记了解脱!”(《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群里已经吵成了一锅粥。有人引经据典,有人冷嘲热讽,最后甚至有人开始人身攻击。小释无奈,只好默默退群。

第二次退群 —— 不识本心

小释不甘心,又加入了第二个群。这次,有人在讲解“四圣谛”——苦、集、灭、道。小释心想:“这可是佛陀最初讲法的核心啊,应该没人会抬杠吧?”(《杂阿含经》: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然而,他错了。很快,有人跳出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讲这些有什么用?不如直接参禅,明心见性!”(《六祖坛经》: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小释试图加入讨论,可是根本没人理会。群内的争论迅速升级为激烈的交锋,各种观点碰撞出火花。小释感到无力回天,最终选择了悄然离开。

第三次退群 —— 自性空?不空?

第三个群里,有人在讲“般若无生”,强调一切法皆空,无生则无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毕竟空…本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相空。)

小释觉得这很高深,正准备认真学习。

结果又有人跳出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讲空性,否定自性,这是恶取空!”(《六祖坛经》: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群里又是一片争吵。仿佛一场无形的风暴席卷了整个聊天室。面对此情此景,小释无奈地摇了摇头,身影渐渐淡出了群聊。小释无奈,第三次退群。

第四次退群 —— 无明?本净?

第四个群里,有人在讲“众生染污”,强调众生因为无明和烦恼而轮回生死。(《中阿含经》:若有如来出世…于现法中施设断一切受,施设断欲受、戒受、见受、我受。此四受何因、何习,从何而生,以何为本?此四受因无明,习无明,从无明生,以无明为本。)

小释觉得这很符合佛陀的教导。

结果又有人跳出来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你讲染污,却忽略了心性的清净,这是误导!害人害己!”(《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群里又是一片混战。见到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小释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在这片混乱中寻找共识无异于缘木求鱼。思索再三,他决定退出讨论。

第五次退群 —— 声闻乘 vs 大乘

第五个群里,有人在讲“声闻乘是基础,是修学大乘的必要条件”。小释觉得这很有道理,毕竟佛陀也是从声闻乘开始讲起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如是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所有过失广说如前。)

然而,很快有人跳出来说:“学习大乘的人,不该学习声闻经典!你这是小乘思想,不符合大乘精神!”(某著名法师说过,要用儒家代替小乘。)

小释试图解释:“声闻乘和大乘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割裂。”

群里又是一片争吵。争论如同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释宛如一位孤独的航海者,面对无尽的波涛,最终选择调转船头,驶向平静的港湾。

第六次退群 —— 根本戒律

第六个群里,有人在强调“根本戒律”,教导大家要持戒修行。小释觉得这很重要,毕竟戒律是佛教的根基。(《四分律》:宁持男根着毒蛇口中,不持着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缘堕于恶道。若犯女人,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然而,很快有人跳出来说:“男女双修是密宗里面最高的法门!你讲戒律,这是显宗,是因为你根性太差了!” (《密宗道次第广论》)

群里又是一片混战。眼见众人言辞愈发激烈,气氛也变得紧张起来,他的眉头紧锁,手指在屏幕上犹豫片刻后,轻轻地点下了“退出群聊”。

第七次退群 —— 依法?依人?

第七个群里,有人在讲“依法不依人”,强调要以佛法为准,而不是盲目追随某个人。(《大般涅槃经》: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小释觉得这很符合佛陀的教导,结果又有人跳出来说:“视师如佛!你不依你的上师,就是违背了你的传承!”(《佛说般舟三昧经》: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群里的讨论愈发激烈,很快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小释感到无奈,静静地退出了群聊。

第八次退群 —— 无我?戏论?

又一次,有人说,佛教的三法印中,最重要的就是:“诸法无我”。(《杂阿含经》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说,“无我是戏论,常乐我净才是究竟了义”。(《宝性论》:以得寂静第一自在我故,离无我戏论究竟寂静,故名为我。

话音刚落,争议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开来,将原本和谐的对话氛围彻底打破。小释看着不断滚动的消息,无奈地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这个喧嚣的空间。

第九次退群 —— 佛学?

又一次,刚有人强调基础佛学的重要,说到:很多人,连佛教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什么三界九地都不清楚,十二因缘都说不全。这样只能是在信仰的层次里面晃荡。

话音刚落,就有人跳出来反驳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永嘉大师证道歌》)

群里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变成了一片嘈杂的喧哗声。在这片混乱之中。他一声轻微的叹息后,就把他的名字从成员列表中删除了。

一点小反思

若无种种心,何须种种法。如来说法,对症下药。本来如来是给不同的人,开了不同的药方,各自去吃就好了。无奈,有些人不吃药,反而把药方拿出来,要和别人“对账”。

不对不要紧,一对吓一跳。原来以为自己的药房是最好的“灵丹妙药”。不料,却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些“面粉”而已。从此以后,争论不休。

有些争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理越辩越明。这些有益的辩论,都是有一定的范式的,有一定的基础,有共同承认的事情作为前提,才能相互辩论 —— 比如藏传佛教中的辩经。比如佛经中记载的,与外道辩论的例子。无一例外,都在说明,有益的辩论是怎样的。

然而,很多社交群里面,表面上看是在“讨论”,实际上,大多数都是鸡同鸭讲,牛头不对马嘴。别人说这个,他就说那个。要么回避问题,要么转移话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在是无聊。

上面的例子,大多数也是这类情况。其次,毫无基础和共识可言。只是一味地,单纯地表达观点,经不起别人提问,别人一问,要么转换话题,要么偷换概念。基本上,都是一问三不知。这是佛教界内普遍的问题。

当今社会,科学大行其道,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学过物理化的人,对于科学的东西,只要深入了解,答案都是一样的。概念相同,方法相同,结果必然也相同。

可是,佛教不是这样,一个概念,尤其是一些高级的概念,少则几个解释,多则几十个解释。这就把一般人搞得晕头转向了。而,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掌握了“究竟”,“了义”。然后就开始急于表达,急于推销。

如果你问他,除了自己所了解的之外,是否知道别人怎么说? —— 不知道。敢于承认的都少见。在完全不了解其他解释的情况下,就执着于自己了解的就是真理。这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偏执”。

就好像一个英语水平很高的人,但从未出过国,一直以为所有柑橘类水果都叫orange,厕所都叫WC。等到出了国才发现,orange通常指橙子,而我们常吃的柑橘类水果在英语中有更具体的名称,比如mandarin或tangerine。而在美国,厕所通常被称为restroom或bathroom,如果用WC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听不懂。

所以,我的建议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多学多看,多思考,多独立思考,多批判性思考。不要全盘接受,也不要全盘否定。不要再拿过去教条,来要求现代人了。

过去,90%的人都是文盲,接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而如今,随着教育的普及,上网和参与社交媒体的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显着增加,甚至有不少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背景的巨大变化,使得过去的一些观念和做法显得不合时宜。然而,仍然有人固守过去文盲时代的思想或做法,将其当作借口或遮羞布,这显然不合时宜。轻视基础、固步自封、不愿学习新知识、缺乏思考,这些行为才是阻碍进步的真正原因。

其实,佛教里面也有一宗,就和数理化一样,学过的人,概念一直,方法一直,结果也一致。这里并不是说100%的绝对一致,而是相对于其他宗派来说(类似上述例子),一致程度一定是最高的。而,其他宗派中成体系化的部分,多多少少都要借用这一派,甚至,很多宗派为了自证清白,还特别热衷于蹭它。这一派是什么呢?那就是阿毗达摩 —— 俱舍宗,唯识宗了。就算是中观派,例如智敏上师,也是极力推荐先学俱舍,后学唯识,最后学习中观。(因为他是格鲁派,以中观为了义。所以最后成立中观。虽然还有门户之见,但依然是十分宝贵的了。)

而真正学习过阿毗达摩的人,再去看其他的经典,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门道”了。就像一个专业过硬的科学家,一眼就能看出“民科”里面有几分真,几份噱头了。就像数学家门,看过姜某的视频和笔记,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的真实水平是几斤几两了。

惟愿正法久住,友情得度。

阿弥陀佛。

写于 February 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