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上士、中士还是下士?欢迎自评《瑜伽师地论》中的三士标准

背景:三士和根器

佛学上经常有把众生进行分类,进而分别阐述每种分类对应的相貌和应该修学的方法,最常见的分类之一莫过于分成按根器分类了,即:钝根、中根和利根。除此之外,也有把众生分成三个级别的方法,如上士、中士和下士。不仅佛家如此,就是道家也有很多分类方法,如出自《道德经》中的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虽然分类方法很多,但是客观的、完备的分类标准却不多见,上述的道家分类方法也仅是从对道的态度来加以说明。

今天碰巧在读《瑜伽师地论》卷61时,发现了有很多关于三士的分类细则,结合现代行业里面有很多的评分标准和体系,于是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关于三士的评分标准和体系了。

评分心态

制作这个评分标准的目的有两个:(1)用于客观衡量自己所属的“等级”。虽然不具备绝对的权威,但借用《瑜伽师地论》经典,还是应该很有参考价值的。(2)可以用来“娱乐“,增加学佛的趣味。毕竟佛学里面,不只是有佛学理论,还是有很多好玩的、有趣的事情可做的。

评分时,建议大家尽量以客观的、如实的态度来填写。如果以最高的要求来评分,那么每一项都可以打0分了。如果以最低的要求来评分,可能最终得到的“结果”不够实际,也容易有副作用了。所以尽快客观和真实吧,同时也避免过于严格和过于宽松的标准,这样的结果应该会比较有参考意义了。最后的建议是,最好用来自评,而非评判他人,这样比较符合学佛的心态。

评分说明

如有任何不太理解的概念,建议参考佛学词典。

如果上士、中士、下士三者都不满足,即0分。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例如有一项是关于出家人的戒律受持情况,该条目很显然只适用于出家人,而非在家居士,因此在家居士在此条目上只能计0分了。

如果满足上士的要求最高为5分,满足中士的要求最高为3分,满足下士要求最高为1分。但也允许适当调整,如基本满足上士的要求,但不够圆满,则可以记4分。如基本满足中士的要求,但不够彻底,则可以考虑记2分。为精准也可以打0.1,或0.5,1.5这样的小数。如果三种情况都符合时,建议多数情况的表现做出判断。

最终所有的条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一个总分,评分总分为120。

评分表格

名称:参考了韩清净居士的《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评分标准:正文大多为《瑜伽师地论》原文,括号()中的为个人的补充。

序号 名称 下士
最高1分
中士
最高3分
上士
最高5分
自评分
1 约自他利行 无自利行无利他行 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 有自利行有利他行  
2 约行恶乐恶 行恶亦乐恶者。(乐恶:表示有想法,有意愿;行恶:表示有实际行动) 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 若非行恶亦非乐恶  
3 约所重差别 重爱欲 重事务(即事业心很强) 重正法  
4 约所事差别 以非事为自事。非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 以自事为自事。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 若诸菩萨,以他事为自事。  
5 约国王圆满 (可换做当老板、当领导等)三种圆满皆不具足。三种圆满:果报,士用,功德。 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 若三圆满无不具足  
6 约诸臣差别 (可换做对公司、对单位、对家庭等)有忠信,无技能、智慧 有忠信、技能,无智慧 具忠信、技能、智慧  
7 约诸语差别 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非爱似爱语者。非爱似非爱: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非爱似爱: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 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爱似非爱:或有语言辞句勃逆,然是所宜。 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爱似爱语: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  
8 约受用诸欲 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9 约受用饮食 有人贪染而食,爱着、饕餮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 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着,亦不饕餮、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 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  
  (布)施所摄        
10 依施物 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 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 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  
11 依施田 于爱于恩而行惠施 于贫苦田而行惠施 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  
12 依施田2 施于所爱 施于有恩 施于贫苦、具德胜田  
13 依施心说 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复追悔 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 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  
  (持)戒所摄        
14 依福业 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 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 一切俱现  
15 受持禁戒处 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 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阙漏 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阙漏  
16 受持戒心 为活命故 为生天故 为涅槃故  
17 受持别解脱律仪 唯能受持近住律仪 亦能受持近事律仪 亦能受持苾刍律仪  
18 受持苾刍律仪 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 成前三支,无后一支 具成四支  
19 成就三种律仪 唯成别解脱律仪 成别解脱、静虑律仪 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  
20 成就一切所受律仪 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1] 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 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  
  修所摄        
21 修习思惟 唯得励力运转思惟 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 已得成就任运思惟
(此为八地菩萨境界)
 
22 依已得修 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 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 俱得二种  
23 依已得定 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初禅) 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二禅) 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三禅及以上)  
24 依住修 住染污静虑 住世间清净静虑 住无漏静虑  

[1] 佛学词典“非律仪非不律仪”:三种无表色之一。又作处中。律仪,梵语sam!vara 之意译,又作等护、防护、禁戒。即遮止恶戒,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之作用。反之,则为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指既非律仪之极善,亦非不律仪之极恶,而系随缘应时而生起之善恶;即处中之善与处中之恶,此善、恶之势用微劣,故称处中之善恶;亦即非戒律之善与恶,其体不生善或不善。俱舍论卷十四(大二九·七二中):‘此中无表略说有三:一者律仪,二不律仪,三者非二,谓非律仪非不律仪。’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八(大三一·七三○下):‘所有善、不善业,若布施、爱语等业,若殴击等业,律仪、不律仪所不摄,故名非律仪非不律仪。’[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法苑义林章卷三末](参阅‘无表色’5097) ( https://foxue.bmcx.com/feilvyifeibulvyi__foxued/ )

祝所有人都能早日达成所有的24条,早日完成圆满的120分。

谢谢阅读。
愚夫合十。

写于 November 23, 2022