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愚千一或直接输入ID: Yuqianyi1001。
组织《共读阿含》中,入群须知(必读) ,加入群聊请加我微信:yuqianyi1002
海外的朋友请Email我,有Line和Telegram群组。

釋迦牟尼佛九次退群

釋迦牟尼佛九次退群

小釋的畢業

話說,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心中始終掛念著後世眾生。他想看看,自己當年在菩提樹下悟出的真理,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於是,他化身成一個名叫小釋的沙彌,重新開始了修行之路。經過數年的學習,小釋終於從某佛學院畢業,拿到了“現代佛教傳播資格證書”。

畢業後,小釋發現,互聯網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買菜、打車,還是修行、講法,似乎都可以在網絡上完成。於是,小釋決定與時俱進,加入幾個佛教微信群,開始在互聯網上講法。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等待他的竟是一場場無休止的爭論與抬槓。

第一次退群 —— 是善是魔?

小釋剛進第一個群,就看到有人在宣講“人天善法”,教導大家如何通過行善積德,獲得人天福報。(《增壹阿含經》: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然而,還沒等他點贊,就有人跳出來抬槓:“不發菩提心,修諸善法是魔業!你這是誤導眾生,讓他們沉迷於世間福報,忘記了解脫!”(《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還沒等他反應過來,群裡已經吵成了一鍋粥。有人引經據典,有人冷嘲熱諷,最後甚至有人開始人身攻擊。小釋無奈,只好默默退群。

第二次退群 —— 不識本心

小釋不甘心,又加入了第二個群。這次,有人在講解“四聖諦”——苦、集、滅、道。小釋心想:“這可是佛陀最初講法的核心啊,應該沒人會抬槓吧?”(《雜阿含經》: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然而,他錯了。很快,有人跳出來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講這些有什麼用?不如直接參禪,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小釋試圖加入討論,可是根本沒人理會。群內的爭論迅速升級為激烈的交鋒,各種觀點碰撞出火花。小釋感到無力迴天,最終選擇了悄然離開。

第三次退群 —— 自性空?不空?

第三個群裡,有人在講“般若無生”,強調一切法皆空,無生則無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畢竟空…本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相空。)

小釋覺得這很高深,正準備認真學習。

結果又有人跳出來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講空性,否定自性,這是惡取空!”(《六祖壇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群裡又是一片爭吵。彷彿一場無形的風暴席捲了整個聊天室。面對此情此景,小釋無奈地搖了搖頭,身影漸漸淡出了群聊。小釋無奈,第三次退群。

第四次退群 —— 無明?本淨?

第四個群裡,有人在講“眾生染汙”,強調眾生因為無明和煩惱而輪迴生死。(《中阿含經》:若有如來出世…於現法中施設斷一切受,施設斷欲受、戒受、見受、我受。此四受何因、何習,從何而生,以何為本?此四受因無明,習無明,從無明生,以無明為本。)

小釋覺得這很符合佛陀的教導。

結果又有人跳出來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你講染汙,卻忽略了心性的清淨,這是誤導!害人害己!”(《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群裡又是一片混戰。見到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小釋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在這片混亂中尋找共識無異於緣木求魚。思索再三,他決定退出討論。

第五次退群 —— 聲聞乘 vs 大乘

第五個群裡,有人在講“聲聞乘是基礎,是修學大乘的必要條件”。小釋覺得這很有道理,畢竟佛陀也是從聲聞乘開始講起的。(《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如是眾生,於聲聞乘、獨覺乘法,未作劬勞正勤修學,根機未熟、根機下劣、精進微少。若有為說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說、聽二人俱獲大罪,亦為違逆一切諸佛,所有過失廣說如前。)

然而,很快有人跳出來說:“學習大乘的人,不該學習聲聞經典!你這是小乘思想,不符合大乘精神!”(某著名法師說過,要用儒家代替小乘。)

小釋試圖解釋:“聲聞乘和大乘是一脈相承的,不能割裂。”

群裡又是一片爭吵。爭論如同洶湧澎湃的大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釋宛如一位孤獨的航海者,面對無盡的波濤,最終選擇調轉船頭,駛向平靜的港灣。

第六次退群 —— 根本戒律

第六個群裡,有人在強調“根本戒律”,教導大家要持戒修行。小釋覺得這很重要,畢竟戒律是佛教的根基。(《四分律》:寧持男根著毒蛇口中,不持著女根中。何以故?不以此緣墮於惡道。若犯女人,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然而,很快有人跳出來說:“男女雙修是密宗裡面最高的法門!你講戒律,這是顯宗,是因為你根性太差了!” (《密宗道次第廣論》)

群裡又是一片混戰。眼見眾人言辭愈發激烈,氣氛也變得緊張起來,他的眉頭緊鎖,手指在屏幕上猶豫片刻後,輕輕地點下了“退出群聊”。

第七次退群 —— 依法?依人?

第七個群裡,有人在講“依法不依人”,強調要以佛法為準,而不是盲目追隨某個人。(《大般涅槃經》: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小釋覺得這很符合佛陀的教導,結果又有人跳出來說:“視師如佛!你不依你的上師,就是違背了你的傳承!”(《佛說般舟三昧經》:當敬於師承事供養。視當如佛。)

群裡的討論愈發激烈,很快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小釋感到無奈,靜靜地退出了群聊。

第八次退群 —— 無我?戲論?

又一次,有人說,佛教的三法印中,最重要的就是:“諸法無我”。(《雜阿含經》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立馬就有人跳出來說,“無我是戲論,常樂我淨才是究竟了義”。(《寶性論》: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戲論究竟寂靜,故名為我。

話音剛落,爭議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開來,將原本和諧的對話氛圍徹底打破。小釋看著不斷滾動的消息,無奈地搖了搖頭,悄然離開了這個喧囂的空間。

第九次退群 —— 佛學?

又一次,剛有人強調基礎佛學的重要,說到:很多人,連佛教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什麼三界九地都不清楚,十二因緣都說不全。這樣只能是在信仰的層次裡面晃盪。

話音剛落,就有人跳出來反駁說:“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永嘉大師證道歌》)

群裡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大,直至變成了一片嘈雜的喧譁聲。在這片混亂之中。他一聲輕微的嘆息後,就把他的名字從成員列表中刪除了。

一點小反思

若無種種心,何須種種法。如來說法,對症下藥。本來如來是給不同的人,開了不同的藥方,各自去吃就好了。無奈,有些人不吃藥,反而把藥方拿出來,要和別人“對賬”。

不對不要緊,一對嚇一跳。原來以為自己的藥房是最好的“靈丹妙藥”。不料,卻在別人眼裡只是一些“麵粉”而已。從此以後,爭論不休。

有些爭論,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理越辯越明。這些有益的辯論,都是有一定的範式的,有一定的基礎,有共同承認的事情作為前提,才能相互辯論 —— 比如藏傳佛教中的辯經。比如佛經中記載的,與外道辯論的例子。無一例外,都在說明,有益的辯論是怎樣的。

然而,很多社交群裡面,表面上看是在“討論”,實際上,大多數都是雞同鴨講,牛頭不對馬嘴。別人說這個,他就說那個。要麼迴避問題,要麼轉移話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實在是無聊。

上面的例子,大多數也是這類情況。其次,毫無基礎和共識可言。只是一味地,單純地表達觀點,經不起別人提問,別人一問,要麼轉換話題,要麼偷換概念。基本上,都是一問三不知。這是佛教界內普遍的問題。

當今社會,科學大行其道,為何如此?原因很簡單,學過物理化的人,對於科學的東西,只要深入瞭解,答案都是一樣的。概念相同,方法相同,結果必然也相同。

可是,佛教不是這樣,一個概念,尤其是一些高級的概念,少則幾個解釋,多則幾十個解釋。這就把一般人搞得暈頭轉向了。而,每個人又都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掌握了“究竟”,“了義”。然後就開始急於表達,急於推銷。

如果你問他,除了自己所瞭解的之外,是否知道別人怎麼說? —— 不知道。敢於承認的都少見。在完全不瞭解其他解釋的情況下,就執著於自己瞭解的就是真理。這實際上是非常大的“偏執”。

就好像一個英語水平很高的人,但從未出過國,一直以為所有柑橘類水果都叫orange,廁所都叫WC。等到出了國才發現,orange通常指橙子,而我們常吃的柑橘類水果在英語中有更具體的名稱,比如mandarin或tangerine。而在美國,廁所通常被稱為restroom或bathroom,如果用WC這個詞,很多人可能會聽不懂。

所以,我的建議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多學多看,多思考,多獨立思考,多批判性思考。不要全盤接受,也不要全盤否定。不要再拿過去教條,來要求現代人了。

過去,90%的人都是文盲,接受過高等教育(大學及以上)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而如今,隨著教育的普及,上網和參與社交媒體的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顯著增加,甚至有不少人擁有碩士、博士學位。教育背景的巨大變化,使得過去的一些觀念和做法顯得不合時宜。然而,仍然有人固守過去文盲時代的思想或做法,將其當作藉口或遮羞布,這顯然不合時宜。輕視基礎、固步自封、不願學習新知識、缺乏思考,這些行為才是阻礙進步的真正原因。

其實,佛教裡面也有一宗,就和數理化一樣,學過的人,概念一直,方法一直,結果也一致。這裡並不是說100%的絕對一致,而是相對於其他宗派來說(類似上述例子),一致程度一定是最高的。而,其他宗派中成體系化的部分,多多少少都要借用這一派,甚至,很多宗派為了自證清白,還特別熱衷於蹭它。這一派是什麼呢?那就是阿毗達摩 —— 俱舍宗,唯識宗了。就算是中觀派,例如智敏上師,也是極力推薦先學俱舍,後學唯識,最後學習中觀。(因為他是格魯派,以中觀為了義。所以最後成立中觀。雖然還有門戶之見,但依然是十分寶貴的了。)

而真正學習過阿毗達摩的人,再去看其他的經典,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門道”了。就像一個專業過硬的科學家,一眼就能看出“民科”裡面有幾分真,幾份噱頭了。就像數學家門,看過姜某的視頻和筆記,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的真實水平是幾斤幾兩了。

惟願正法久住,友情得度。

阿彌陀佛。

写于 February 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