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轮回的一些误解

你真的相信有轮回吗?这是非佛友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了。而对于佛友们来说,大多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文简略地说明一下轮回的来源,诠释和主体。

佛教之前的轮回

虽然很多人都是从佛教才知道了轮回,但轮回这一个概念并不是佛教所发明的。早在乔达摩悉达多太子成佛之前,当时印度的许多宗教就已经有了轮回这一概念,并且针对这个概念有很多的诠释。这许多的诠释当中,结合业来诠释的又占了多数。有说古印度的《奥义书》是最早包含轮回概念的经典[1]。也有说轮回和业是当时古印度各个宗教所共同承认的,只是各自的诠释不同而已,且多数认为轮回的主体即是灵魂,这个灵魂是永恒存在的,不会随着物质的身体而生灭。这些显然和佛教核心理论是很不同的。

佛陀重新诠释轮回

乔达摩悉达多成佛觉悟之后,则用证悟后的见解重新诠释了轮回,否定有一个永恒存在的灵魂,并且为六道轮回的业力运行规则进行了说明和纠正。从易到难,首先是关于业力和轮回的关系。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一个有天眼的人观察到有一只牛死后升天了,因此就认为想要升天就必须像牛一样,吃得像牛,睡得像牛,走得像牛,甚至一切行为都要模仿牛,并以此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 —— 叫做牛戒[2]。除了牛戒之外,相似地还有鹿戒,狗戒等等,原因和模式都相同。而这类见解在佛学里面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做 —— 戒禁取见,属于佛教认为的五种不正确的见解之一。

而佛陀又是如何诠释牛死后升天的呢?因为因缘,此牛先有恶业,因此做了牛身,牛死以后,恶业消除了,此时善业成熟,因缘具备,因此就升到了天界,享受天乐了。所以堕入畜生身,或是升天界,是因为善恶的先后成熟所决定的,并非做牛是升天的原因。之后佛陀再开示了五戒十善来指导人们如何可以继续获得人生和升天。但,这还只是世俗层面的,还未涉及到佛法的核心。

所以说,这个六道轮回是佛陀为了接引当时的印度信众,针对他们已经熟知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并因此形成了新的学说。但是因为古代中国并没有完整的轮回学说,因此当佛教传入中国时,很自然地就把这些背景统统打包一并传了进来,这样导致很多人就认为轮回是佛教所发明的了。

两种轮回

第一种是六道轮回,这个也是流传最广,最被大家所知道的一种轮回了。即佛学上认为,一切有情众生都可以分为六道:天,修罗,人,旁生,饿鬼,地狱。前面三个通常称为三善道,后面三个通常称为三恶道。想要留在三善道就必须修五戒十善,反之,行十不善就会堕入三恶道,这类的佛学文章有很多,在此就不在赘述了。

在一些经典里面,有时也会提到“五道轮回”或“五趣众生”的说法,这是把修罗道的众生分开,并入了天,人,畜生道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下这篇文章《神鬼的種類 - 聖嚴法師》。

第二种是人道中的轮回。根据天台一念三千的说法[3],其中部分内容是,六道众生加上四种圣人,合成十法界,然后说这十法界是互融互摄,意思在十法界中的每一个法界,里面又可以分成十法界。

以人道举例,即人中佛,人中菩萨,人中缘觉,人中声闻,人中天,人中修罗,人中人,人中饿鬼,人中旁生,人中地狱。再进一步说明,当一个人处于顺境当中,正在享受人生时,这种境界就是人中天,像天人一般的快乐。人中饿鬼即贪得无厌时的样子,人中旁生即是愚昧无知的样子,人中地狱即是身处逆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写照了。人中人,则是苦乐参半或不苦不乐时的样子了。

轮回的本意

轮回的本意是指循环不息,就是一直在重复,循环的意思。按照这个定义来观察,其实有很多的轮回,比如:

  • 春夏秋冬是循环。
  • 每天太阳升起,落下是循环。
  • 每天起床,早饭,午饭,晚饭,睡觉是循环。
  • 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循环。比如:生小孩,然后上学,再工作成家再生小孩,也是一种循环。
  • 历史也是一种循环。一个朝代建立,灭亡,再建立一个新朝代,再次灭亡,以此循环。

等等,这类循环其实很多很多,从个人到社会,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循环,各种轮回之中了。不过呢,上面这些轮回并不是问题,它们只是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并不需要去解决。

那要去解决的轮回是什么呢?其实是在情绪中的轮回,烦恼中的轮回。每个人都有开心的时候,也都会有难过的时候,会有善良的时候,也会有暴戾的时候,人的情绪经常如此往复,来回循环,虽然没有一定的顺序。我们又可以将此分成三类:对于顺着自己的就开心,即乐,不顺着自己的就生气难过,即苦,不顺也不逆的就是无感,即不苦不乐。正是这种苦乐不苦不乐不停地循环,才形成了精神上的,心理上的轮回,而这正是最需要去解决的轮回,也是佛法上最核心的轮回了。

不再轮回

不再轮回,即对治苦,对治烦恼,当一切苦都断除的时候,当一切烦恼都消失的时候,即是不再轮回了,也可以说是跳出轮回。而这也正是佛法的核心之一,为此提供了很多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转变和化解。化解即看破它,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它,看破它,不被它所牵制,尤其应该掌握佛学核心的因缘观和空观,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欢迎参考笔者的文章《理解空、有是打开大乘佛学的金钥匙》。转变即把它转成另一个事情,如把遇到的困难当做考验,把危机变成机会,把痛苦当做一种经历去认识和体验;或者是换个角度看待,必然会发现事情的另一面。

无论是转变还是化解,都有一个巨大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我们就无法发现问题,自然就谈不上解决问题。这个前提即是觉照,即发现自己情绪的能力,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用方法对治。类似看病,先要知道自己不舒服,才想到需要去看医生,医生先要找到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轮回的主体

既然佛教是不承认灵魂的,那么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唯识学里面有最完备的回答,即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叫心识或神识。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说:“去后来先作主公”。意思是这个第八识在转生时,最先到来,在临终时,最后离去,而在生命存续的这段期间,第八识是最大的主人,因为第七识,第六识和前五识都是它的产物(见分),乃至身体和身体依赖的外在空间,也是第八识的产物(相分)。对此八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下唯识学。

那么这个第八识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呢?通常对灵魂的认识是不生不灭,是一个实有的存在,它只是住在身体里,等到身体灭亡之后,再到其他地方去了,如天堂或者地狱,再之后要么就不再讨论,要么就认为是永恒地保持那个状态了。而佛学上所说的第八识,是不常不断的,不常是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身体生死时的变化最大,如从旁生转变为人。不断地意思是,一直在流转,永远不会断灭。首先也是生灭的,和身体一样有生死,只是在生死之间,不会中断,死后即生,生必有死,如此循环而已(不断),而且每次生死的样貌并不相同,如此世转生为人,下世转生为旁生,它们的身体是不同的(不常)。综合两者的特点即不常不断。

依照佛学的观点,佛教修行,先要断除分段生死,然后断除变易生死,然后才能成佛 —— 成就报身佛。而示现有生灭的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应身佛,永不再灭的报身佛则是在灵山法华会上。报身佛之后再无生死了,第八识在成佛之后称为清净识,或无垢识,因为一切染污的种子都已经彻底清除了,只有清净无暇的善法和无漏,持续不断地永远救度一切有情众生。

祝大家永无烦恼之轮回。 愚夫合十。

[1] 古《奧義書》(西元前七世紀前後)中,對於人死後之命運,曾提出「五火二道」說,此當係輪迴思想最原始之說法。[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2] 百論疏上中曰:「持牛戒者,如俱舍論說,合眼低頭食草以為牛法,彼見牛死得生天上,即尋此牛八萬劫來猶受牛身。不達爾前有於天因,謂牛死得生天,是故相與持於牛戒。成論云:持牛戒,若成則墮牛中,如其不成則入地獄。然外道苦行世人信之。」智度論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

[3] 所謂「一念」是指介爾陰妄的一念,亦即日常生活的一念心。此一念的當體(即中道實相)即圓具三千諸法。「三千」是指一切法。也是《華嚴》的十法界、《法華》的十如及《大智度論》的三世間相乘所得的結果。亦即十界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每一界中又各具十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而成千如,此千如和三世間(眾生、國土、五陰)配合,即成三千之法。[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写于 May 14,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